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支付消費者調查》逾70%行動支付用戶續用意願高
軟體
瀏覽數:15960
發布日期:2016/03/02

根據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的「行動支付消費者調查」顯示,61.5%的行動支付已使用者,不僅對整體消費經驗感到滿意,同時也有71.1%已使用者表示,未來將持續使用行動支付。雖然國人普遍習慣用現金、信用卡消費,不過資策會MIC調查發現,相較現金或實體卡,56.9%使用者同意將行動支付作為主要付款工具,只有9.9%表示不同意。

資策會MIC產業分析師胡自立表示,雖然目前行動支付還未能大量滲透國內市場,不過已經獲得多數使用者的青睞,顯示行動支付仍有發展潛力,未來業者是否能夠克服消費者對行動支付的使用疑慮,將成為市場占有率能否成長的關鍵議題之一。

資訊安全為影響使用行動支付的主因之一

影響已使用者使用行動支付的可能原因,前五名依序為「安全(53.1%)、方便(34.7%)、優惠(32.6%)、順利(31%)、普遍(30.5%)」。而在未使用者的原因調查,前五名依序為「安全(77.9%)、穩定(38.2%)、普遍(36.6%)、優惠(31.6%)、好用(27%)」。顯示資訊安全為影響整體消費族群最重要的認知需求。

資策會MIC產業分析師胡自立認為,消費者對於行動支付仍然有安全的疑慮,業者除了確保安全防護機制外,還必須長時間投注心力建立消費者的信賴感,同時提高支援商家的普及率,並提供折扣紅利等誘因,才有可能進一步落實消費者的行動支付行為。

QR Code採用率高 NFC消費經驗最佳

根據資策會MIC統計,台灣行動支付使用者選擇的支付方案以「QR Code(67.8%)」最為普遍,其次為「NFC(42.3%)」、「一維條碼(24.3%)」。進一步觀察已使用者對各種行動支付技術的滿意度,操作流程較為簡便的「NFC(74.3%)」滿意度最高,其次才是廠商支援門檻較低的「QR Code(67.2%)」。

對於消費者較期望的付款型態,不論是已使用者(48.5%)或未使用者(50.5%)皆較傾向「先消費取得帳單後繳款」,其次才是「先儲值再付款」,已使用者有30.1%、未使用者則有25.6%。顯示消費者傾向以信用卡型態進行交易,方便確認交易紀錄或延後付款時間點。

在整體消費者可接受的驗證方式方面,前五名依序為:「輸入字母(54.8%)、掃描指紋(47.4%)、螢幕簽名(35.9%)、圖形密碼(19.1%)、眼睛虹膜(18.6%)、自拍人臉(9.4%)」。

資策會MIC產業分析師胡自立表示,輸入字母符號密碼或在手機平板螢幕簽名等驗證方式較為消費者熟悉,較容易獲得消費者青睞,調查結果也反應出相較於掃描指紋,消費者尚未感受到掃描虹膜或自拍人臉等生物辨識的優點,業者在平衡便利與安全問題上,掃描指紋可能較為適合。

【調查說明】

資策會MIC執行的「行動支付消費者調查分析」,於2015年10月29至11月12日間,針對目前個人擁有智慧型手機、且居住台灣北部、中部及南部者,以網路調查方式,進行整體意向與行動購物行為之分析。有效樣本數1,260份,其中女性占52.5%、男性占47.5%,在95%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3.0%。

【定義說明】

行動支付係指用戶以智慧型手機為載具,於付款當下透過特定傳輸技術或裝置,使用非現金的金融工具並搭配認證步驟,和實體商店完成交易的支付方式。

註1:智慧型行動裝置:以智慧型手機為主,其他包含平板或穿戴式裝置 註2:特定傳輸技術:如掃QR Code、手機NFC感應及其他(磁條、X卡、微波辨識等)技術 註3:特定傳輸裝置:如SIM卡、micro SD卡或mPOS(mobile Point of Sales)讀卡機 註4:非現金的金融工具:指信用/金融/簽帳卡、銀行帳戶或替代支付服務(如支付寶)等,不包含支票 註5:認證步驟:如指紋驗證、手機螢幕簽名、輸入驗證密碼等 註6:第三方支付:係指買方透過中立的第三方機構提供款項代收代付服務,完成和賣方交易的支付模式 註7:付費App、App內購買、轉帳匯款、電信帳單繳費、無實值交易P2P付款等,不屬於此處的行動支付定義

關鍵字: 行動支付 ; 指紋辨識 ; 虹膜辨識 ; NFC ;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