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Starlink商用看各國對頻率使用管理機制之調適
智慧科技暨網通
瀏覽數:3429
發布日期:2021/08/06
近期全球主要推動低軌衛星通訊之服務商包含Starlink、Oneweb、Telesat及Amazon之Kuiper計畫,其低軌衛星星系規模遠大於過去既有之低軌衛星服務業者,因此其部署規劃與商用進程受到各界關注。
 
Starlink著眼於提供消費者與企業客戶衛星寬頻連網服務,星系規模最大,原始目標為在全球部署1.2萬顆衛星,2019年後規劃再增加3萬顆,總建設之衛星為4.2萬顆。
 
其次為Oneweb,星系規模遠原本緊追Starlink後,2020年歷經破產與重整,目前由英國政府與印度Bharti Airtel為最大股東,商用初期目標市場以北緯50度以上地區及企業客戶為主,總建設衛星數為6,372顆。
 
加拿大衛星業者Telesat長期經營衛星通訊服務市場,已擁有15顆地球軌道同步衛星,提供電視廣播、網際網路等服務,看好低軌衛星未來發展,將於2023年起發射298顆低軌衛星,提供航空、海事、企業、電信及政府客戶寬頻服務;Kuiper則規劃布建規模為3,236顆低軌衛星星系,預計完成第一階段578顆衛星部署後將展開商用服務。
 
商用進展較快的Starlink,已於2020年10月在美國開始提供Beta版測試服務,用戶每月支付99美元,並購買499美元包含衛星天線與WiFi路由器等設備。根據Starlink統計,目前Beta版測試服務在全球用戶約1萬戶,服務地區已至加拿大、英國、德國、澳洲等地。
 
隨著Starlink等低軌衛星通訊業者逐步在全球展開商用服務,各國通訊主管也須從保護既有使用者權益、發展新興服務、確保通訊技術間平衡發展、消弭數位落差及通訊安全等層面,考量對低軌衛星服務開放市場及頻譜資源釋出。
 
美國為衛星通訊服務重要市場,主要低軌衛星業者皆爭取進入美國市場。美國為爭取在5G等行動通訊產業發展領先地位,推動釋出頻譜資源給行動通訊使用,如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FCC)在28GHz(頻率範圍為27.5-28.35GHz)上導入上微波彈性使用服務(UMFUS)執照制度,開放5G、IoT等無線通訊使用28GHz提供服務之機會。對於Starlink等低軌衛星業者而言,若使用28GHz進行通訊,必須避免對UMFUS使用者產生干擾。
 
德國通訊主管機關德國聯邦網路局(BNetzA)鑒於低軌衛星通訊技術與服務仍在發展中,為確保未來頻率資源配置的彈性,核發Starlink使用年限為一年之執照,並加入操作區域、功率、無干擾/無保護原則、非專用頻段等條件,要求Starlink保護頻帶內既有的業務,並不得將地面站設置於無線電天文台周遭,確保操作不會干擾天文台。
 
隨通訊技術多元發展,可用頻率日益稀缺,美國、德國與澳洲從頻譜資源配置效率、產業發展等角度考量,在協調低軌衛星與其他通訊系統之頻率協調使用上,作法各有異同。
 
美國5G行動通訊為國家產業重要發展方向,在優先提供行動通訊頻率資源的原則下,仍釋出頻段促進低軌衛星通訊技術、服務發展。
 
德國顧及低軌衛星技術與服務仍在發展,因此將Starlink執照年限設定為一年,確保短期內可隨通訊技術演進、產業發展走向,調整頻譜使用分配之可能。
 
澳洲為確保不同通訊技術接取頻譜資源的公平性為主要考量,導入AWL執照制度,透過使用範圍、功率限制等條件設計,使低軌衛星與其他通訊系統間可和諧共用頻率資源。
 
台灣亦規劃發展低軌衛星及地面設備等太空產業,為整備相關產業發展環境,在低軌衛星使用頻段的規劃上,可參考美、德、澳等國作法,考量我國國情需求,並權衡產業發展與頻率資源使用效益等,提升不同通訊系統使用頻率資源之機會。
 
(本文刊登於2021/08/01 經濟日報A12版)
關鍵字: 低軌衛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