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電池礦產政治經濟學對我國的啟示
資訊電子產業
瀏覽數:234
發布日期:2023/08/07
世界各國致力追求淨零排放下,蓬勃發展的電動車、儲能市場,關鍵電池其核心為礦物資源,使得礦物資源需求與日俱增。據國際能源署預測,因電動車動力電池的需求,到2030年將需要50個新的鋰礦、60個新的鎳礦和17個鈷礦;據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預測,為實現《巴黎氣候協定》目標,2040年前鋰需求將增至目前的42倍,石墨需求料暴增25倍,關鍵礦物資源的需求量勢必也蓬勃發展。
 
疫情斷鏈衝擊與地緣政治複雜度提高,各國都意識到穩定的供應鏈的重要性,為鞏固鋰、鎳等動力電池關鍵原料的料源,全球進入「電池政治經濟學」時代,礦產供給國、礦產需求國開始進入礦產政策調整期。
 
電池金屬可動搖電動車市場與產業發展
 
鋰、鈷、鎳被稱為電池金屬三要角,其礦產是製造鋰離子動力電池所需的三大重要礦產資源。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礦產品年鑑:
 
1.從資源重要性的角度來看,鋰礦可謂是電動化時代的「白色石油」。全球鋰礦儲量前五大排名-智利、澳洲、阿根廷、中國大陸與美國
 
2.全球鈷礦儲量,剛果民主共和國(簡稱民主剛果)既是全球鈷礦資源儲量最多的國家,也是鈷礦產量最高的國家,貢獻全球約70%的鈷礦產量,但其動盪的政局形勢影響它的鈷產量與價格。其他四名主要國家為澳洲、古巴、菲律賓與俄羅斯
 
3.全球鎳礦儲量前五大排名:印尼、澳洲、巴西、俄國斯與古巴
 
全球礦產供給國展開博弈新戰場
 
主要措施為:1.提高礦產特許權使用費率和稅率;2.停止或重新談判現有採礦合約;3.國有化、禁止出口等多種措施提升自身優勢,但這將限制礦業的投資與產能增加、推升原材料價格上漲、加劇資源博弈爭奪,以及增加金屬礦產資源供應鏈風險。
 
墨西哥總統於2023年2月在索諾拉州宣布法令,將墨西哥境內的鋰礦礦產國有化,國有的墨西哥國家鋰業公司將負責開展墨西哥鋰礦的勘探、提煉和生產研究;印尼已於2020年禁止出口電池的關鍵材料鎳礦,並計畫組建「電池原料版」的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來管控因再生能源趨勢而高漲的鎳、鈷礦等電池金屬原物料需求,未來也會對原礦加速提煉過程,提出相關措施與限制(計劃對中間鎳產品出口徵稅),種種政策對於產業發展有利,且有助價格穩定。
 
南美鋰三角阿根廷、玻利維亞與智利2022年倡議建立類似OPEC的「鋰佩克(Lithium OPEC),希望就鋰礦的價格和協調生產達成一致,並為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和相關技術制定準則。鋰佩克參與方旨在於不確定的市場中以類似聯盟方式尋求政策協調和利益最大化,但智利外長Alberto van Klaveren於2023年3月表示,目前鋰佩克成立時機尚未成熟。
 
全球礦產需求國支持自主化、友好國家聯盟
 
美國關鍵礦產策略試圖建立「礦產北約」組織。2022年6月,美國國務院宣布與盟友包括澳洲、加拿大、芬蘭、法國、德國、日本、南韓、瑞典、英國、美國和歐盟委員會,建立「礦產安全夥伴關係(MSP)」,目標是確保關鍵礦物的生產、加工和回收。2022年9月下旬聯合國大會舉行期間,美國謀求擴大MSP的範圍,除MSP成員外,還邀請礦產資源豐富的國家代表參加部長級會議,包括阿根廷、巴西、智利、剛果民主共和國、印尼、蒙古、莫三比克、納米比亞、菲律賓、坦尚尼亞與尚比亞等國。MSP是美國再次構建「小院高牆」圍堵中國大陸的策略,故被產業內稱之為如同「礦產北約」。
 
日本、歐洲支持本土產業、降少對單一國家依賴。2023年4月,日本經濟產業省將為日本企業的重要金屬開採與冶煉計畫,提供最高50%成本補貼,旨在確保對電動車電池與馬達至關重要的原物料,比如鋰與稀土礦的供應,降低重要礦物對單一國家的依賴,促使日本亟欲多元化其相關供應來源。
 
2023年3月,歐盟發布《歐洲關鍵原材料法案》,到2030年,歐盟計畫每年在內部生產至少10%的關鍵原材料,加工至少40%的關鍵原材料,回收15%的關鍵原材料。在任何加工階段,來自單一協力廠商國家的戰略原材料年消費量不應超過歐盟的65%。
 
金屬礦產供應鏈安全問題值得我國重視
 
過去兩年的晶片荒讓各國紛紛以補助吸引晶片製造商設廠後,現在面對電動車、淨零轉型儲能熱潮,各國也開始鞏固鋰、鎳等電池關鍵原料的料源,進入「電池礦產政治經濟學」時代。
 
地緣政治下淨零轉型趨勢,電池重要性與國家安全鏈結,各國「擺脫對特定國家礦產資源供應商的依賴」目標越趨明顯,未來全球圍繞戰略性礦產資源的產業鏈上、中、下游競爭將愈演愈烈,關鍵礦產資源驅動的地緣衝突也將加劇。但這將限制礦業的投資和產能增加、推升原材料價格上漲、加劇資源博弈爭奪、增加金屬礦產資源供應鏈風險。我國作為礦產資源對外依存度極高國家一員,應當全面評估新一輪資源博弈對自身資源供應安全的影響,並提出因應策略。
 
我國因應策略可分為五方向:
 
1.增加礦產資源多元性,單一資源多個來源方式,甚至考慮替代礦產可行性。
 
2.未雨綢繆,做好特殊情況下的國內資源安全保障,並聯合其他國家,建立戰略性礦產互利互惠與互為安全的供應機制,這是解決未來各國關鍵礦產安全最經濟,也是最佳的途徑。
 
3.從全球主要國家關鍵礦產研究反映出,各國試圖透過量化研究盡可能「準確」鎖定關鍵礦產清單,以提高在未來的國際貿易規則制定或談判中佔據有利位置,維護其產業發展及國家利益。通常主要國家關鍵性礦產清單在20種以內,少的只有5~6種。我國政府也持續盤點,未來產官學研協力共創關鍵礦產資源的量化評價方法與指標體系,以利因應國際變局與接軌。
 
4.根據經濟部礦務局的資料,臺灣地區礦產具有開發經濟價值而曾經開採者,計有屬於「能源礦產」類的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屬於「金屬礦產」類的金、銀、銅、鐵等;屬於「非金屬礦產」類的硫磺、硫化鐵、大理石、白雲石、石灰石等20餘種。隨著全球礦產政治學,從國家層次考量礦產資源、環境保護法、自然保護區管理等相關立法,充分保障礦產的開發、利用與保護。
 
5.礦產對於企業、國家發展都是上游命脈,故從國家層次、企業營運層次持續關注海外關鍵礦業的投資併購,注意各國審查關鍵礦產戰略帶來的政治、政策風險,聘請專業人士和機構做好事前調查。
 
(本文於 2023/8/2 刊登工商時報官網)
關鍵字: 關鍵礦產 ; 電動車 ; 淨零排放 ; 地緣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