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臉書(Facebook)宣布更名為Meta那一刻起,「元宇宙(Metaverse)」一詞在Google搜尋引擎的關注度「瞬間爆衝」。接下來幾天,幾乎每天都能在新聞看到,企業陸續聲稱已「投入」或正在「搶攻/強攻」元宇宙商機。似乎Metaverse繽紛又穿越感十足的應用情境,在科技巨擘「奮力一推」下,終於成功颳起市場旋風。
但事實上,Metaverse一詞已存在超過20年,而Meta既不是Metaverse詞彙創造者,更非第一家提出Metaverse應用情境的科技巨擘,為什麼這次市場反應異常激烈?探究原因有三:
第一、從技術的角度來看,這次「感覺」有機會「摸到邊」:近年人類在資訊科技的發展有顯著突破,包括雲端與邊緣運算協作、新興通訊、AI演算法、XR軟/硬體、感知融合、加密虛擬貨幣、NFTs&區塊鏈等技術。雖然還無法打造出「頂級」的Metaverse情境,但已足以開發出Metaverse「入口應用」,例如:Epic Games、Roblox遊戲&開發平台等,皆是實例。
第二、疫情推波助瀾,安全又有趣的互動空間命中市場需求:疫情「閉關」期間,許多民眾悶得發慌,急尋安全的社交管道。尤其是在學的孩童,更是渴望能與同儕玩耍閒聊、一起去冒險,或做些什麼都好。而可以滿足這些需求的安全空間,自然能吸引大量使用者。如,Roblox就是標準案例,反應在其爆衝的會員成長實績上。即使公司目前僅約1,200名員工,但今年3月上市至今,市值已一舉突破600億美元大關,市場潛力之大,令人難以忽視。
第三、Facebook改名Meta,市場猶如吞下「定心丸」:過去Microsoft、Nvidia、Epic Games、Roblox等也曾公開發表對Metaverse的期待與想像,但市場多把這些舉動解讀成「又是一個炒作題材」,或是「一支想像力豐富的應用宣傳影片」,不認為可能在未來幾年成真。但當Facebook「大動作更名」,大家才意識到「這次好像玩真的」,供需兩端的驅動力在此時黃金交會,讓這個「蹲馬步」多年的科技議題,終於打通「任督二脈」。
Metaverse應用情境有諸多獨特之處,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不外乎是「虛擬與實體空間界線將模糊化,最終消失」。這樣的互通境界看似遙遠,但其實近兩年早已出現虛擬與實體空間「相互借用」的例子,而一些「反應超快」的企業/組織,也善用這樣的特性,在疫情期間將營運危機變成轉機。
例如:舉辦不成實體活動的AI學術會議ACAI2020,就移師「動物森友會」平台舉辦研討會。精品時尚品牌Balenciaga讓PC遊戲中的「喪屍」穿上自家2021年秋裝,確保「玩家」和全球眾多「只看不玩的觀眾們」,都能「不小心」看到Balenciaga的最新服飾。而Gucci也在Roblox遊戲平台打造虛擬展示間,讓玩家直接競標、購買虛擬包包。這些企業/組織靈活地運用新興資訊科技,不僅產生引領效果,也成功塑造出「數位轉型標竿」的品牌形象。
當然,Metaverse情境涉及複雜的「技術」與「非技術」因素,也還有「共通標準&運作規範」等龐大工程需研擬與建置,不敢狂言短期內Metaverse就能一次到位,但循序漸進的發展藍圖可期。隨著技術推進、先鋒廠商積極推動,加上需求端引領期盼,可預期未來幾年人類與科技互動上,不論是數位世界的立體度、應用情境的層次感,抑或內容豐富度的提升,必定皆會「很有感覺」。
(本文刊登於2021/11/28 經濟日報A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