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遷徙潮再起,廠商的下一步
資訊電子產業
瀏覽數:6321
發布日期:2020/03/08
2018年最受眾人矚目的焦點,莫過於美中貿易衝突,經過數波調高關稅、禁售令等措施,引起供應鏈的震盪,歷經兩年的協商,在美中談判前景未明的情境下,企業經營的影響仍餘波盪漾。
 
過去因應美中貿易戰的關稅措施,大多廠商採取調整出貨產地或自行吸收成本,以電子產品為例,國際品牌與台灣代工廠商多數選定東協國家作為輸出美國市場的替代產地,供應鏈廠商考量地緣與成本因素,對海外設廠較為保留,多採觀望態度,盼美中達成協議後,可解除相關貿易障礙。
 
2020年開春,中國即面對自武漢爆發的COVID-19嚴峻疫情,一系列的疫情防控措施,諸如封城、禁航、停工等,隨著期間延長,疫情範圍也擴大至韓國、日本等周邊國家,廠商原本因應春節提前備貨的原物料也告罄,供應鏈斷鏈的風險不斷提高。
 
國際品牌商面臨供應鏈高度仰賴中國,面對防疫管控、供貨不及、研發延遲等狀況,紛紛調降財務預測,若要解決此風險,勢必將在多個國家或區域設置可獨立運作或至少支撐三個月以上供貨的生產據點,方能做全球產能的調控與風險分散。
 
分散布局或許會減損規模經濟的生產優勢,但舊有主要市場如歐美,成長減緩,新興市場國家將成開發的重要標的,要求代工廠轉往目標市場設廠生產的趨勢仍在,過去僅以初階組裝廠或服務檢修據點為主,未來加入以當地生產、風險分散概念的營運模式,可望在具市場規模或生產優勢的國家形成新的產業聚落,重新建立垂直供應鏈。
 
因應美中貿易戰,大廠採取短期快速調整出貨產地、擴廠等方式因應美國的關稅考驗,小廠考量資金與營運能力,除了單純出口外,也採用租用產線等方式,找尋當地閒置廠房或產線的代工廠合作,但容易受到產能調整的限制,較適合應付短期需求。
 
疫情影響加速廠商從中國遷出,可望帶動供應鏈遷徙與新地點廠商的成長,嗅到機會的各國政府早在美中貿易戰期間,提出吸引外資的優惠政策,在疫情壓力下,如何確保物資充足供應、不致斷鏈停擺,成為各國政府關切的議題,廠商長期仍需考量經營方式,以永續觀點進行投資布局。
 
赴海外設廠,台商較關切議題包含土地取得、勞動力供給與成本、關稅與貿易便利性、基礎設施(如水、電、交通、廢棄物處理等)、租稅優惠或補貼政策等,用以評估當地是否具有生產條件與生產成本,一般預期,2020年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將簽訂,東協國家向來是台商的熱門選址地點,外人直接投資東協比重自2017年起超越中國,為亞洲最大外人投資目標,2018年占比升至11.5%,其中新加坡、印尼、越南、柬埔寨等四國吸引外人直接投資金額均創歷史新高。
 
隨著經濟發展,各地生產條件已發生變化,若以勞力密集產業為例,需要大量勞動力,馬來西亞與泰國面臨勞動力不足的情況,勞動成本在東協國家呈快速上漲趨勢,例如越南,而且還需考量工會、社會保險等成本。
 
以智慧型手機為例,目前在東協與南亞多以整機組裝為主,關鍵零組件要當地生產仍面臨多種困難,以手機使用的高階PCB來說,需要非常穩定的水、電供應與零排放要求,以及上游高階材料的穩定供應、設備與技術支援,以及高階技術人才來管理產線,皆增加經營的難度,隨著客戶需求擴增與政府政策支持的雙重驅力下,未來將有機會在特定地區建立起生態體系,儘管無法與中國成本結構相抗衡,仍有望在重點市場形成新模式。
 
判斷新興市場是否具商機與發展性,可從幾個面向進行評估,在全球GDP成長率預估3%的前提下,GDP成長率持續保持5%的國家相對具成長性,對照人均GDP,突破2,000美元後大致能享有10?15年的快速成長期,達到10,000美元後則具有內需購買力。要判斷是否足以形成具規模的內需市場,可從GDP裡的服務業占比推測,通常較具消費發展潛力的國家,服務業GDP占比約在60%以上,同時觀察該國是否具有人口紅利的優勢,可確保未來勞動力支持與消費成長動力。
 
經濟快速成長的國家,若具有相對龐大的內需規模,政府往往避免外匯流失與鼓勵產業發展,將逐步推動進口替代政策,對廠商而言,選定投資設廠地點時,不少廠商將出口、內需市場比例定為七三比,出口可獲得穩定金流支持營運,內需市場則具有長期發展性。
 
人口眾多且突破人均2,000美元的國家,可望迎接一波都市化與基礎建設的商機,考量貧富差距與地方財政負擔能力,有意投資設廠的廠商可聚焦在發展較快速的都會區,部分城市甚至遠高於該國全國人均GDP數倍,財政較充裕的城市在資訊投資規劃也能獲得較多資源,隨著通訊與基礎設施完善,推行智慧化應用可行性也較高,也可以熱各市政府推動智慧城市的計畫窺見發展的方向,深耕探尋新商機,累計足夠的案例經驗後,向外擴展將更具說服力。
 
(本文刊登於2020/3/8 工商時報 A9版)
關鍵字: 供應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