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向超高齡社會的老年科技趨勢觀察
資訊電子產業
瀏覽數:7773
發布日期:2020/03/22
台灣人口老化速度更快,依國發會2018年推估資料,2026年將進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占20%)。人口老化對社會和經濟系統帶來的風險包括勞動力短缺、扶養比攀升、醫療保健成本不斷增加、經濟成長放緩等。美國、日本、新加坡等國因應未來的人口結構變化進行調適規劃,藉由觀察這些國家協助老年者的技術研發動向,可供我國業者開發相關產品和服務的思考方向。
 
利用科技協助老年者健康自主生活,進而減輕護理人員壓力,削減醫療費用,是目前各國努力的方向。美國政府因應高齡化問題尋找和評估潛在的解決方案,維持老年者獨立性的關鍵需求技術,包括日常生活主要活動、認知技能、溝通和社會連結、個人行動力、使用運輸系統、獲取醫療保健服務等能力維持的技術,列為未來五至十年的研發重點。
 
新加坡管理大學發起的SHINESeniors專案,技術開發目標除讓老年者能夠舒適、獨立,更重要是打造安全網卻不會有被監視的感覺。其輔助生活平台(ALP)透過不顯眼的感測器,可以密切記錄老年者的日常活動,並根據運動、休息和服藥的時間區段生成系統事件。如果資料模式出現不同,則及時提醒社區護理人員介入關心。
 
三年以來,ALP安裝在90個獨居高齡者的房屋,根據感測器取得的數據,建立每位老年者的日常生活模式,幫助護理人員辨別正常或典型情況,以在適當的時間提供適當的護理,並且透過機器學習演算法來預測老年者的輕度認知障礙、夜尿症和社交孤立的風險,以進行早期預防。
 
面對照護人力和資源有限,老年者將愈來愈需要技術幫助維持健康和獨立性。要讓年老者願意接受新技術,在產品開發設計階段須考量直觀、人性化設計及解決隱私和安全的問題。以安全監控技術為例,對於增進老年者安全性具有吸引力,但在提供安全監控服務的同時,也必須對用戶友善,盡可能互動簡單且感受不到其存在。
 
美國對於協助老年者技術的開發,更建議應符合通用設計的思維,考量老年者使用時的視力、聽力或記憶力之可能變化,以及個人心理層面變化等多種因素影響。即使在老年者身體機能下降的情況下,也可以簡單上手,體現貼心和關懷的設計,以提高老年者的接受度。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成立的Aware Home實驗室,長期研究如何利用技術來嘉惠居民、患者、家庭或護理網絡,例如家中的爐子打開時嘗試要外出離開,走到大門口時會發出聲音提示;或是在家中走廊上,設有步態感測,可以分析老年者的步行模式,並利用個人化數據來追蹤健康狀況,有任何異狀會向護理人員發出警報等等。
 
總體而言,老年科技是一個龐大而有潛力的領域,有很多問題或需求缺口需要仰賴科技創新來滿足,但如果讓老年者害怕、排斥,再好的科技也無用。因此,從老年者需求角度,開發可適應老年者不同使用情境和能力變化的技術和解決方案,會是未來在這個領域投入研發應該思考的方向。
 
(本文刊登於2020/03/22 經濟日報 A12版)
關鍵字: 高齡社會 ; 老年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