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WeWork上市受挫看網路新創借鏡
軟體
瀏覽數:7943
發布日期:2020/01/20
WeWork於2010年在美國紐約成立,創辦人為Adam Neumann 與Miguel McKelvey。二人在首次創業過程中,注意到自己租用的辦公空間有部分為閒置狀態,因而產生為「新創團隊」打造專屬工作空間之創業動機。2010年時,正是Uber、Airbnb帶起共享經濟風潮的時候,WeWork就以「樂於生活,而非單純謀生(make a life, not make a living)」為目標願景,打造出一彈性租賃、空間共享的商辦新創。
 
WeWork成立來,以直設據點與併購方式快速進行國際布局,主打全球會員可跨區預約會議室、活動辦公桌、進行國際商務社群交流等,目前在全球122個城市累計600個空間據點,全球會員約58萬名,企業會員占43%。WeWork在2011年起陸續進行多輪融資,累計總募資金額達208億美元。從投資者組成來看,2015年前以美國、以色列之創投公司或個人投資者為主; 2016 年開始獲得亞洲投資者投資,包含中國大陸的弘毅投資、聯想控股、上海錦江國際酒店及日本軟銀。目前WeWork最大投資者為軟銀,2017年2月才開始投資WeWork(G輪),雖非早期投資者,但投資力道強,累計投資金額達134億美元,占WeWork總募資金額64%。
 
WeWork在軟銀投資前,2016 年已是全球前十大新創獨角獸(估值10億美元),軟銀2017年投資後不僅持續加碼,且往後每一輪投資者幾乎只剩軟銀主投,WeWork申請上市前的470億美元估值傳奇可說是軟銀一手推升。WeWork原訂2019年9月於美國紐交所上市,但因原先不斷墊高的估值備受質疑,隨著WeWork經營數據的釋出、創辦人的脫序行為,加引發投資市場對WeWork產生負面觀感與疑慮,因此在10月初撤回上市計畫。
 
WeWork的經營思維與作法,為商業地產業注入新刺激,如社群經營、產業鏈結、孵化投資、地產顧問等,儘管獲利模式有待檢驗,但仍不可磨滅其對產業帶來的正面刺激與創新示範。
 
「獨角獸」係指估值超過10億美元且未上市之新創公司,這是2013年美國一位Cowboy Ventures風投創辦人提出,以獨角獸這種罕見的生物形象來表示稀有的成功新創公司。能夠成為獨角獸的新創通常已歷經多輪融資(至少C輪以後),代表創新性與未來潛力已獲創投肯定,但獨角獸名氣不斷墊高,甚至已到名不副實的地步。WeWork此次上市失利,主因之一就是「估值過高」,而軟銀近期也將估值下修至80億美元。
 
許多網路平台之雙邊補貼、企業併購策略都是在擴張思維下發展之策略,許多網路新創沒多久就在全球攻城掠地,國際化速度較早期的網路平台更快。
 
不過,黃金法則也可能帶來迷思、引導偏誤,同為新經濟下之企業,對於Uber 、Airbnb這種雙邊平台或許適用,但WeWork是二房東,本身也有地產租金的固定支出,失速擴張實際上是為企業營運帶來沉重財務負擔。因此新創經營策略除參考網路經濟法則,更須依據所屬行業與營運角色進行調整。
 
然而十年下來,此類平台有些已退場(如美國家政平台Homejoy、中國大陸共享單車ofo 等),有些獨角獸陸續上市,商業模式隨著財報數字揭露被看更清楚,過去新創或許可藉著類似題材與成長數字獲得資金挹注,但未來新創投資者將會更注重單位經濟效益、擴張模式等,新創的獲利道路與可持續性必須更具體規劃與呈現,而不僅只有成長率。
 
(本文刊登於2020/01/12 經濟日報 A12版)
關鍵字: 網路新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