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安謀(Arm)起訴大客戶高通(Qualcomm),基於保護自家智財權立場提出抗議,要求其停止使用基於安謀的Nuvia技術,要求重談適用之權利金費率。高通則於反訴書中曝光2025年後安謀將採取會動搖產業規則的直接OEM授權許可、產品綑綁銷售策略。
儘管雙方具長久合作關係,然面臨商業利益衝突下仍對簿公堂,深究訴訟兩大爭議之處:第一,Nuvia技術授權的合理歸屬,高通能否使用Nuvia的ALA架構授權於新品研發;第二,適用之權利金費率。
目前雙方針對兩大爭議各執一詞,法院判決未出爐前,使用Nuvia技術與否完全掌握在高通手中。在塵埃未落定前,高通可能採以拖待變態度,邊使用Nuvia技術、邊打侵權訴訟。另外,安謀是否能技術授權予中國大陸業者,則掌握在英、美政府手中,對外授權需符合國家商務監管規定,若無英、美出口許可則不得授權。
以手機市場來看,前五大品牌有三家為陸系業者,若要直接授權給陸系OEM,可能也須視英、美於出口管制有無延伸至手機CPU架構市場而定。且若真祭出產品綑綁手段,可能重演2018年高通與蘋果(Apple)法律戰事件,引發各國主管機關反壟斷為由起訴風險、激發品牌大廠不滿。
因2024年授權許可期限屆滿,接續以高通是否和解,及安謀是否調整既有授權模式之行為,針對手機市場推演未來可能出現的四種情境。
情境一:雙方重談授權許可範圍與費率,授權模式維持現狀。若高通不和解,除訴訟成本外,2024年還面臨授權不續約的核心業務損失風險,而此損失可能大於繼續使用Nuvia技術、發展客製化CPU晶片新品業務對公司營收助益。預期高通短期內選擇以退為進之緩對抗做法,以短期妥協換取長期發展,先與安謀和解,解決Nuvia技術授權使用問題,避免Nuvia收購案所付出的鉅額14億美元付之一炬,同時爭取時間研發手機客製化CPU。
情境二:高通和解,2025年安謀仍調整新授權模式。高通提出和解善意,付出更高權利金換取Nuvia技術使用權,但安謀為更高授權營收,憑藉在手機CPU架構市場主流地位,OEM無法完全規避使用安謀授權晶片,2025年後仍祭出新授權模式。然而,因直接授權與產品綑綁協議實質上會造成市場封鎖效果、實質阻礙市場競爭。此舉可能引發各國主管機關認定其違反反壟斷法,並判罰罰金。再者,此前提在於英、美政府不干預安謀對外授權予陸系手機品牌,若陸系品牌也在限制名中,則自身也將承受不少營收下滑的壓力。
情境三:儘管高通不和解,安謀權衡調整風險選擇讓步。高通將安謀可能變更授權模式事詳細陳述於反訴書中,一則藉投石問路探詢反應,二則透過曝光可能動搖產業規則行為,拿到更好的談判籌碼棋。至於安謀是否願意為追求更高權利金營收,承擔加速催生競爭者RISC-V架構興起的競爭風險、與長期合作之晶片業者關係破裂、甚至遭受主管機關以反壟斷為由的起訴風險,也要調整調整商業模式?更佳利益的背後,更高的企業風險將隨之而來。
若起訴書所提安謀威脅為真,高通可能會背水一戰,即使其不和解,安謀仍可能有較高機率維持現有授權模式。其原因為在地緣政治壓力下,陸系手機品牌可能隨時被列入授權管制清單,安謀寧願維持現狀也不願甘冒改變帶來的風險。
情境四:雙方採強硬路線,落得兩敗俱傷局面。高通不願和解,法院判其敗訴、需銷毀Nuvia技術或重新協商授權價格,否則其原本晶片產品發展策略將被迫改變。且安謀選擇採取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行為,2024年拒絕提供指令集、甚至2025年實施OEM直接授權,限制手機品牌廠無法採用特定晶片廠Arm CPU晶片,並同步綁定需使用基於安謀的NSP、ISP等晶片。
OEM直接授權形同垂直封鎖,賦予安謀更多權力,可根據不同OEM提供不同條款,強化手機晶片主導權,此將限制晶片廠、品牌廠間競爭。然逐筆談判協調也讓安謀需投入更多時間與資源。另因手機晶片要以RISC-V替換Arm架構實際並不容易,需考慮如作業系統、驅動程式、應用程式等相容性問題,且能否自主控制手機晶片,是品牌廠能否成長關鍵。此情境將猶如打出七傷拳,為了「財」傷「客戶關係」,既衝擊產業規則、亦損及「產業創新」。
此訴訟戰關乎整個產業遊戲規則改變可能性。安謀最不樂見高通成為其他客戶在授權條件談判下的效法對象。另外,產業亦關注安謀決策是否可能激發相關業者加速投入資源於RISC-V架構,客戶對安謀授權模式不滿,或可導致思考轉向安謀架構外的替代性選擇。
兩方訴訟目標間的重要交集,重新協商、解決Nuvia技術授權問題與金額,或許是此法律大戰最可能收場方式。至於新授權模式的調整,對安謀有利有弊,評估維持現狀將是對產業衝擊最小方式展,值得後續關注。
(本文刊登於2023/1/8 經濟日報A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