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報告
穿透式關稅風險:美國最新232調查對台灣ICT產業的影響
  • 139
  • 出版日期
    07月07日, 2025
  • 作者
前言

美國以「國家安全」為由,正以前所未有的廣度與深度運用1962年《貿易擴張法》第232條款,其調查範圍已不再局限於鋼鐵、鋁等傳統物料,而是直指半導體、半導體製造設備及其「衍生性產品(Derivative products)」,這對以資通訊(ICT)產業為命脈且出口導向的台灣而言,構成根本性的挑戰。美國商務部於2025年4月1日啟動的國家安全調查,明確將檢視對特定國家(如台灣、韓國、日本、中國)的供應依賴、外國政府補貼,以及供應鏈被「武器化」的風險。這將不止是短期的貿易摩擦,而是一種由「科技民族主義(Techno-nationalism)」驅動的結構性轉變。

目錄
圖目錄
表目錄
核心風險:「衍生性產品」的穿透式威脅
本次232調查對台灣最大的風險,潛藏於對「衍生性產品」的廣泛定義,意味受衝擊的不止是半導體晶片本身,而是所有內含晶片的終端產品,也就是台灣出口大宗ICT產品。該風險的真正影響在於其「穿透性」,即便台灣製造的半導體先運往第三地(如墨西哥、越南)組裝成智慧型手機、筆記型電腦或伺服器後再銷往美國;然而,這些終端產品也可能因為內含台灣晶片,而被認定對美國國家安全構成威脅,從而落入關稅壁壘的範圍。美國這項策略直接挑戰台灣數十年來在全球供應鏈中的核心角色,由此可知的是單純的產線轉移,未必能完全規避風險。
競爭格局的變數:不對稱的關稅風險
不算壞的情境是,美國對全球無差別課稅,不論稅率多寡,由於全球起始點相同,原則上業者不做積極回應,惟關稅壓力將推升終端產品售價,進而抑制市場需求,同時政策不確定性亦可能導致企業延後投資計畫與供應鏈布局。
而最壞的情境下,台灣可能面臨不對稱的關稅待遇。根據《聯邦公報》指出,商務部必須在2025年底前提交調查報告,美國總統在收到商務部的調查報告後,擁有90天的決策期限。這段空窗期,將是各方角力與談判的關鍵時刻,最終的稅率結構,將深刻影響未來數年的產業競爭地圖;至於不對稱關稅課徵情境如下:
情境一:其他國家全豁免,僅加徵台灣關稅
半導體方面,由於半導體建廠投資龐大加上美國貿易政策高度不確定性,若僅對台灣加徵,業者可能基於全球布局考量,而非孤注一擲於美國生產。再者,半導體係屬半成品,若僅對台灣加稅而豁免他國,反而鼓勵台灣半導體送往其他國家洗產地。ICT產品方面,面對關稅成本壓力,將會加速台廠將產線遷離台灣轉移至墨西哥、東南亞等國,或直接自中國出貨(假設美中協議後調降中國稅率低於台灣)。
而關鍵零組件雖可在台灣生產並至其他國家進行組裝,或將部份產能遷移他國,但仍須注意「美國成分(U.S. content)」要求。若美國對半導體、ICT產品皆課徵關稅,目前供美的AI伺服器多已在美生產影響較小,而AI半導體必須自台灣出口到美國組裝,則會受關稅衝擊。
情境二:其他國家課徵不等關稅,中日韓關稅低於台灣
若台灣面臨來自關稅不均的嚴峻挑戰,雖然成熟製程的晶片於工業控制、汽車電子、電源管理等市場需求穩定,美國市場依賴度高;但若稅負偏重,台灣整體成本優勢可能被削弱,矽晶圓代工環節更易被轉移至租稅負擔率較輕的地區。相較之下,台灣在3奈米以下先進製程仍具明顯技術領先,但長期關稅劣勢將增加設備成本,並促使全球客戶加速供應鏈多元化。此外,美國可能對關鍵製造設備實施出口管制,也將提高台灣企業的營運負擔。長期而言,這種不對稱稅負的態勢將引發供應鏈進一步重構,台灣於全球半導體布局的地位亦將受到重新評估。
