川普關稅衝擊分析

掌握瞬息萬變的美國關稅政策,洞察全球ICT供應鏈重組與市場變動,協助企業制定前瞻布局與風險管理策略

川普2.0運用三種關稅課徵手段,取得貿易與非貿易利益川普2.0政策主要在關稅與科技兩大構面發揮全球影響力。在關稅措施方面,可以歸納為三種樣態:第一種為「懲罰關稅」,加徵主體為國家,倘若在任何國際議題談判上不符合美國利益均可能被加徵,例如2月後加拿大、墨西哥、中國因邊境與毒品管制問題陸續與美國進行折衝。懲罰關稅的不確定性通常較高,一般來說雙方政府取得解決問題的共識後,就會暫緩或停止執行。第二種樣態為「產業關稅」,加徵主體為產業,例如3月12日起對全球鋼鐵、鋁課徵25%關稅,並預計4月2日起將對半導體、汽車、藥品課徵25%關稅。觀察選擇這些產品的標準,大多符合戰略物資的定義,川普政府最終目標為促使這些產品的供應鏈能回到美國,不僅確保緊急時刻能不虞匱乏,也能確立美國的獨強地位,因此幾乎能確定此措施會延續。最後一種樣態為「對等關稅」,加徵主體同樣為國家,且純粹著眼於貿易層次。目前川普政府已對美國所有貿易夥伴啟動調查,調查範圍涵蓋貿易逆差、不對等關稅稅率、歧視性稅賦、非關稅障礙、匯率操作等,預計4月1日完成。值得留意的是,屆時比較的是美國與對造國家的逐項商品關稅差異,還是整體「貿易加權平均關稅」
01月10日, 2025
對外政策:以關稅為談判工具,考驗臺廠取捨關稅、物流、製造成本評估赴美可能性綜合觀之,川普2.0對外政策採「交易式」風格為主基調,以關稅作為不公平貿易與國際協商工具,重點對象更從中國、擴大至任何可能影響美國利益的國家。如近期川普以芬太尼(Fentanyl)藥品管制議題,宣稱上任後將對中國、加拿大、墨西哥等國加徵關稅為例,顯示未來無論貿易或非貿易的國際爭端,川普均有可能以關稅來迫使對方妥協。對全球資通訊產業供應鏈而言,不免會受到池魚之殃,降低風險的唯一辦法就是重新檢視、調整生產布局。對臺灣半導體產業而言,由於晶片是中間財,理論上並不會受到關稅課徵的影響,即使美國對進口臺灣晶片加徵關稅、即所謂的「保護費」,現階段因臺灣直接出口美國占比僅2%,預估影響有限。相對地,臺廠更需要留意川普政府未來是否以反壟斷為要脅,讓出部分主導權給美國,其中拜登政府透過晶片法案、驅使台積電赴美設廠即為一例。雖然外界依川普選舉期間發言、對晶片法案後續是否持續存有疑慮,但考量美國為維持在半導體製造須具一定地位,是民主、共和兩黨的共識,預料不會輕易撤銷,唯縮減補助規模應是必然,對臺廠而言無疑將墊高成本。不過,包括日本、德
分享此篇報告
Facebook
Line
Linkedin
複製連結
登入
正式會員第一次使用,請輸入會員編號/會員密碼/Email,系統會偵測第一次使用,註冊/認證之後,即可上線使用

不是會員?

邀請您申請免費試閱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