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個OpenAI?生成式AI獨角獸三大策略
軟體
瀏覽數:6154
發布日期:2023/09/12
2022年底ChatGPT問世後,短短兩個月內吸引全球超過1億活躍用戶數,同時也讓ChatGPT背後的新創公司OpenAI揭開神秘面紗。OpenAI成立於2015年,總部在美國加州,創立動機是希望透過與其他機構及研究者的自由合作,向大眾開放AI專利和研究成果。
 
2018年OpenAI開發出第一代GPT模型,成為大型語言模型的濫觴,帶動許多大型語言模型相繼出現。2019年OpenAI獲得微軟10億美元資金,並於同一年改變組織結構,變成混合公益性質與「有獲利上限的營利組織」雙架構。從2019年的轉變可看出兩點重要觀察,一是微軟早期就判斷出OpenAI的技術潛力,給予資金支持;二是開發大型語言模型的成本昂貴,OpenAI作為純公益性質的技術研究組織可能無法支撐龐大的開發費用。
 
後來OpenAI陸續開發出ChatGPT與GPT-4,與微軟保持緊密合作關係,將ChatGPT整合至微軟的搜尋引擎及生產力工具,顛覆人們對搜尋引擎的想像,同時帶來工作型態的改變。ChatGPT掀起生成式AI投資熱潮,2023年微軟加碼投資OpenAI 100億美元,預期將持續活絡資本市場投資熱度,在景氣走弱的大環境下逆勢崛起。
 
綜觀國際趨勢,目前最有潛力成為下個OpenAI的獨角獸是Anthropic與Inflection AI。Anthropic成立於2021年,總部在加州,創辦人是OpenAI前研究副總阿莫代,創立動機是因OpenAI接受微軟大筆資金投入後,逐漸偏離創辦初衷,朝商業化模式,阿莫帶著OpenAI前安全及政策副總及十多位資深員工離開,創立Anthropic並註冊為公益性質公司。
 
募資方面,Anthropic獲得Google投資3億美元(取得10%股權),形成繼微軟和OpenAI後抗衡的勢力。預計在未來兩年目標融資50億美元,用於提升AI運算資源。核心產品方面,以AI聊天機器人為主,但與ChatGPT最大差異在於能大幅降低有害內容輸出。Anthropic自行研發「AI憲法技術」,在訓練AI模型過程中,加入聯合國人權宣言及其他道德倫理原則,可同時兼顧模型回答的有效性與無害性,讓企業用戶能更安心導入該產品。
 
Inflection AI成立於2022年,創辦人是Google DeepMind共同創辦人蘇雷曼及LinkedIn共同創辦人霍夫曼,公司註冊為公益性質組織。Inflection AI於5月時募資2.25億美元,6月再度獲得13億美元資金,主要投資者包含比爾蓋茲與輝達等,估值從10億美元迅速翻倍至40億美元,成為OpenAI競爭對手。
 
Inflection AI也推出AI聊天機器人Pi,但Pi更著重於心靈的對話與交流,成為具有同理心與耐心的傾聽者,也能適當給予溫和回應;與Anthropic的差異則在於,Pi目標客群為消費者端,而非企業端,可根據個人用戶需求,化身成不同角色與之互動,開啟AI陪伴商機。
 
這兩家最有潛力成為下一個OpenAI的獨角獸Anthropic與Inflection AI,可歸納出三大策略,一、大廠合作布局:訓練大型語言模型需花費龐大資金與運算資源,是新創業者缺乏且渴求的關鍵資源。科技大廠希望在生成式AI熱潮上取得市場商機並維持領先地位,透過與新創業者建立技術合作關係,可形成雙贏局面。
 
二、技術獨特性與應用潛力:相較串接API微調模型的開發方式,能成為下一個OpenAI的關鍵在於從0到1自行研發獨家技術。以Anthropic和Inflection AI來說,前者研究AI憲法,後者開發具同理心的AI聊天機器人,均具備技術研發實力。再者,核心產品應用潛力也是關鍵,不論是改變未來工作型態的人機協作模式或AI心靈陪伴,都是有發展潛力的應用項目。
 
三、明確的目標客群:Anthropic主要針對企業端用戶提供產品服務,Inflection AI鎖定消費者端提供聊天陪伴功能。大型語言模型的開發成本高昂,如何建立商業模式是生成式AI的挑戰。明確的目標客群有助業者依用戶需求,開發符合的產品功能。企業端或消費者端的客群並非二擇一,應如何在資源有限下將資源最大化。
 
估值排名在Anthropic及Inflection AI後的加拿大新創Cohere、AI開源社群Hugging Face、提升數位內容產製效率的Runway等,都有潛力成為下個OpenAI,OpenAI不再是生成式AI跑道上唯一的選手,鎂光燈隨時可能轉向潛力無窮的明日之星。然而,在成為下一個OpenAI的道路上,如何在秉持AI造福人類的初衷,同時兼顧模型開發背後的龐大成本,將考驗生成式AI獨角獸的生存之道。
 
(本文刊登於 2023/9/10 經濟日報A11版)
關鍵字: 生成式AI ; OpenAI ; ChatG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