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為終極關懷的智慧醫療與健康應用
資訊電子產業
瀏覽數:5507
發布日期:2020/10/22
台灣資通訊科技產業有完整的供應鏈,加上有聞名全球的醫療品質,長期以來優秀人才都在科技界和醫療界發展。在傳統3C市場逐漸飽和下,科技創新逐漸把目光轉向醫療健康產業。我國科技產業預期在智慧醫療健康發展趨勢下,將加速進入此快速成長的市場。科技業電子五哥華碩、仁寶、明基、鴻海、廣達已在醫療健康領域公布產業布局,顯示我國科技進軍醫療健康產業積極的企圖心。
 
在這股智慧醫療健康浪潮中,以大數據需與AI兩大技術突破,是我國科技產業切入市場的最佳利器。其中在大數據的醫療應用創新上,聚焦於精準醫療與精準健康。透過各種檢測或數據收集,記錄每個人獨特的基因、生理、病史以及生活中所有重要環境與過程資訊,預測個人的健康風險,並量身訂製個人化的治療方法。了解每個人的遺傳組成,在不同腫瘤遺傳變異中,可以給予不同處方與療程,這將帶來革命性的發展。在日常生活中,各種穿戴式量測設備,讓血壓、心電圖、血氧等生理數據監控,給予客製化的健康建議。
 
這些累積的大量數據,在未來疾病診斷上扮演重要的角色。而在醫療過程中也充滿各種的數據,從個人就醫紀錄、各式診療影像、病理資料、實驗室資料,甚至是健康保險資料。如此龐大數據資料運用加以分析,在疾病診療與預防、臨床實驗、醫學研發與藥物開發、電子病歷等領域,將帶來各種突破性的衝擊與影響。
 
在AI人工智慧的醫療應用創新上,透過AI技術衍伸出以下應用領域,如機器人輔助手術、臨床診療、照護協助、藥物開發、處方簽錯誤偵測、工作流程管理協助 、臨床試驗參與標識與詐騙偵測等。目前國際在AI手術機器人領域投入,是醫療新創投資的熱門焦點。
 
國內AI醫療研發能量集中在臨床診療及照護相關應用,以AI醫療影像辨識較具有商業成熟度,已開始應用於醫療輔助和照護服務,如用AI自動分類癌病理影像,協助醫師辨識癌症組織類型,甚至對疾病未來發展進行預測。在照護應用上,也有新創團隊利用AI臉部識別和動作感應技術,觀察記錄病患的服藥,或是復健運動狀況,透過智慧型手機,作為居家照護中,實現遠端照護的幫助。
 
然而,醫療健康和科技產業本質不同,從產品到服務都是密切與人互動的產業,須以人為本的思考。在醫療健康領域中,產品或服務開發過程,須考量人的需求。在產品設計與流程管理甚至商業模式落實上,更需要考量人類更高層次的需求滿足。
 
首先在產品設計上,若不能滿足更高層次的需求,此產品或服務就會失去吸引力。如果產品或服務能帶來歸屬感或自我實現,讓使用者「覺得」每天都比昨天健康,例如連結使用者群體,建立同儕朋友一起的健康社團,將大幅增加客戶使用價值。
 
在流程整合上則需考量原本流程,微調使用者習慣。在資通訊產業常見破壞式創新模式,但在以安全為考量的醫療健康產業,破壞式創新並不常見,而以輔助的方式出現,進而提升醫療效率。例如加入AI自動判別功能;自動產生建議病例分析,讓醫護人員減少手動輸入的時間。
 
在法規遵循上,大數據與AI技術透過不同的生理數據量測設備,也可進行遠距數據判讀,例如血壓、心電圖等。如何跳脫功能導向或問題導向的產品生產模式,建立以人性為主體的產品與服務提供,是我國科技產業進入醫療健康領域,所不熟悉的產業垂直整合挑戰。思考如何和台灣醫療健康產業更緊密的合作,強化溝通雙方需求與作業流程整合,並測試各種場域落地的機會,進而帶動產業的多元商業機會,共同創造出全球性最創新的產品與服務。
 
(本文刊登於2020/10/18經濟日報A12版)
關鍵字: 智慧醫療 ; 大數據 ;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