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經濟論壇(WEF)每年公布之「全球競爭力報告(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於本月初公布;相較於另一知名的評估報告-洛桑管理學院之「世界競爭力年鑑(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WEF評估對象較多、評估面向更廣,可謂是完整檢視一國經濟實力之理想參考。
瑞士蟬聯三年競爭力第一
而在本月初甫公布之2011-2012年之報告中,台灣的名次仍維持在第13名,在亞洲國家中名列第4,尚落後新加坡、日本、香港;不過分數稍有成長,所評比的111項指標中則有8項獲得第1名的評價。
該評比一出,國內各界出現不少或讚許或檢討的聲音,而在其他國家方面,則多專注於美、日、韓等標竿國和競爭國的排名退步上,對於名列前茅之國家則少有著墨。有趣的是,在這次的全球競爭力排名中,前五名中除了名列第5的美國,其他均是人口規模不及台灣的「小國」,依序是瑞士、新加坡、瑞典和芬蘭;其中新加坡近年來在區域經濟與人才佈局的積極作為令人注目,而瑞典、芬蘭的創新能耐也在國內掀起一股「北歐熱」;反觀已經蟬聯三年競爭力第一的瑞士,雖然一度曾有將台灣打造為「東方瑞士」的討論,然而見諸書刊雜誌,關於這個國家的報導在國內卻十分有限。
其實在許多發展的條件上,瑞士與台灣存在極高的相似性:國土面積在四萬平方公里左右、境內以山地為主、自然資源貧瘠、強國之鄰…,不過瑞士人口規模僅台灣的1/3,人均GDP卻是台灣的3倍以上;本文將根據WEF這份最新的競爭力報告,聚焦瑞士排名位居全球前三位、且領先台灣10名以上之指標項目,探討這個以中立國之姿屹立於歐陸中央的內陸島國,除了綿延壯麗的自然風光,活絡的金融業,還有哪些深藏不露的成功條件?
理想的投資環境
評估面向
|
瑞士表現顯著優於台灣之指標與名次
|
基礎建設
|
整體基礎建設品質:瑞士(1) 台灣(25)
公路品質:瑞士(3) 台灣(25)
鐵公路基礎建設品質:瑞士(1) 台灣(12)
航空基礎建設品質:瑞士(3) 台灣(51)
供電品質:瑞士(2) 台灣(25)
|
勞動市場效率
|
勞資合作關係:瑞士(1) 台灣(17)
雇用彈性:瑞士(3) 台灣(80)
人才吸引力:瑞士(1) 台灣(22)
|
金融市場發展
|
金融服務可及性:瑞士(1) 台灣(24)
|
為啟動台灣產業黃金十年的發展契機,亞太經貿樞紐、台商全球營運總部及外商區域營運中心已成為馬政府發展目標;為此,理想投資環境的營造已成當務之急。
在今年這份WEF全球競爭力報告之評比項目中,瑞士在整體基礎建設、人才吸引力、金融服務可及性等方面皆獲得第1名之評價,反觀台灣則是分別位居25、22、24名,均不及整體排名表現水準。
除了低稅賦,基礎建設是否完備、法令制度程序是否健全有效率、勞動市場是否能提供企業所需的人才…都是企業評估一個理想的投資環境的幾個基本面向;瑞士雖未加入歐盟,卻有最活絡的出口經濟,不僅孕育出Swatch、雀巢等運籌全球的瑞士公司,境內各邦、各市更是紛紛成立投資促進協會,招攬全球跨國企業前往投資並設立總部,最經典的例子即是位於蘇黎世南方、人口不及3萬人的瑞士小城Zug,目前已成功吸引2萬8千家企業在此登記營運。
此外,優質的人才與科研實力,更是瑞士吸引各國投資者近悅遠來的關鍵。
從教育奠基的科研創新實力
評估面向
|
瑞士表現顯著優於台灣之指標與名次
