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寒冬下全球新創投資三大趨勢
產業趨勢前瞻
瀏覽數:6448
發布日期:2023/02/23
美國聯準會為抑制通膨,自2022年3月到今年2月一路升息共18碼,導致全球資本市場進入緊縮階段,隨著二級公開市場不斷調整,包含IPO件數減少、科技新創股價下滑,加上地緣政治、通膨、利率上升等「不確定因素」增加,連帶影響一級市場私募投資人及創投(VC)的情緒,尤其是對新創投資及估值都更為保守。 面對不樂觀的投資環境,國際創投機構、加速器等陸續發布報告示警新創並提出指引,呼籲新創保留能量、延長現金跑道度過寒冬,同時科技大廠、新創也陸續裁員及減少支出,以重新因應並優化工作流程、提高效率等。
 
雖然全球新創投資環境進入寒冬時期,但若從歷史經驗觀察,回顧2000年網路泡沫及2008年金融風暴等危機,可以發現每次經濟衰退迫使大型企業裁員、緊縮等,人才被釋放到更小的新創或自行創業,同時也更有機會開發新業務,進而帶動下一波創新,例如網路泡沫後誕生的Meta、特斯拉,又或是金融風暴後誕生的Uber、Airbnb。儘管2022年的新創投資放緩,但時間序拉長來看,現階段資本回歸理性,投資人正在摸索與醞釀下個投資機會。以下從近期全球新創投資圈的動態,歸納三個值得關注的新創投資趨勢。
 
趨勢一:網路新創走向尾聲投資重點轉向深科技
 
過去行動網路的快速發展,全球大型VC投資重點為消費型網路新創,例如Airbnb、Uber、Grab等,透過大規模的融資造就獨角獸。由於這類新創以商模創新為主,技術含量偏低,因此創投的投資邏輯是透過金融資本支持不斷擴張並加速壟斷市場,以快速IPO或被併購出場。然而,隨著近期這類大型的網路新創陸續出場,加上傳統SaaS估值過高且市場逐漸飽和,創投開始轉移投資重點至能解決大問題的深科技,例如區塊鏈、生命科學、潔淨科技等。雖然過去創投因為深科技需要花費大量時間研發,且失敗機率高,較不願意投資,不過基於數位基礎建設成熟、雲端成本降低,以及各國政府爭相希望透過發展深科技建立護城河之下,有助於縮短從實驗室走向市場應用時程,因此國際創投陸續將投資重點轉移至相對早期的深科技領域。
 
趨勢二:各行業成立企業創投積極尋求投資機會
 
全球企業面對變化快速的商業環境,透過投資科技新創有助於外部創新。回顧近20年來CVC發展軌跡,早期成立CVC的企業以高科技製造業為主,例如英特爾、思科、高通等,目的是希望收購一些小型新創的技術、專利等,來達到技術領先。隨著產業發展,CVC趨勢漸漸擴散到網路/軟體公司,希望透過成立CVC來投資各式各樣的網路新創,建構自家的生態圈,例如亞馬遜成立Alexa Fund希望來打造智慧語音家庭。
 
近兩年為加速數位轉型與綠色轉型,各行業的大企業更積極地成立CVC,即使2022年全球資金緊縮,但仍看到許多國際傳統大企業成立CVC,例如家得寶、鈴木汽車等,希望在經濟低迷下,透過投資新創有提升業務能力。此外,在交易件數與金額方面,由於資本寒冬下VC減少投資,且新創估值或併購價格逐漸回穩,CVC更有機會取得價格好的投資或併購案,藉以補足數位化能力,創造新商業模式,因此投資更為踴躍。
 
趨勢三:氣候科技成為熱門投資賽道
 
過去氣候科技屬於深科技需要漫長的研究和開發,在成功商業化之前需要大規模資本與人才投入,投資回報期相當長,基於存續期的壓力,對於這類型的技術投資較少。然而隨允諾2050年前達成淨零碳排放目標的國家、企業不斷增加,意謂相關技術一旦突破,將創造雪球效應般的強大需求,促使VC、CVC提高對於氣候科技的投資金額,希望加快氣候科技走出實驗室。
 
尤其是碳排放管理的軟體新創,能幫助企業組織透過SAAS服務來管理並達成減碳目標,包含碳盤查、碳減量、碳抵換等環節,因此受到投資人關注,例如成立三年即快速晉升成為獨角獸的WATERSHED等。
 
整體而言,短期外部環境不確定性持續蔓延,新創募資及經營進入寒冬時期,因此新創的經營須回歸本質,除了努力開源節流外,更重要的是重新審視現金流與商業模式,找到真正的商業需求與應用。畢竟危機也是轉機,回顧產業發展軌跡,不少現在成功的網路公司,都是在逆勢中誕生與成長,唯有在寒風中做好準備,創投與新創才能在下一波創新浪潮來襲時嶄露頭角。
 
(本文刊登於2023/2/15 工商時報A6版)
關鍵字: 新創投資 ; CVC ; 氣候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