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美國警覺到中國大陸壯大將威脅到其自身利益的同時,各國都開始思考大陸以外的產業合作及市場耕耘發展;在疫情來襲之後,更對本國保有一定的供應鏈以生產戰略物資產生警覺,或是與友好國家形成一個信賴供應鏈,彼此間可以相互支援。
在進出口貿易上,台灣與日本之間互為主要貿易夥伴,台灣為日本第四大貿易夥伴,而日本為台灣第三大貿易夥伴,台日貿易進出口總額逐年攀升,到2019年台灣出口日本金額達十年新高。根據經濟部國貿局的統計,2019年台日間進出口總額達673億美元,日方享有約210億美元的順差,雙方的貿易交流穩定。2019年全年台灣對日本累計出口233億美元,主要項目為電子零組件、資通與視聽產品占47.0%、機械用具及零件占10.2%;2019年全年台灣累計自日本進口金額為441億美元,主要項目為電機設備及零組件及機械用具及零件,占44.7%。
檢視台灣與日本製造業產業結構的差異,2019年台灣在製造業的品項中,以電子產品、電腦設備及電子零組件製造占比最高,其中電子產品、電腦設備占比超過三成,而電子零組件則近兩成。整體而言,台灣資通訊、消費型電子產業結構上,以生產終端產品的消費型產品居多,如筆記型電腦、桌上型電腦等。在零組件方面,雖然較終端產品少,在半導體元件、光電元件、機械零件以及太陽能模組上,亦具有高度國際競爭力。材料設備產業,多仰賴歐美日等先進國家,整體上游設備材料產業廠商投入有限。
日本在通訊、消費型電子產業結構在終端產品國際品牌競爭力下滑後,高端技術仍維持領先情勢下,產業結構偏重於中上游,在某些半導體設備以及材料上仍居於全球領先地位,日本在上下游產業鏈布局完整且具國際競爭力。台灣與日本在資通訊、電子產業,發展重點不同,上下游互補性高;日本轉型以垂直應用產業為主軸,如汽車、機器人及能源系統等,及上游化材等。
基於產業發展及雙方貿易採購的內容,台日未來可以考慮下列三個合作方向:
一、基於生產機械設備共通,合作發展智慧製造應用:由於日本機械設備約占台灣市場三成,在未來發展智慧製造的歷程中,數據的應用將會是重點,透過IoT蒐集機器產生之數據、ERP蒐集經營管理、加上供應商及客戶的資料,導入數據平台應用AI整合分析,並將其圖像化,並發展工業用App,提供給不同垂直市場應用,提高設備的妥適率。
二、基於半導體發展,建立科研長期合作夥伴關係:日本與台灣在半導體產業相互依存,少競爭、多互補,台灣在半導體產業於製造以及封測具全球領先的地位,日本半導體產業雖然在設備材料端具有優勢。日本的材料及設備廠商可藉由與台灣在先進製程的合作持續高階製程接軌;而IC設計方面,台灣可進一步與日本所擅長的垂直應用品牌合作,讓台灣的研發彈性與在地製程技術整合,加速產品開發及技術優化。
三、基於AIoT無窮商機,共同開拓場域應用:AIoT應用廣泛,尤其是在5G網路建構完備情況下,與智慧製造結合,將可以為產業創造新興應用,並可提升經營效率。台灣已具製造產業基礎,並發展相關應用場域,在國際市場開發上,可與日方合作,共同擴大國際市場能見度。日本感測器技術領先,再加上感測器相關的應用如智慧車輛、自動化設備等,都具備高度發展潛力。
由於國際競爭加劇,迫使我國產業也無法獨善其身,加上東亞各國區域貿易協定的簽署,我國更需要提升出口競爭力,與日本具實力且有擴大市場幫助的產業合作,透過互補不足之處,達成雙贏的局面,才是長期合作之道。
(本文刊登於2021/04/18 經濟日報A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