|
健康與基礎教育
|
平均壽命:瑞士(3) 台灣(28)
|
高等教育與訓練
|
教育系統品質:瑞士(1) 台灣(19)
商學院品質:瑞士(3) 台灣(23)
研究與訓練服務之可及性:瑞士(1) 台灣(21)
員工訓練:瑞士(1) 台灣(30)
|
創新
|
創新能耐:瑞士(2) 台灣(15)
科研機構水準:瑞士(2) 台灣(19)
產學研發合作:瑞士(1) 台灣(12)
|
近來新加坡、中國、韓國發起了一波波的跨國人才大戰,使得國內不少的產業界、研究單位專業人才因而被挖角,府院高層不得不正視此一現象,並將人才外流問題定位為國安問題。
為此,教育部推出延攬及留住大專校院特殊優秀人才實施彈性薪資方案,而國科會明年科技預算將較今年增加4.92%...加碼方案陸續推出,無非是希望能留才攬才,然而人才議題,牽涉的不只是「留」,「育」的工作更不能馬虎,尤其在少子化的趨勢下,未來人力資源規模勢必萎縮,如何培育優質的新世代,需要投入更多關注。
在WEF這次的評比結果,瑞士在教育系統品質、員工訓練、創新能耐、科研機構水準、產學研發合作等指標均獲得數一數二之評價,這也恰恰反映了兩國的養成科研創新能耐上的幾個差異。瑞士是全球諾貝爾講得主密度最高的國家,而由英國高等教育調查機構QS公司府公布之2011年世界大學排行榜,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更是唯一擠進前20名的歐陸大學。不僅如此,瑞士對於技職教育與產學合作的重視,使得科研體系能與實務應用無縫接軌,因而成就數一數二的製造業實力。
求第一更求唯一的高端製造業
評估面向
|
瑞士表現顯著優於台灣之指標與名次
|
技術整備度
|
最新科技可及性:瑞士(2) 台灣(37)
每百人寬頻網路註冊戶數:瑞士(1) 台灣(28)
|
商業成熟度
|
當地供應商水準:瑞士(1) 台灣(12)
競爭優勢本質:瑞士(2) 台灣(18)
價值鏈廣度:瑞士(3) 台灣(17)
生產流程成熟度:瑞士(2) 台灣(16)
|
「製造業轉型升級」是亟欲擺脫「毛三道四」代工宿命的台灣製造業,致力尋求解答的經典課題,雖是老生常談,但似乎也一直苦無最佳解。這次WEF的評比結果,恰恰反映了台瑞兩國的幾個關鍵差異,更說明了瑞士製造業何以稱雄的關鍵因素:奠基於教育與訓練的高科技水準,以及優質的生產供應鏈。
除了銀行、觀光等服務業,瑞士的製造業實力也不遑多讓,不僅在鐘錶工藝享譽全球,在醫藥、金屬機電等領域的表現同樣位居翹楚。相較於其他歐洲國家,瑞士工業化的腳步較晚,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紡織業啟動第一波經濟快速成長期,而後雖然沒落,卻也從紡織機、布染的基礎啟動機械、化學產業的崛起契機,奠定今日瑞士製造業的發展基礎。
在全球化經濟浪潮下,當其他國家苦尋下一個世界工廠以降低生產成本的同時,瑞士廠商選擇持續差異化、高質化,以量少質精區隔市場,並持續提高國內製造的比例,以取得紅底白十字的「瑞士製造」標誌為榮。這股追求品質第一、價值唯一的製造精神,值得借鏡。
瑞士近來為瑞郎升值所苦,但這似乎也是作為歐洲經濟優等生的宿命;不過在歷經08年的全球金融風暴,瑞士仍得以維持優勢,成就全球第一個國家競爭力。對於台灣而言,在美債難解、日本深陷失落的20年的同時,過去的典範已顯疲態,現在也許該是我們好好認識瑞士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