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執政思維對全球氣候變遷與能源永續的影響
電子與綠能
瀏覽數:40
發布日期:2025/04/23
1995年起,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締約方大會COP每年召開,各國領導人齊聚,關鍵任務之一是審查締約方提交的國家級資訊通報和碳排放清單,據以評估各國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措施的成效,以及實現《巴黎氣候協定》最終目標「限制全球升溫攝氏1.5°C」的進展,續以協調各國改善或修正減碳行動方案,齊力對抗全球氣候危機。
 
2023年在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杜拜舉行的COP28,首次將「轉型擺脫化石燃料」納入決議文,並以公平、公正的轉型方式加速推動再生能源。2024年舉行的COP29成為「氣候融資締約方大會」,決議已開發國家每年向發展中國家提供3,000億美元,幫助發展中國家使用潔淨能源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並應對氣候變遷日益嚴重的影響。觀察近兩年的COP會議共識,無論是與化石能源議題,或是援助發展中國家彌補氣候融資缺口的承諾,都是經過談判進而妥協且牽涉多國利益的重量級《公約》。
 
2025年美國總統川普上任以後,大規模開發本土傳統能源,擺脫對OPEC的依賴。這種能源政策導向也使美國背離永續發展計畫目標,減緩能源轉型進程,弱化全球氣候調適能力。此舉亦將影響再生能源需求和投資,阻礙綠能和環保科技的創新發展。
 
川普的「讓美國再次偉大」是其執政思維的核心,這種思維體現於經濟、政治、科技和外交等多方面。經濟上倚重加減法則,對外持續向多國加重關稅,將進口稅置於經濟政策的中心,對內施行4.5兆美元減稅計畫、2兆美元減支,同時奉行不同於聯合國「削弱國際干擾造成的經濟傷害」的路線。新的能源政策更將影響再生能源發展。
 
川普強調美國應專注發展國際商務關係,避免產生政治聯繫以確保國家利益。這種思維體現在氣候外交政策上採取的保守態度,並主張利用市場機制降低減排壓力。美國退出《巴黎氣候協定》將於2026年1月27日生效,取消國際氣候融資計畫、削減對發展中國家提供達到氣候目標的融資額度,將實際影響全球能源市場的轉型進程,使全球減碳路徑更加艱困,對全球氣候治理造成重大衝擊。
 
川普推動本土化發展,反對《晶片法案》補貼政策,強調美國優先、美國製造,大力扶持AI、虛擬貨幣、傳統能源、太空科技等領域。對於再生能源技術的需求與投資恐將大幅減少,特別是中國大陸在再生能源技術供應鏈中的主導地位,在美國去中化下,將影響全球能源戰略和投資決策。
 
2025年全球再生能源技術投資將達到6,700億美元,包括再生能源、綠氫、碳捕獲與儲存技術。投資金額首次超過石油和天然氣的投資,而太陽能發電容量預計將超過天然氣和煤炭。然而,此再生能源投資規模仍遠低於實現氣候目標所需的資金,特別是2030年將再生能源容量增加兩倍的目標,挑戰度高。此外,近期美國、中國大陸、法國在核融合技術的不斷突破,使核融合發電有望成為取之不盡且更為潔淨與安全新能源的可能性已愈來愈高,成為能源產業與投資者高度關注的焦點。尤其是聯合國與IEA對於核能投資的看法已傾向支持,意味著新能源技術商業化的進程指日可待。
 
基於川普以美國利益至上為理念,對於能源政策的重點主要集中傳統能源和核能發電,即使支持化石能源開發和逃避高碳排的事實,仍無可阻礙來自歐盟等先進國家凝成的能源轉型大勢。且川普認為核能是美國能源獨立和國家安全的重要資產,也是支持資料中心跟AI技術發展的穩定電力來源。其新能源政策除加速小型模組化反應堆(SMR)的商業化,對於核融合發電雖然沒有明確公開表態,但2022年美國勞倫斯利佛摩國家實驗室(LLNL)在核融合反應中首次實現淨能量增益,這是核融合研究重要里程碑,也是可商業化的關鍵,川普政府應不會缺席。
 
總結來說,川普「內修外攘」的治國策略,對美國和全球氣候變遷與能源永續有深遠影響。雖然其政策可能短期內促進美國經濟自給自足和傳統能源蓬勃發展,然再生能源與核融合等潔淨能源技術突破將成為未來能源市場主導力量。我國企業和政府需要充分利用這些新的市場機會,制定有效策略,確保國家能源轉型的持續性和穩定性。未來全球經濟和能源市場將繼續朝永續解決方案動態轉型,這將成為實現全球氣候目標的重要保障。
 
(本文刊登於2025/3/23 經濟日報A10版)
關鍵字: 減碳 ; 川普 ; 能源 ; 再生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