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支付消費者調查】用戶消費仍「低頻小額」 業者不妨採合作策略
軟體
瀏覽數:13257
發布日期:2017/03/15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進行「行動支付消費者調查分析」,針對行動支付用戶調查發現,目前用戶的消費型態仍趨於「低頻小額」。研究結果顯示,一年總消費次數就有66.7%用戶落於4次內,且每次平均消費在千元以下就占86.9%。資深產業分析師胡自立表示,這與業者在去年底陸續推出方案有關。雖然業者祭出低價以搶占消費者信任,也造成了2016年底用戶使用呈現集中化、空窗期縮短現象,但實質上用戶多數是被低價因素驅動,未發展出忠誠度,整體來看臺灣市場仍處在適應、熟悉階段。

根據資策會MIC報告指出,用戶消費領域也有著懸殊的落差,特別是集中於餐飲票券(76.4%),交通居次(33.2%),再者才是服飾、鞋包、配件(19.3%)。資深產業分析師胡自立表示,主要是其他消費領域支援系統尚未完善,也與既有業者一開始搶占市場時集中在餐飲策略相關。不過,跨情境服務必然是行動支付的下一個戰場,消費者存在多元需求,而目前國內業者發展較少的領域,許多國際業者其實發展得如火如荼。隨著整體市場愈來愈成熟,國際業者開始投入國內市場,也會帶動各領域激烈競爭,加快國內業者淘汰速度,慢慢的,新進業者進入門檻開始拉高,而主流業者數量也會開始出現收斂。

資策會MIC資深產業分析師胡自立表示,國內業者要避免用戶流失的方式,除了滿足消費者基本需求,例如安全性、支援系統的完備、提升用戶認知與加強使用功能外,發展多元情境服務是相當重要的布局方向。除此,面對國內行動支付發展起步階段,業者以競爭策略為導向試圖搶得先機很普遍,但是行動支付市場目前呈現長期緩和的成長,建議業者不妨思考另一條途徑,在現階段先以合作為導向布局,透過合作之力,共同消除臺灣發展行動支付所面臨的環境障礙。

資策會MIC報告也顯示,目前「實體商家」與「信用卡發卡銀行」是業者推廣行動支付最有力的二個管道。從用戶得知行動支付管道來看,最大宗是透過「實體商家(53.7%)」、「信用卡發卡銀行(50.6%)」,其次才是「自推行動支付的業者(27%)」與「社群網站(23.6%)」。

本次調查時間為2016年第4季進行網路調查,總樣本數1,059份(男性529份及女性530份),於95%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3.0%。

註:

1. 受訪者必須目前個人擁有智慧型手機,才符合調查資格。地區樣本配額為「北部:中部:南部 = 50:20:30」,花東地區及離島地區非本調查對象。調查對象年齡介於16~60歲,年齡層採隨機抽樣分布,其中「16~20歲/51~55歲/56~60歲」之年齡層至少各30份。

2. 本次調查行動支付定義:用「智慧型手機」透過如QR Code掃描、NFC感應、聲波傳輸或一維條碼,在實體環境結帳付款、取得商品或使用服務的支付方式。

3. 本次調查行動支付範疇:本次調查範疇涵蓋手機信用卡、手機金融卡、手機電子票證(如手機悠遊卡/一卡通),以及用於實體商家交易並綁信用卡/金融卡的第三方支付服務。至於行動購物(行動版網頁購物)、購買付費版App、App內購買、水電瓦斯費、電信費、學雜費,拆轉帳、集資、線上借貸或捐款等,「不在」本次調查範疇中。

4. 本次調查名詞解釋:用戶:曾使用過行動支付的消費者。非用戶:未曾用過行動支付的消費者。

關鍵字: 行動支付 ; 跨情境服務 ; 消費者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