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純網銀執照核准,看傳統銀行未來是「見招拆招」?還是「華麗轉身」?
資訊電子產業
瀏覽數:8342
發布日期:2019/10/17
今年我國銀行業最受矚目的大事,莫過於純網銀的執照發放,主管機關金管會歷經五個月的審查,已於7月30日,公布純網銀獲准申設名單,由於原本只打算發出2張執照,但出乎外界預料,結果3家申請純網銀的業者全過關(「連線銀行」(Line Bank)、「將來銀行」(Next Bank)、「樂天國際銀行」),預計在2020年正式開業。
 
由於此盛事,當初不僅遞交申請的三家業者引領企盼審查結果,就連被稱之身處在沙丁魚池裡的36家本國銀行也都非常關心後續發展,畢竟在全球純網銀逐漸崛起的趨勢下,這不僅是觀察金融科技的創新營運模式與獲利方法,是否適合臺灣市場的重要里程與指標;也被認為是金融科技的創新服務 vs. 傳統銀行的數位轉型,兩方陣營攻守布局的關鍵時刻。
 
資訊科技的快速變化逐漸顛覆傳統銀行的營運模式,民眾上網與智慧行動裝置持有率不斷提升,加上部分國家金融基礎建設如信用卡等支付工具普及性仍有不足,都提供純網銀有利的發展機會。然而純網銀一般來說沒有實體分行,所有金融產品銷售與服務都透過網路或行動的通路與管道進行,在全球許多國家都有成功的案例。
 
無論是強調科技創新與客戶體驗的模式,抑或是強調完整營運生態圈的模式,都顯示金融科技的競局已從全球化蔓延到各個國家,並融入了各種生活場景,證明了Brett King說的「銀行不再是一個地方,而是一種行為」。也難怪我國純網銀執照的審核發放,會讓銀行、電信與即時通信、電商、零售等產業要不是積極參與,要不就是特別關注投入者的動向,以為後續因應。
 
之前有專家將臺灣純網銀業者及傳統銀行分別比擬成鯰魚及沙丁魚所處的環境,因此若從純網銀執照的出爐,看未來產業可能的態勢演變,會有五種情境發展:
沙丁魚群主宰生態池 :傳統銀行應用金融科技而數位轉型成功,徹底殲滅純網銀。
鯰魚取代沙丁魚 :以科技金融創新導向的純網銀勝出,全面取代傳統銀行。
鯰魚及沙丁魚共好局面 :未來的金融服務會被不同的市場需求切割,分別由金融科技與傳統銀行提供。
平台共生各司其職的生態 :傳統銀行提供金融商品,並全部委由網路科技業者所建立之平台銷售給客戶。
去中介化 :傳統銀行完全被去中介化之交易平台取代。但以上五種情境其實亦代表數位科技的驅動力,將使得傳統銀行的角色與功能逐漸弱化。
 
若說此事短期內對臺灣傳統銀行之衝擊,其實可以發現,沙丁魚池裡的許多銀行態度上似乎老神在在。主要原因其一:金管會承諾純網銀可以做的業務,傳統銀行的網路銀行也可以做,兩方陣營的業務範圍一樣,沒有誰被保護或優先進入的優勢;其二:純網銀業者一樣要拿出100億元資本額,一樣要做到資訊安全、個資保護、防制洗錢、內稽內控等,兩方陣營的法遵成本都一樣高;其三:傳統銀行早已熟悉與習慣臺灣沙丁魚池(Overbanking)的市場競爭,且都已開始獲利,純網銀卻預估最快得3年才能損益兩平,代表傳統銀行還有足夠時間與空間,整裝待發、積極備戰。
 
其四: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原因,那就是東風尚未吹來,因為假如從短期的營收結構觀察,以現在臺灣表現最差的銀行,1年大約都還可以賺到20億元新台幣,就算純網銀搶去其一半的生意,也還有10億的營收;更何況現在傳統銀行的「主力」客戶多半是在40歲以上年齡層的「啟富世代」(60歲以上)與「承富世代」(40到60歲),根據主計總處106年的調查,臺灣財產所得收入,40歲以上族群的投資所得比例竟高達87.88%。
 
至於未來有錢人的「千禧世代」對傳統銀行的影響與主導,勢必還需要一段長路,因為目前的主力客戶還是偏好「人的溫度」,對於網銀,只是當作服務方便取得的一種方式。所以未來當「千禧世代」成為「主力」客戶時,他們對於純網銀的需求與期望,才會徹底改變銀行的生態,但現在的傳統銀行面對純網銀對手多半是見招拆招,無非是預期那個關鍵時刻來臨時,能漂亮且華麗的轉身成功。
 
傳統銀行靠什麼賺錢?其實主要就是三種:手續費、利差、基金。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若不是以上述方式為銀行營收的主要基礎,客戶的存款就反而成為負債。然而有關當前產業喊得震天乍響的「數位轉型」,無非是期望在企業數位化能力的基礎上,進行流程營運效能的改善、商業模式創新的突破、場域顧客體驗的增進等,用這些數位轉型與數位創新的必要手段,讓銀行賺更多錢。
 
面對純網銀發展這股全球浪潮,以及「可預測,也可改變」的環境,臺灣的傳統銀行應當制定「願景型」的「搶先」策略,並能持續培育「雙管齊下」的創新能力,不僅在現階段保持本業的獲利拓展,同時亦持續進行新事業如金融科技、純網銀等新應用的探索,以確保未來的存亡絕續。相信未來只有真正將數位化與創新融入自身基因的銀行,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下脫穎而出,立於不敗之地。
 
(本文刊登於2019/08/13 數位時代網路專欄)
關鍵字: 純網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