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化韌性供應鏈的思維
資訊電子產業
瀏覽數:2961
發布日期:2023/04/05
歷經疫情侵擾,全球供應鏈已經趨於碎片化,其後俄烏戰爭、大國博弈的持續發生,使供應鏈體質更加脆弱,各國在歷經匱乏的恐懼,「供應鏈韌性」近年來被廣泛討論。
 
供應鏈韌性概念最早是2003年由Rice和Caniato提出,但其定義是由Christopher和Peck在2004年提出,將供應鏈韌性定義為「供應鏈受到干擾後,能夠恢復到原狀態或者更加理想狀態的能力」。從企業近年來的作為與表現,供應鏈韌性理應具備兩大特性:一,韌性是企業在面對斷鏈風險的「回應能力」,企業能快速反應並有效恢復之能力;二,韌性是企業在斷鏈風險發生前的「抵禦能力」,抵禦任何潛在危害,具備資源餘冗儲備能力、彈性多樣化能力、供應鏈營運關係的穩健能力。
 
而韌性對企業來說,是需要不斷在供應鏈的控制性和靈活性環節間尋求「平衡」,過於強調可控而不顧及供應鏈實際運行的狀況,會增加執行成本,影響企業利潤;而過於強調供應鏈靈活而不關注風險管理,會增加供應鏈脆弱性,供應鏈中斷可能性將提升。因此尋求控制性和靈活性的「最適解」,就是良好韌性,就能產生抵禦又能恢復的企業能力。
 
供應鏈韌性讓企業體認必須保持彈性與餘冗。當風險主要來自內部時,即在供應鏈運作中所產生的各類風險,供應鏈具備彈性有助降低營運型風險所產生的危害;但當風險具破壞性,即風險來自於環境等外部因素,或由供應鏈可控範圍外因素所產生的風險,餘冗可更有利抵禦供應鏈的脆弱。因此,彈性就是應變型的供應鏈風險管理、餘冗則是預防性的供應鏈風險管理。
 
供應鏈韌性需要數位化技術支持與實踐,數位化技術與供應鏈韌性關係主要為兩方面:一是數位化技術協助風險控制;二是數位化建設供應鏈的價值。如數位化技術可解決企業採購風險,單一來源供應商增加供應風險,但多來源供應商提升管理複雜性與成本。數位化技術加入,AM系統(Additive Manufacturing)能減少供應鏈層級和供應鏈數量;先進追蹤與追溯系統能實現即時供應鏈協調;大數據分析能提升採購流程的品管。
 
數位化技術也可解決企業庫存風險,因為不足有供應中斷風險,增加庫存則增加管理成本。數位化技術加入,AM系統能減少供應鏈中的庫存,加上追蹤與追溯系統可適時控制和管理庫存。數位化技術亦可輔助供應鏈設計;供應鏈過於複雜將致協調管理成本上升,過於彈性則難以控制;而工業4.0技術則能解決供應鏈溝通協調複雜問題。
 
數位化技術有利於供應鏈韌性建設,也是重要的手段和途徑。但任何一種特定數位化帶來好處的同時,也會產生新風險。如大數據分析將增加數據安全問題,增加供應鏈風險的「漣漪效應」;AM系統則因過度仰賴數位化技術而產生供應鏈風險。
 
因此供應鏈與數位化技術結合,實踐韌性,企業需關注三要項:一是數位化技術實踐供應鏈韌性,不只將某項技術嵌入供應鏈,而需配合產業情景和特點,綜合考慮數位化技術的採用和實施。因此建立數位化的供應鏈韌性管理體系,需要有系統框架來進行整合管理。
 
系統框架有三個層面要關注:供應鏈的環節定義、供應鏈數據管理、供應鏈分析優化。營運環節是指供應商、工廠、經銷商、零售商等階段,各環節的資源、能力及協調、整合,並確立各種情景下應對方式和資源能力調度非常重要。
 
供應鏈數據管理指採購供應環節下相關數據、生產製造中的營運數據、物流服務中的商品數據及銷售活動中的數據等,通過有效的資訊化系統和數位化技術獲取、整理、整合、分享資料。供應鏈分析優化是將數據與營運環節整合、預測、優化、模擬,以實現供應鏈持續、穩定與有效發展。
 
二是建立以事件為基礎的風險預警體系,並確立供應鏈風險管理文化。這種文化是指企業及供應鏈對風險防範和管理的意識,且要有正式機制、流程和因應的做法,隨時觀測、監控、防範潛在風險,將風險管理意識滲透在日常營運活動。
 
常態化的風險管理意識將形成供應鏈早期預警體系(EWS),透過各種來源數據識別並顯示對關鍵流程的影響性,將潛在風險或建議即時告知決策者,將風險可能產生的危害降到最低。
 
三是建立智慧供應鏈韌性中央管理平台,以數位化技術建立供應鏈管理平台,中央平台能對供應鏈營運即時反映和監控,還能根據各類數據,優化決策,預先調整供應鏈體系。
 
構建具備韌性、數位化的供應鏈是複雜且持續的過程,特別是當企業重視供應鏈的戰術性價值-也就是企業需要什麼,只要品質好、成本低、配合度高就一直合作,但韌性供應鏈打亂這個戰術,如何從「戰術型供應鏈」逐步過渡到「戰略型供應鏈」,增加風險、居安思危的戰略,透過數位化技術才能不間斷監控供應鏈生態健康狀況。
 
(本文刊登於2023/3/12 經濟日報A11版)
關鍵字: 供應鏈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