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品質監控市場的機會與挑戰
智慧科技暨網通
瀏覽數:7802
發布日期:2019/11/11
隨著全球城市朝智慧化邁進,民眾也提高對生活品質的關注,進而提升各城市首長對市民的生活環境與健康議題的重視。目前服務主要需求者是地方單位,但資金來源為中央環保主管機關、基金會、非營利組織等,並且以100個為基礎布建數量做為空氣監測網絡的測試,尚未大規模普及,主因低成本感測器的品質不一,且所量測的數值不具備實質公信力,加上主要執法單位為公部門,民間空氣盒子的營運廠商不具備公權力進行實際現場驗證等尚待克服。
 
環保署的標準測站因高精密儀器體積大、占地廣且成本高,且為求客觀、精準須與氣體影響源如住家、工廠、大樓等隔開,選址條件嚴苛,在城市廣布有其局限性,也限制空氣數據量的累積。而關鍵空氣汙染物如PM2.5、二氧化氮,在短時間和時間的間隔內就有很大變化。低成本空氣感測器因成本低、體積小,布建地點相對有彈性,但因低成本,設計未能將量測的干擾因子完全排除,因此量測數值僅能做參考。對於環保署而言,低成本空氣感測器測量的數值,不能做為政策擬定或執法依據,仍要以嚴謹的標準測站分析報告為依歸。
 
業者擁有設備、平台、資料和技術,可建立空氣品質變化模型,進一步預測空氣汙染可能發生時間和區域。但是預測模型是否準確,仍須派人至現場採集數據,進行交叉比對,以針對預測誤差或現場特殊狀況調整預測模型,逐步完善預測模型。
 
空氣品質的數據取得,牽涉到執法公權力,特別是空氣汙染源,如工廠、園區、商辦等私人區域,要有許可才能進行現場數據採集。另外,若業者無環保相關領域知識,也不容易掌握關鍵環境影響參數或進行現場狀況的判別,如周邊的桶裝物是否為潛在汙染源,影響應用服務實用性。
 
在空氣監測網建立後,若要進一步開發空氣汙染相關應用服務,建議與相關執法單位合作,如環保局,協助提高其業務執行效率與成本。
 
由於空氣汙染屬於公共議題,相關應用服務需求主要來自公部門。然而,業者開發相關服務時,如各時各地的空氣品質動態預測、空氣汙染即時告警或熱區分析等,因無法進入私領域場地(如工廠),應用服務效能難以被驗證。此類型的應用服務除有賴公部門協助,也需與相關執法單位建立合作關係,透過公權力協助派員取得現場資料進行預測與結果之比對分析。
 
隨著應用服務的探索,空氣感測器可應用範圍愈廣,如汙染源偵測、交通運輸管理、農牧栽種等,對感測器之偵測品質要求將愈來愈高。我國的空氣感測元件長期仰賴國外進口,若能開發國產感測元件最為理想,但要長時間的資源投入。因此可從最具競爭力之模組設計與組裝著眼,以中階空氣感測模組為標的,根據不同垂直領域需求,快速客製出所需的產品,並串聯上下游業者,以智慧環境感測產業生態系之能量,提供如道路輸流、人潮熱區、農作生長等智慧應用以開拓市場。
 

(本文刊登於2019/10/27 經濟日報 A14版)

關鍵字: 空氣汙染 ; 智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