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逾460億美元、出貨逾百萬台 「快思慢想」人機互動架構 協助企業釐清AI應用發展規劃
軟體
瀏覽數:398
發布日期:2025/09/09
(圖為資策會MIC資深產業分析師盧冠芸)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於9/8-9/9舉辦第38屆MIC FORUM Fall《馭變:科技主權 全球新局》研討會,今(9)日聚焦人型機器人發展潛力與臺廠商機,以及AI Agent人機互動發展趨勢。首先針對人形機器人發展,AI發展不僅已邁向實體AI階段,也成為未來經濟安全的核心基礎設施,主要國家皆推動布局。實體AI以人形機器人、四足機器人、無人機的覆蓋應用最廣泛,其中人形是最理想的通用機器人形式,資深產業分析師盧冠芸分析,整體潛在市場從2025年即呈現成長態勢,預估2030年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將超過460億美元、出貨量逾百萬台,應用別主要集中在工業與商業,2030年工業與商業潛在市場高達415.2億美元、家用36.9億美元,其餘約9.2億美元。
 
資策會MIC表示,全球人形機器人正邁入第三代技術的重要轉折期,進一步融合AI、多感測器與高自由度控制,使機器人能在開放且動態的真實環境中,處理更多元的任務。第三代智慧機器人將能在產業現場解決以往難以自動化的複雜作業,例如工業與物流中的最終組裝環節,而過去機器人應用較少的領域,如建築、旅宿、餐飲、零售等,也將因人形機器人的導入,有機會提升自動化程度與服務價值。資深產業分析師盧冠芸表示,人形機器人的技術尚須持續發展與突破,目前全球研發正聚焦在高性能、人機協作與自適應三大方向,隨著機器人逐步進入實際場域試驗,預期將不斷優化性能、擴展應用廣度,逐漸成為產業與日常生活的重要夥伴。
 
關注臺廠在人形機器人熱潮的發展機會,資策會MIC表示,臺灣供應鏈完整,上游核心零組件深具國際競爭力,包含減速器、高扭矩馬達、驅動器等;中游AI晶片受到機器人高階運算晶片需求拉動,帶動半導體與PCB產業發展。整機方面,廠商陸續發表人形機器人與機器狗,預計2026年展開場域驗證,而應用所需的技術擬透過入股、併購或國際合作補足缺口,未來如要進入試產、量產,需嵌入到國際生態系,並爭取標準制定的機會。針對場域應用,可專注強化臺灣利基應用,如半導體廠的無人智慧工廠、ICT製造業產業應用、照護或服務場域自動化,待在地驗證成功後推向海外市場。中長期而言,高性能電池與驅動、邊緣運算晶片、高階感測器,以及雲端遠端管理平台等領域深具布局潛力。
 
關注AI Agent發展動態,資策會MIC表示,LLM是AI Agent的基礎,因此LLM的演進趨勢將影響AI Agent的能力發展。目前LLM有六大趨勢:一、處理上下文與長文的能力與記憶能力更增進;二、泛用LLM模型經微調後,成為不同專業領域的模型;三、多模態化;四、運用增強學習細部微調模型,讓模型更專家化;五、即使小型化仍保有推理與準確度,適合導入到邊緣設備;六、模型測驗代理人化。產業顧問韓揚銘分析,AI Agent具備計劃、記憶、工具與行動等四大要素,可協調任務並整合流程,真正扮演使用者的智慧代理人,成為賦能企業組織的利器,並非完全取代人類。而企業在導入AI Agent時,須創造有效的人機協作互動來重塑工作模式,才能處理更複雜的任務。
 
資策會MIC指出「快思慢想」人機互動架構,可作為企業AI應用發展規劃的指引,協助企業釐清何時需要即時反應與進行深度規劃。「我快他快」是指人機運用自身快速反應的能力進行互動,如客服問答、問卷調查,以及流程智慧化等;「我慢他快」是人藉助AI Agent的快速反應,經由人的沉澱與學習後做出決策,如輿情分析、供應商即時比價、風險分析等;「我快他慢」是人類擔任調度者角色,藉助AI Agent整合多變量與多元工具去解決複雜問題,如深度研究、商業運營、推理論證與分析等;「我慢他慢」是藉助AI Agent大規模處理與推理能力,結合人類高度的專業知識,產生跨學科的創新或全新的科學理論,如新藥、新合成物與新公式等。
 
資策會MIC產業顧問韓揚銘表示,這波人機協作趨勢為企業帶來人才技能升級、AI Agent科技管理、人機協作任務明確化,以及導入AI Agent的組織樣貌等議題。隨著愈來愈多的AI Agent導入到企業組織,改變的將不只是軟體系統架構,組織階層也可能因為人機協作與大量賦能而出現扁平化,因此,如何取得人員、科技、任務以及組織架構的平衡,建立更具韌性的策略,將是企業與AI共舞時代的關鍵挑戰。
關鍵字: 實體AI ; 人形機器人 ; AI Agent ; 人機協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