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加速佈局5G開放網路技術與生態系,以降低供應鏈風險
智慧科技暨網通
瀏覽數:3527
發布日期:2021/03/17
「數位主權確立與技術發展能量提升」似乎成為歐美政府對於開放網路(Open RAN)寄予厚望的目標。尤其歷經行動基礎設備市場過於集中,導致因地緣政治、5G科技競局下的去中化勢在必行態勢下,過往大量依賴中國大陸設備、網路建設進展取決於少數製造商的歐洲各國,就必須思考著扭轉局面之解方。
 
而架構朝虛擬雲端化、甚至可進一步朝開放介面發展的5G通訊技術,即使Open RAN技術不甚成熟、標準也尚未確立,也讓歐美各國趨之若鶩,期望透過主動發展開放網路技術與解決方案,一方面強化本國新創企業發展、一方面打破過往受少數供應商受牽制之窘境,將「數位主權」掌握於手。
 
2020年下旬,歐美主要國家政府陸續技術政策措施以加速5G開放網路的發展。例如,英國政府數位/文化/媒體與體育部(DCMS)提出5G供應鏈多元化戰略,支持該國5G開放無線接取網路之發展,促使英國的5G基礎建設供應鏈多樣化,增進靈活的電信供應鏈關係,降低對少數設備供應商依賴關係,以確保基於國家安全考量的網路發展彈性和安全性,以應對未來的趨勢和威脅。
 
美國因缺乏本土行動通訊系統設備強力業者,故冀望藉由發展基於開源軟體與Open RAN技術、並建構開放5G生態系統,以打破對傳統系統設備業者的依賴。美國眾議院去年11月17日批准支持部署5G開放無線接取網路的「Open RAN 5G法案」,提供10年7.5億美元聯邦資金,以利該國5G設備市場和開放網路發展。
 
歐洲國家更掛心的是,大多數Open RAN專家與廠商都來自北美和亞洲地區,電信營運商合作對象亦是如此。因此英國、德國希望扭轉此現象,開始推動本土Open RAN技術發展與生態體系之建構;進而提升、強化Open RAN領域的競爭實力。
 
日本、中國大陸、台灣、印度等皆投入發展。而大陸諸多網通設備業者早已在Open RAN領域進行布局開發,電信營運商也為主要參與者。因此未來當Open RAN格局愈發成熟、市場規模逐步擴大,大陸相關業者將扮演重要角色。
 
避免大陸網通設備製造商是一回事,避開、跳脫大陸技術標準則非易事。以O-RAN為例,其規格是基於3GPP的Open RAN標準進行開發,雖然O-RAN聯盟依循3GPP相同的公平、合理、無歧視專利授權協議原則(FRAND),讓大多數聯盟成員在開發技術規格過程中較不會因知識產權問題而受影響。
 
但3GPP最重要的標準必要專利貢獻者華為並非O-RAN聯盟一員,若華為要主張O-RAN聯盟在開發各種技術規格時,可能侵犯到的華為技術專利。勢必會影響後續Open RAN技術或O-RAN介面規格的開發作業。例如,現階段O-RAN聯盟發展的針對開放式無線電單元與信號處理間的介面,有部分是基於CPRI和eCPRI規範,相關技術的原專利是屬於NEC、Nokia、Ericsson與華為所有。
 
歐美對Open RAN呼聲極高的主因之一就是地緣政治、去中化,但無論從技術面或是供應鏈角度切入,都不能忽視大陸對其影響,並非只是排除華為或中興就一勞永逸。
 
開放網路初衷是降低對傳統系統設備大廠如Ericsson、Nokia、華為等的倚賴,透過多供應商的方式,能有更彈性且具成本效益方式布建電信營運商所需要的網路。在撇除實際Open RAN效能是否符合電信商需求外,電信營運商要面臨的是由電信商自身還是委託系統整合業者,將Open RAN網路解耦後、採購自各個供應商的軟硬體設備整合起來,並確保端到端系統功能完善無虞。
 
德國Telefónica就依靠NEC做為其Open RAN現場測試的集成商,協助進行軟硬體設備整合驗證。當單一業者具備強大系統整合能力,且為電信營運商所用,久而久之,是否該系統整合業者可能如同傳統系統設備大廠,也逐漸難以取代。
 
若電信營運商決定自己進行系統集成整合工作,就須投入更多成本,甚至成立必要的部門,若以跨國電信營運商而言,或許將比委託外包給系統整合業者,需要更高成本。
 
(本文刊登於2021/3/14 經濟日報A12版)
關鍵字: Open RAN ; 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