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進國家積極發展智慧醫療,世界衛生組織(WHO)將智慧醫療定義為資通訊科技在醫療及健康領域的應用,包括醫療照護、疾病管理、公共衛生監測、教育和研究等,應用科技蒐集的生醫數據資訊共享,應用至疾病預防、管理、醫療照護、醫療流程與醫院管理等。全球醫療器材市場,據BMI Research調查,到2024年可達4,744億美元,美洲為主占比超過四成,其次是西歐及亞太,智慧醫材更是未來成長的重要區隔。
資策會分析,智慧醫療應用發展方向有三點:一、醫療數據標準化與安全化,美國2020年5月公告「醫療資料可互操作性病人讀取權規定最終版本」(CMS),要求全美健保合約醫療及保險機構採用FHIR標準,強化資料互通,涵蓋醫療機構、病歷、住出院和轉診記錄與保險資料之交換API,以及USCDI等標準化資料格式。歐盟2022年10月公布「數位身分框架」,制定如基因資訊影像標準(MPEG-g)促進資料標準化及流通。
我國亦開放資料上雲,允許醫院使用雲端服務、設置電子病歷交換平台,並進一步落實全院無紙化。擴大將基因定序、AI與ML等數位醫療納入產業適用範圍,提供租稅優惠、投資抵減等獎勵相關產業之研發。
二、科技加速行動醫療普及化,可從硬體、軟體、服務三方面看;硬體方面:設備更加輕量化、可穿戴且可攜帶(具備續航力),除智慧手機外,個人健康管理儀器或設備、穿戴裝置及設備(如智慧手表、手環等)為行動醫療與健康領域之發展重點。
軟體方面:因應硬體行動化而生,重要性日漸增加,通常以應用程式(App)或平台呈現,能連續蒐集使用者(包含健康民眾、病患、醫療服務提供者等個人使用者)資訊並提供個人化健康建議,或醫療與健康資訊之儲存管理等。
服務方面:「行動」意謂空間上的改變,提供醫療或健康的服務過程也將產生改變,形成遠距醫療的服務,包含醫療服務供需雙方可能在異地、臨時醫療站、行動醫療車或救護車等地。這部分是我國資通訊業者最重要的商機所在,配合多樣化產品發展,並能符合高規格的醫療標準。
三、疫情催生遠距醫療商機,疫情鬆綁遠距醫療法規,並推進數位醫療發展。日本2015年引進遠距醫療,2018年將藥品配送納入健康保險給付,暫時放寬遠距醫療限制,讓病患初診就能線上看診。另外,當藥劑師收到處方藥後,可透過線上或電話指導用藥方法,讓病患在家即可完成線上看診及領藥。2020年3月,日本設立遠距醫療服務,使用者能以LINE與醫師視訊看診。
我國因應疫情,確診者、居家隔離、居家檢疫者納入遠距醫療範圍,而全台超過五成醫療院所提供視訊診療服務,可促進社會對遠距醫療的接受。就遠距應用,更須強化資安與身分認證,乃至物流運送服務的發展。
從醫療照護到健康,生態系參與者持續擴大。可將醫療拆分成五個階段,包括健康管理、疾病預防、疾病診斷、疾病治療,以及癒後/復健;在智慧健康方面,是透過資通訊科技,進行行為或生活型態改變,促進健康意識,進而預防疾病發生;智慧醫療是聚焦提早診斷、疾病治療,透過資料的蒐集與分析,改善工作流程、提升醫療效率、控制成本及減少錯誤;智慧照護是探索使用者需求,提升生活自主性,延緩失能進程,並提供照護者更有效的解決方案,提高照護效率,減輕照護負擔。每個階段均可透過資通訊科技加值,創造更有效率醫療環境與服務。
疫情加速智慧和遠距醫療發展,是為社會累積數位醫療與健康經驗的契機,但需要保留疫後需求移轉的彈性,讓醫療不再是基本的醫療(健保),而是運用智慧科技強化預防醫學和擴大健康產業,藉以支持數位醫療與健康生態系發展,讓數位醫療業者在台灣試驗與發展,未來有機會對接國際、輸出國際。
(本文刊登於2022/11/6 經濟日報A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