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機器人2026年進入商業化 2028年普及導入多行業 高低軌衛星整合推動地面設備商機 AI扮演智慧城市轉型主力
資通訊科技
瀏覽數:111
發布日期:2025/05/08
(圖為資深產業分析師盧冠芸)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於5/7-5/9舉辦第38屆MIC FORUM Spring《AI無界AI Boundless》研討會,今(8)日聚焦人形機器人應用、衛星通訊應用、AI賦能智慧城市等新興產業發展趨勢。人形機器人被視為未來實體世界的AI Agent,2024年人形機器人開始導入在製造、物流,已有汽車製造商將人形機器人導入生產線,用於搬運和簡易組裝作業,展望2025年,資深產業分析師盧冠芸表示,較面臨人力短缺問題的產業如服務業、醫療照護,人形機器人將開始導入於顧客接待、病患照顧或休閒娛樂領域,預期2026年後進入商業化,2028年將更普及的導入於製造業、醫療業、建設業、農業等人力負擔較為吃重的產業。
 
關注臺廠在這波人形機器人的商機,資策會MIC資深產業分析師盧冠芸表示,臺灣機器人、晶片與資通訊的供應鏈完整且具有優勢,有四個主要切入點。首先,可從應用發展整合方案,開發關鍵模組切入人形機器人供應體系;二,資通訊業者除了可參與整機,也可參照國際由電動車供應鏈作為主要發起者的角色,將電動驅動、AI與軟體平台等共享核心技術的領域知識,延伸至人形機器人開發;三,從感測模組、關鍵零組件、機器人組裝等,成為供應鏈關鍵要角;四,從軟體技術、模型與平台,以及系統整合切入。
 
展望通訊衛星應用發展,資策會MIC指出,全球在軌衛星數量超過7,000顆,逾八成通訊衛星,且通訊需求仍在快速成長中,2025年預期將有更多新業者加入,衛星寬頻服務在消費端與企業端的用戶將持續成長。資深產業分析師曾巧靈表示,隨著低軌道衛星大量部署,過去僅限軍事、遠洋、偏鄉使用的衛星連網,開始提供一般家庭用戶平價、穩定的寬頻服務;傳統上重度依賴衛星通訊的航空與海事,也正在積極將服務升級為高速寬頻連線,以滿足機上娛樂、船舶遠距操作、物聯網設備傳輸等需求,推動了終端設備朝向多樣化發展,從固定大型終端到車載、船用,乃至於消費型可攜式設備,皆有相應產品投入市場。
 
關注衛星業者發展動態,資策會MIC資深產業分析師曾巧靈指出,增加彈性與容量已成為業者的關鍵課題。低軌衛星業者在家用與企業寬頻、海陸空移動寬頻市場皆持續擴大市占,同時與電信業者合作推出衛星直連服務。面對低軌衛星新進者的快速崛起,傳統高軌衛星營運商加快轉型腳步,部分業者選擇與低軌業者策略結盟,透過混合軌道服務維持原有市場基礎;另一方面積極投資新興技術,如軟體定義衛星與虛擬化地面網路架構,意在提升衛星任務靈活度、即時調整能力與多樣應用支援。
 
另外,資策會MIC關注全球智慧城市正透過AI加速數位轉型的趨勢,其中,Edge AI、多AI代理(Agentic AI),以及數位雙生扮演了關鍵主力。首先,邊緣智慧正加速普及,eSIM搭配Edge AI將成為城市即時感知的基礎建設。隨著eSIM標準成熟,物聯網裝置連網將更靈活與高效,加上邊緣AI晶片規格持續升級,將有助於生態系開發模組及套件、軟體平台與服務;二,多AI代理將推動城市決策自動化,使城市走向自主協作、多代理互動的新模式。資深產業分析師廖彥宜建議,業者可聚焦開發支持場景感知、任務分派、策略規劃,以及異常處置的多AI代理平台與模組服務,切入交通、治理安全,以及零售商務等領域。
 
針對數位雙生,其結合3D建模、IoT即時感測與生成式AI推演,將成為行為模式洞察、政策沙盤推演的核心管理平台,加速城市走向動態模擬與即時預測。業者應掌握多元資料整合、虛實交互建模與即時模擬分析能力,運用模組化工具結合生成式AI開發智慧分析引擎,並針對不同城市場景開發彈性可擴展的方案。展望未來智慧城市新局,資策會MIC資深產業分析師廖彥宜建議,業者應同步強化資料治理基礎、開發高適應性場景模組,如整合既有系統、低程式碼介面設計,以及AI模組化,同時深化AI人機共創協作與數位雙生能力,才能在智慧城市新局中搶占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