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產再起
產業趨勢前瞻
瀏覽數:2403
發布日期:2014/08/25

全球經濟的變化,對於傳統產業所造成的挑戰,不只在於其經營模式,其經營內容更是令傳統產業萎縮的最後一根稻草;走一趟跨國量販店,就可以選購為數眾多,由全球經濟所創造出來的價格低廉商品,而多數商品的價格因素,變成為了消費者購買的主要決策依據。

世界貿易組織(WTO)更順勢促成美國、澳洲、巴西、中國等原物料大國一級產業的蓬勃商機;加上來自開發中國家大量而廉價的勞動力所製造的商品,更使得國內商品的價格優勢盡失,落入遭受市場淘汰的境況。在這樣的過程之中,跨國量販店不僅是驅趕了傳統的雜貨店,連帶壓縮背後傳統製造業者的生存空間。

臺灣傳統產業過去因應這樣的變化之時,多半尋求生產基地的外移,轉移至勞動、土地成本更為低廉的國家來進行生產,然而,隨著這些國家低廉生產成本的優勢的消失,臺灣的廠商仍舊要面對衰微的境況。有鑑於此,臺灣傳統產業若要進行轉型、尋找新的出路,必須跳脫過去低成本與低價競爭的思維。

傳統是一種堅持,更可以透過創意的來提升產品與服務的附加價值,也許是新元素、新材料的運用與添加,也可能是一種藉由新商業模式所賦予的新體驗。譬如日本D&Department的二手商店便是一個例子,其店內陳列的物品,不是來自美洲、歐洲的最新產品與設計,而多來自於本土的傳統工藝。創始人長岡賢明認為,這些造型簡約但富有設計內涵的商品,只要經過適當的包裝,就可以重新獲得新的價值,並且吸引眾人的目光;D&Department善用地方文化元素來為產品進行加值的同時,亦產生了有別於過往之創新風服務與生活理念,如今其店舖不僅在各大城市展店,更計畫網羅日本各地的特色工藝來擴大經營,它所販賣的,並非是硬體的產品本身而已,還有「地方文化」以及「創作者的理念」。

除了D&Department之外,瑞士的Swatch公司,亦是傳統產業再現重要的案例之一,瑞士的鐘錶業曾於1970年代面臨日本中低價石英錶的競爭,其全球市場占有率不斷地下滑,面對競爭,Swatch選擇以產品設計、行銷與品牌溝通,不斷賦予產品創新的內涵與文化要素,讓使用者的消費感知,從功能過渡到抽象的品味,使鐘錶不僅是報時的工具,而是一種生活型態與文化意識的表徵。

D&Department與Swatch成功在全球生產分工所製造出來的低廉商品環境之中,為國內傳統產業開闢出新的選擇,相同的是,它們面對競爭之時,並非是以壓縮成本的方式,來獲取日益微薄的利潤,而是嘗試融入更多的「非實體要素」來提升產品與服務的附加價值,在此同時,它們亦致力推廣在地特有的人文風俗與風格意識,使消費者在「傳統」之中,獲取到不同於以往的創新風貌與感受。

反觀臺灣,亦有相當多傳統產業與匠師技藝留存,亦有獨特的自然條件與人文風俗,這些元素皆是臺灣這一塊土地最有價值的無形資產,需要的是注入新的應用與包裝。倘若能夠為傳統產業賦予新的詮釋與內涵,便能在全球經濟快速變遷的境況之下,為臺灣產業轉型帶來新的動能。

此外,傳統產業代表的不只是一種經濟型態,更是一種對歷史的保存與推崇,除了業者必須不斷勇於嘗試創新,證明「傳統」不等於「不合時宜」之外,整個社會,也應建立敬重傳統、以傳統為榮的氛圍,才能在科技化與全球化的追逐中,保有自我特色與價值。若能如此,傳統產業便不會隨著時代的推演而終結,而將在經濟轉型的過程之中,獲得更大的改造與提升,並且重現風華。

關鍵字: 傳統產業 ; 創新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