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UI讓智慧終端載具集體變身
資訊電子產業
瀏覽數:6437
發布日期:2019/11/27
隨著生活型態轉變,大眾對科技的要求,逐漸從「便利效率」、「有感有趣」,轉為「安心自在」、「和諧永續」等層次,使用者介面身為使用者與智慧產品之間溝通的管道,自然被賦予諸多期望。
 
AI的突破與應用擴散,讓人機介面獲得升級的機會,不僅互動更人性化,過往學習如何與機器溝通的重擔,也終於得以從使用者身上卸下、轉由人機介面負責,如:對話式(自然語言)介面取代打字,自動臉部辨識取代按鍵式門禁密碼等。受惠於AI加持,加上多種新興人機介面演算法持續融合、發展多元應用,未來終端載具與使用者的互動將越來越自然,AIUI(AI貫穿的人機介面)將主動學習、適應使用者偏好,甚至隱形於生活空間,實現「科技使用於無形」的理想應用情境。
 
雲端AIUI滲透眾多智慧產品,不但讓終端載具越來越聰明,外觀也隨之改變。終端載具陸續長出眼睛(攝影鏡頭)、嘴巴(喇叭)、耳朵(麥克風),部分裝置(如:音箱)甚至長出了一張臉(螢幕),不少業者更企圖賦予智慧終端載具「感受使用者情緒」的能力,越來越多智慧終端產品不僅聽得懂人話、會認人、會閒話家常、懂肢體語言,有些甚至會依使用者口氣或表情,來判斷情緒好壞,並彈性調整回應方式。環顧身邊眾多終端產品,如:智慧型手機、穿戴式裝置、安全監控攝影機、智慧車等,一個接著一個「添五官」,「(類)機器人」大軍儼然成形。
 
AIUI演算法體型龐大,軟體開發商早期只能將它們安置在雲端,但也因如此,那些加添了「眼」、「耳」、「口」的智慧終端產品,必須時時保持連網才能維持具水準的互動與支援能力,終端載具上所產生的數據也需不斷地傳回雲端伺服器,才能持續優化各種AIUI的原始模型。
 
AIUI應用擴散有助於取得更多使用者數據,用於優化模型、最佳化使用者經驗,但眾多裝置所產生的使用者數據被大量地上傳至雲端,卻也引起隱私疑慮。使用者隱私安全與優化雲端AIUI,原本難以兩全,所幸在業者的努力下,近兩年視覺、對話式等新興AIUI,演算法均已出現「局部瘦身」成功的案例,壓縮後的AIUI模型,可直接在終端載具上進行運算與訓練,而使用者也終於可以在離線狀態下,使用部分AIUI功能,如:透過語音指令開啟或關閉智慧家庭裝置,或監視攝影機在離線狀態下辨識畫面中的人物等。
 
進一步觀察目前已支援離線版AIUI的產品類型,其中又以智慧車與智慧家電相對受到業者矚目,市場需求明確為主因,前者需要離線版AIUI來克服車輛在行進中常面臨的網路不穩定問題,後者則是基於使用者偏好之故,當前多數使用者均有基本的AIUI互動需求,但卻不傾向讓家中所有智慧家電時時保持連網狀態,因此相較於雲端AIUI,能提供基本功能的離線版AIUI看來更為適用。
 
其他裝置方面,如:翻譯棒、戶外活動適用的相機、安全監控攝影裝置等,亦是當前離線版AIUI優先應用的品項。可預期,未來AIUI應用可望逐漸分流為純雲端、純離線或混搭,並基於個別使用者偏好,來打造更「安心自在」的人機互動情境。
 
雲端AIUI模型龐大,演算法的訓練、優化以及數據分析向來仰賴雲端運算,但也因為如此,搭載雲端AIUI的終端載具,需保持連網才能有具水準的互動順暢度,雲端AIUI雖是可行模式,卻無法支援「無網路」或「網路連線不穩定」的環境,成為業者拓展市場時的一大阻力,此外,隨著身邊越來越多IOT終端載具將使用者數據大量上傳至雲端,亦開始引起隱私顧慮,應用缺口明確、加上消費者隱私意識抬頭,讓許多後進業者嗅到市場商機,前仆後繼加入研發行列,齊力壓縮AIUI演算法,使之得以下放至智慧終端裝置中進行運算與訓練。
 
聚焦離線版AIUI應用機會,其中又以智慧車、智慧家電產品市場需求最明顯,吸引眾多後進者、新創團隊進場卡位,然而,體積龐大的雲端AIUI演算法雖「局部瘦身」有成,礙於不能影響使用體驗,全面瘦身事實上難度頗高,因此,純離線版AIUI要想達到理想中的支援程度,並擴散至「純雲端」時代無法觸及的應用角落,終端硬體載具的規格勢必要配合同步升級。
 
(本文刊登於2019/11/17 工商時報 A9版)
關鍵字: AIUI ; 智慧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