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蘋果News+看對媒體業獲利與數位版權爭議之解法
軟體
瀏覽數:7198
發布日期:2019/07/14
蘋果在2019年的春季發表會上,主要亮點除「Apple Card」金融服務,還推出一系列以訂閱制為主的內容服務,包含主打自家原創內容的「Apple TV+ 」影音串流平台、「Apple Arcade」遊戲平台,以及線上雜誌整合平台「Apple News+」。
 
蘋果在2018年3月宣布收購雜誌訂閱平台「Texture」,Texture應用程式自2010年由「Next Issue Media LLC」公司推出以來,以每月9.99美元價格提供200餘份線上雜誌內容訂閱,曾被譽為「雜誌出版界的Netflix」,可見蘋果在整合式雜誌訂閱平台已有先期布局。現在基於「News+」的推出,蘋果旗下「Texture」也於5月末終止服務。
 
目前蘋果「News+」平台上涵蓋300餘份報章雜誌等出版品,包含從科技媒體《Wired》、時尚雜誌《Vogue》,到自然人文類型的《國家地理雜誌》等內容;在新聞報紙方面,有金融領域的《華爾街日報》 、地方性的《洛杉磯時報》等知名機構。
 
若採傳統模式逐一訂閱,所需花費金額將高達每年8,000美元,可見蘋果以整合模式推出「News+」服務 ,在消費者端所具備之平台與價格優勢。不過,蘋果對上架的媒體業者抽取高達50%的分潤金額,引發部分媒體品牌持保留疑慮。
 
例如,長期批評蘋果等科技公司「挾平台優勢壟斷內容市場」的傳統菁英大報,如做為新聞媒體數位化先驅及線上新聞訂閱制成功代表的《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等,皆未見於此次的訂閱整合服務。推測「News+」目前所採吃到飽式的訂閱制與高達50%拆帳金額,現階段對市場兩大優勢品牌仍不具吸引力。
 
《紐約時報》總裁Mark Thompson就指出,第三方平台將對媒體生態造成重大影響。這類平台將使新聞媒體業者失去與用戶的直接互動,也此聚合式平台的的競爭中,為爭取有限的注意力或配合平台規範,如蘋果要求的動態影像封面等,終將使新聞業者失去對內容的控制與品牌價值。蘋果此次推出的「News+」,以差異化內容方案做出市場區隔。以《華爾街日報》所採取的方案為例,目前《華爾街日報》自家的線上訂閱服務金額為每月39美元,提供完整內容 ;其與蘋果在「News+」上的合作模式,只允許用戶看到三天內文章和報導,以面向不同類型客層。
 
此次「News+」服務另一亮點是蘋果強調用戶隱私保護。透過僅在本機端的推薦機制,蘋果在裝置上推薦用戶感興趣的閱讀內容,蘋果的伺服器無法存取用戶的數位瀏覽與閱讀足跡,因此不會將用戶資料提供給廣告商,做為投放精準廣告等用途。
 
而歐盟繼去年備受關注的「一般資料保護規定」(GDPR)後,近期表決通過新的數位市場版權指令草案,其中備受爭議的第11條與第13條,分別允許新聞發布者在其內容被搜索、連結時,向平台業者收取費用,以及認定平台需為用戶上傳、分享的版權內容負法律責任,引發各大網路科技巨頭不滿,認為此舉傷害網路內容創作與言論自由。
 
「News+」上線48小時以內,就有超過20萬用戶註冊登記試閱,雖然首月免費,試用期滿後的續訂率還未可知,但在全球14億台活躍設備大量用戶基礎下,有入口平台的強大優勢,後續用戶數與營收表現值得關注。
 
(本文刊登於2019/7/14 經濟日報 A12版)
關鍵字: 內容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