未來焦點:企業領袖的策略性要務
面對此變局,企業領導者應將焦點置於以下幾個關鍵要務:
釐清「衍生性產品」定義
企業必須密切關注美方對「衍生性產品」的最終定義與執行細則,並建立更精密的供應鏈追蹤系統,清楚掌握每一項出口產品的零組件來源。對於在第三地組裝的產品,更需確保其符合當地的原產地規則,並就「實質性轉變」的認定做好充分準備,以應對美國海關可能的嚴格審查,或在企業利益最佳化下,考量申請原產地「預先裁定」(Advance Ruling)。
加速供應鏈韌性轉型
在分散生產基地的同時,企業應更注重「為供應鏈而設計」(Design for supply chain)的理念,意即在產品設計初期,導入模組化、標準化的思維,預先驗證多個合格供應商與替代料件,確保產品能在不同地區、不同條件下彈性生產,降低對單一來源的依賴。這不僅能有效應對地緣政治的突發衝擊,更能化被動的風險管理,轉為主動建立具備快速反應能力的競爭優勢。
強化台灣高端價值核心
部分產能外移是時勢所趨,但最核心的研發、設計與先進製程技術與人才都希望能根留台灣。我國政府目前策略重點不在於劃設全新的地理區域,而是將現有的自由貿易港區與保稅制度,從過去單純的「轉口、倉儲」功能,升級為應對新貿易戰局勢下的「全球供應鏈管理樞紐」與「高附加價值製造中心」。企業也應思考如何將台灣總部升級為全球營運的「大腦」,負責最高階的創新與價值創造活動,以維持在全球科技生態系中不可替代的關鍵地位。
結合外交與產業強化對美溝通
企業遊說力量不可或缺,應與政府協同進行對話,強調對台關稅將推升美國AI基礎設施與消費性產品成本,最終反噬美國自身的科技發展與經濟利益,並強調台美之間是「互補」而非「競爭」,雙方在全球供應鏈中扮演合作夥伴角色,而非競爭對手。透過多層次的溝通與協調,爭取在政策制定過程中獲得更多話語權,促進雙邊產業的穩定與持續發展。
建構台灣新競爭優勢的戰略思維
面對新一波美國232調查所引發的制度性挑戰,台灣ICT產業正處於結構轉型的關鍵時刻。未來的全球競爭格局只會更為複雜與多變,傳統依賴製造效率與成本優勢的成長模式,已無法單獨應對日益交織的地緣政治、供應鏈安全與貿易政策風險。
在這場變局中,關鍵不僅是產線與供應鏈的物理重組,更是企業與產業整體思維的升級與轉型。台灣必須從過去以製造導向為主的策略,轉型為以創新驅動、價值鏈整合與全球協調能力為核心的新競爭典範,在維持技術領先的同時,深化與國際夥伴的協作關係,構築更具韌性與適應性的全球布局。
  • 以上研究報告資料係經由MIC內部整理分析所得,並對外公告之研究成果, 由於產業倍速變動、資訊的不完整,及其他不確定之因素,並不保證上述報告於未來仍維持正確與完整, 引用時請注意發佈日期,及立論之假設或當時情境,如有修正、調整之必要,MIC將於日後研究報告中說明。 敬請參考MIC網站公告之最新結果。
  • 著作權所有,非經本會書面同意,不得翻印或轉讓。
  • BACK
    評論此篇報告
    您的評論已送出
    我們會竭誠盡快地回覆您。
    分享此篇報告
    Facebook
    Line
    Linkedin
    複製連結
    登入
    正式會員第一次使用,請輸入會員編號/會員密碼/Email,系統會偵測第一次使用,註冊/認證之後,即可上線使用

    不是會員?

    邀請您申請免費試閱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