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就是轉機,以供應鏈韌性重新尋求我國產業在全球體系中的關鍵地位
軟體
瀏覽數:8363
發布日期:2022/12/05
近年來全球產業生態遭逢巨大的挑戰,從2018年的美中貿易戰延燒至2020年的新冠疫情,加上烏俄戰爭及氣候變遷等影響,供應鏈面臨嚴重脫鉤的風險,造成歐、美、亞等經濟大國之經濟衰退、消費不振、產業缺工斷鏈等多重影響,全球經濟面臨更嚴峻的挑戰。
 
在大環境的震盪與波動下,全球供應鏈比你我想像得更加脆弱。根據美國紐約聯邦儲備銀行2022年1月公布的「全球供應鏈壓力指數(GSCPI)」指出,因2020年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初期,中國大陸實施大規模封鎖措施,GSCPI出現歷史性跳躍式上升,2021年10月指數創歷史新高。加上2022年的烏俄戰爭,造成國際物流堵塞、原物料及半導體產業等受影響,衝擊全球市場供需平衡,連帶使油價、糧食、國際貿易等都受牽連,讓全球供應鏈的壓力指數持續飆升。過去企業為降低成本、減少庫存等,當作優化供應鏈的重點,當面臨供應鏈斷鏈危機時,讓原本可以保護企業的緩衝或是彈性競相消失。
 
根據《紐約時報》報導,現代供應鏈就像一條「細細長長的線」,各企業為降低營運成本,依照各國的製造優勢,將一個產品的零組件分散外包到全球各處,通常也只挑選一間成本最低的供應商,但在高效生產的背後,只要這「細細長長的線」出現異常,就很容易造成斷鏈的問題。
 
在瞬息萬變的今日,每天都可能會有不同的事件對企業供應鏈造成影響。有些衝擊事件是不可控的自然因素,有些則是人為疏失,例如新冠疫情、國家政治動盪、原物料缺貨、缺工、甚或是戰爭等,這些事件輕則影響一家工廠的生產效率,重則可造成整條供應鏈斷鏈,進而導致眾多企業嚴重的財務損失甚至退出市場的可能。
 
全球國際政經環境快速的變化,曝露供應鏈的脆弱與風險,迫使各國政府及企業重新思考提升供應鏈韌性的策略與作法,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EF)對供應鏈韌性的看法:「韌性是指面對重大突發事件衝擊,企業可藉由快速資源整合、關係與能力而彈性應對變化,在短時間內迅速轉向其他替代方案,將突發事件負面衝擊壓縮至最低,甚至快速恢復正常營運的能力」,因此各國政府積極透過政策的引導,希望加速國際供應鏈調整與重組,提升供應鏈彈性與自主性。
 
因此,各國端出各種避免供應鏈斷鏈的政策,美國主要透過政策的建立,保護及支持韌性的推動;歐盟朝向建構產業聯盟的方向,提升整體產業韌性;亞洲地區以日本最為積極,除補助回流設廠的國內企業外,更以經濟面推動政策戰略保護企業。
 
美洲、歐洲及亞洲積極透過「政策支持」與「產業聯盟」之建立,規劃具未來性及實務性的全球供應鏈管理與自身韌性的產業布局,各國的產業政策從過去講求全球效率的供應鏈體系,轉變成多元、分散、信任的供應鏈體系,並期望能在信任供應鏈體系中提高透明度、共享訊息及彈性。
 
在現今大環境下企業面臨許多未知的風險,企業不斷追求的「效率」已非顯學,取而代之的是彈性、適應力的「韌性」;因此,許多學者及產業專家紛紛強調企業在今後的營運上,應著重在供應鏈「韌性」的建立與提升。然而,對於中小型企業而言,效率、成本仍然競爭的關鍵;因此,以下提供幾點建構韌性的發展方向提供疫後的策略佈局與參考。
 
供應鏈的韌性布局儼然成為目前企業首當其衝的議題之一,領先的企業已積極採取韌性措施,發展動盪時代中各項風險的因應對策。短中期來看,疫情的干擾使得企業必須要更加彈性的因應變化;中長期來看,美中貿易戰的持續以及ESG治理的持續發現,使得企業必須準備更加複雜的選擇。而透明化、適應性是面對未知衝擊風險的主要數位科技解方。
 
透過透明化,利用物聯網、區塊鏈、雲端平台等科技,可以讓供應商、製造商、物流商、經銷商、零售商乃至於消費者均能收到即時安全正確的資訊,有助於更快速的回應風險、避免發生供應鏈上的需求被錯誤放大的長鞭效應。
 
其次,適應力代表能夠更彈性地因應風險而調整或復原,人工智慧技術則是最好工具之一。例如:運用電腦視覺技術導引機器手臂的彈性夾取、彈性檢測不同瑕疵、動態的風險辨別、因應不同產品快速調整產線各種設備參數組合等,均能夠帶領企業走向更韌性並有效率。
 
供應鏈面臨著諸多不可避免的自然或人為風險,企業可利用數位工具協作強化韌性;透過預測分析提高覺察能力、使用雲端及AI智能提升決策能力、藉由物聯網及區塊鏈增強營運能力、自動化及數位雙生快速復原的能力。此外,透過社群媒體、雲端平台、遠端視訊工具等,增強上下游間溝通與協調、透明與信任,進而加速供應鏈的創新與轉型,並有效提升產業競爭力。
 
現今全球供應鏈面臨諸多不可避免的自然或人為風險,供應鏈的韌性布局儼然成為目前企業首當其衝的課題之一,企業紛紛思考如何透過供應鏈韌性的強化以提高對各項風險的應對能耐。在此狀況下,如何運用數位工具協作以提高覺察及決策能力已是企業強化韌性的重要手段。
 
目前企業提升供應鏈韌性可以從「可視化」、「可預測」、「可信賴」的構面切入,透過「可視化」的角度準確掌握企業營運狀況及相關數據、藉由「可預測」的方向來建構分析架構、預警機制,而經由「可信任」的模式,更可進一步串連上下游的合作夥伴,讓產業上下游包括供應商、製造商、物流商、經銷商、零售商串連成為一個整體,以建構強韌的運作體質,讓我國產業在全球產業供應鏈體系因外部環境不斷動盪時,找到一個利基點,並突圍而出。
 
(本文由潘韋樺產業分析師與張家維產業顧問合撰,並刊登於工商時報《名家專欄》總經經濟欄目)
關鍵字: 供應鏈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