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上任後,隨即推動及宣示一波波關稅政策,讓美中雙方貿易衝突再度升溫,甚至擴展至全球性的貿易糾紛,不僅堆高了消費者與製造商的成本,使2025年美國市場表現陷入衰退風險,同時也擾亂了供應鏈的生產據點布局,讓全球進入新一輪的經濟不確定。
儘管在4月9日,川普宣布除了中國大陸之外,將其他國家對等關稅稅率調降為10%,並且美國海關及邊境保護局於4月11日釋出排除於對等關稅措施的20項產品清單,然而在川普政府搖擺不定且無跡可尋的關稅政策下,已讓供應鏈不得不謹慎並備好各種可能的應對策略。
當美中貿易糾紛擴展至全球性的貿易議題,不僅讓美國與其他國之間的貿易往來變數增加,同時增加了全球經濟風險。對於PC這類以中國大陸作為主要輸出國的產品來說,美中關稅的相互抵制無疑將帶來成本的調漲,且由於PC產品平均單價相對低廉,關稅加徵將使供應鏈廠商的毛利更加承壓。對此,許多PC品牌廠商在2024年第四季啟動提前拉貨的預備動作,近來許多品牌大廠也相繼宣布未來將反映關稅漲幅,調漲美國市場產品售價,透過重新的定價評估,降低關稅帶來的額外成本,進而維持獲利表現。
對於美國PC市場而言,反映關稅漲幅而調漲產品售價,將直接性影響採購成本的增加,同時近來美國聯邦政府裁員與大規模削減支出的動作,更可能帶來更廣泛的經濟放緩,連帶影響美國市場今年針對PC這類消費性電子產品的採購支出,也讓2025年PC市場發展充滿變數。
此外,面對川普啟動對中國大陸產品的關稅措施,品牌廠只能加速尋求Out Of China產能的擴充。對於PC產業來說,由於中國大陸具備相對低廉的勞工成本及成熟度高的供應鏈生態系,長年是PC代工廠的主要生產據點。如今,隨著川普新政的實施,品牌大廠均要求台灣ODM廠協助將輸往美國市場的PC產品移出中國大陸,迫使台灣ODM廠在越南、泰國甚至墨西哥等地的產能建置規畫須加速。
而且由於初始非中地區的廠房生產產能有限,台灣ODM廠為滿足品牌客戶的產能需求,也有部份透過將倉庫改建成廠房、在附近租廠,和合資公司租借產線等方式,盡可能來增加非中產能支援。
不過,不同於伺服器產業採取的「美國製造」規劃,對於PC這類依賴產業聚落與規模經濟,同時更是成本導向的產業而言,美國製造除了高人力成本,還有工時限制、物流運輸等費用考量,整體成本效益較不利於PC產業。不過,為了避免美國政府又急又快的關稅措施,PC品牌廠正與美國當地EMS廠接觸洽談,保留與美國當地製造合作的可能性,同時也持續評估在美國布局小量產能的可能情況,以備未來機動性因應川普政策的調整。
(本文刊登於2025/4/23 工商時報A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