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製造業轉型升級的下一步是工業互聯網
資訊電子產業
瀏覽數:7763
發布日期:2019/12/11
中國10月19日公布第三季GDP,受到美中貿易戰與內需消費提振不易等多重因素影響,今年GDP成長率下滑至6%、為27年半來最低。工業方面,中國工信部10月22日公布第三季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成長5%,比第一季和第二季分別回落1.5和0.6個百分點,中國經濟成長明顯趨緩。雖然如此,中國在推動製造業轉型升級仍投入不少資源,只是過去談最多的是「中國製造2025」,而現在談最多則是「工業互聯網」。
 
中國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AII)在2016年由工信部協助成立,至今3年多會員數已達1,383家,其中不乏世界級的中國本土與國際企業,如中國移動、阿里巴巴、富士康、博世、西門子、ABB等。AII成立宗旨為建立工業互聯網的合作與促進平台,現在已然成為中國推動製造業轉型升級最重要的組織,依AII的組織架構來看,包括技術標準、平台建立、產業發展、應用、國際合作、政策法規以及投融資等,幾乎涵蓋所有需要的面向,從區域發展來看,已在上海、廣東、重慶、江蘇與貴州設置分聯盟,而從系統需求來看,在大數據、邊緣運算、APP、區塊鏈與AR╱VR等,亦設有專項組別負責規劃。AII近半年推出超過15項的應用案例徵選、參與或舉辦十個大型活動與五份白皮書,AII已成為中國推動工業互聯網最重要的舵手。
 
工信部指出,中國企業面對工業互聯網時仍有三個問題,分別是「不敢用」,不確定這真的是安全可靠的解決方案;二是「不會用」,不知道工業互聯網的用途;三則是「用不起」,投入產出效益不符。針對「不敢用」,中國以系統整合應用試點提供新技術融合、工業數據開發利用、新模式新業態、跨業跨領域平台遴選,以及遴選十大標杆工業互聯網平台等方式來解決,但對於企業來說,最大的問題還是製造過程數據可能被竊取的問題。
 
而在「不會用」,中國除了強化政策引導和產業供需對接外,也透過AII建立工業互聯網平台術語、工業互聯網平台系列應用實施指南等標準制定與典型應用案例,特別是在標準制定,AII則持續與工業4.0的領導者德國合作。
 
最後在「用不起」部分,將建立平台發展指數評價機制與統計方法,進行平台應用試點項目與應用價值估算,期望建置一套投融資方法,另外也希望透過地方政府發展企業用的「上雲上平台」,打造公共服務平台、降低中小企業數位化成本。
 
中國看似已有推動工業互聯網的解決方案,但從GE、西門子、阿里雲與工業富聯等平台來看,推動工業互聯網最大的問題點,還是在於獲利的商業模式沒有出現,主要原因是工業互聯網投入資金龐大、又未有足夠的廠商使用,導致持續處於燒錢階段,能否形成規模經濟是工業互聯網成功的關鍵,而不能快速形成規模經濟的原因,主要是製造業不同行業別、同行業不同廠商間,不同製程對自動化、數據化、智慧化的需求不會一樣,無法像消費互聯網般快速擴散。
 
面臨持續資源投入、但短時間可能看不到成效的工業互聯網,中國依然會繼續推動,主要原因除了工業互聯網是相對於「中國製造2025」的代名詞外,更重要的是,透過政策的支持與財務的挹注,將能維持工業互聯網熱度,亦會帶動企業投資願意與嘗試轉型升級。依現階段中國的作法來看,集結大企業的AII發布白皮書、標準、架構等,可建立許多的試點示範與規則,但製造商對數據上雲的安全疑慮、廠商對於工業互聯網所帶來的效益是否能符合投入產出,都是重要考量點,工業互聯網在未有成功導入模式時,不容易快速擴散。
 
工業互聯網的投入成本,對於原本就有雲服務的阿里巴巴、騰訊等互聯網企業而言相對少,但製造業廠商投入工業互聯網必須投入額外資本,而且製造業廠商對工業互聯網的信任不足。
 
工業互聯網是中國製造的重要方向,但對於企業來說,可靠與效益才是最大考量,中國在工業互聯網的發展確實會比其他地方快,然而,能否成為有效的製造業轉型的利器,有待觀察,其中,阿里雲、騰訊雲等網路企業的平台,成功機會可能比較大,主要原因在於投入資源相對較少且不屬於製造型廠商,跟使用者不會有競爭的疑慮。
 
(本文刊登於2019/12/08 工商時報 A9版)
關鍵字: 工業互聯網 ; 中國大陸 ; 製造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