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社群網戰-Facebook打擊錯誤資訊的策略與下一步
資訊電子產業
瀏覽數:7056
發布日期:2019/04/21

社群媒體不僅改變現代社會聯繫方式,也成為新聞、資訊的重要傳播媒介。2016年底美國的新聞輿論開始聚焦在「社群媒體是否成為假新聞、假資訊傳播的幫兇?」面對這樣的爭議,臉書首先否認社群媒體會為特定的政治、經濟意圖提供服務,並重申將持續保持中立性原則。

但這似乎無法平復輿論的質疑,因此在2017年4月臉書對外公布「致力制止錯誤資訊與虛假新聞」的營運策略,之後,可以發現臉書對於錯誤資訊與假新聞的態度有明確轉向,轉為更積極地提出各種策略與工具,來打擊錯誤資訊於社群媒體的傳播。

面對社會質疑,臉書嘗試在「中立性」原則與「企業社會責任」之間,尋求更好的論述支點。臉書從2017年4月公布一系列面對錯誤資訊的說法,錯誤資訊大量出現,將衝擊社會的信任、讓人們無法做出明智決定,可能會侵蝕當代社會經濟活動的基礎。

這樣的說法在根本上回顧了古典經濟哲學的理論,同時在實務上也為臉書取得兩個關鍵作用:首先,讓社群媒體服務供應商,可在研發錯誤資訊查核防治工具時(如第三方事實查核機制),避免落入網路干預甚至侵犯資訊自由等爭議;其次,重新賦予自己「自由經濟」促進者的定位,除了降低社群媒體難以迴避的政治牽引之外,也可以在中立性原則、企業責任間找到平衡。

臉書藉由這種新的定位,在2018年4月的美國國會聽證會上完成危機處理、減緩輿論對臉書資訊倫理的疑慮,臉書並於同年5月提出打擊錯誤資訊的具體策略。

臉書於2018年5月提出的策略,將錯誤資訊的分為:「假新聞」、「假帳戶」與「不真實活動」(INAUTHENTIC BEHAVIOR)三種類型。所謂「假新聞」為刻意掩蓋或誤導真相的錯誤資訊,背後的因素可能出於惡作劇,甚至是有特殊的經濟動機(大多數出於經濟動機),而所謂的「假帳戶」意指藉由不真實或仿造的身分,在社群平台之間流竄的帳戶,很難針對帳戶行為做個體的究責,最後,所謂的「不真實活動」則是在網路上創造無法考據的行為,比如大量透過假帳號在短時間分享某個貼文,讓人們誤以為是真的受到歡迎、關注的活動。

防止錯誤資訊擴散,臉書的作為可分為三項:第一、重申網路社群準則與廣告政策,並強力刪除違反準則與政策的帳號與資訊,第二、減少錯誤資訊的傳播速度,識別廣告農場來源,並且抵制分享、轉發假新聞的網站,同時間也與某些國家建立「第三方事實查核」制度,以權限設定為公開的新聞是否為真,並藉由資訊真實性將資訊分類為「錯誤」、「確實」等九個評級;第三、主動提供更多資訊有關背景資訊,比如新聞的發布者與來源,甚至與資訊有關事件的時間脈絡。

從臉書所提出的三項策略,可以發現第一步都是降低錯誤資訊的擴散效率,如能拉長擴散時間,便可減少惡意操作者藉錯誤資訊來取得政治經濟利益的誘因。但這僅是第一步,要如何完全抑制錯誤資訊流竄,臉書承認是一個難題。

事實上,臉書至今仍然在尋求最佳的解決方案,而在過程中並不是沒有出現各種以網路管制、侵犯資訊自由之名的說法,來挑戰臉書的政策。面對這延伸的挑戰,可從2019年4月10日臉書對外發布「打擊錯誤資訊的下一階段」找到回應。

臉書明確指出,下一階段工作重心將會聚焦在,建立避免由特定人群操作的社會媒體體系,並避免將個人的偏見帶入這個傳播體系,以保障公民權與少數群體聲音。也就是說,臉書認為資訊自由,必須是以真實資訊來減少錯誤、降低偏見為前提。

回顧臉書這兩年的錯誤資訊打擊策略,便是社群媒體嘗試在中立性原則、網路治理之間尋求最佳解決方案的過程,比如近期臉書與密西根大學等合作以及建立相關的專家社群,臉書除將持續優化第三方事實查核員機制,也將投入使用者主動檢核與回饋錯誤資訊的機制,但這會需要更多跨領域、跨專業者的投入。

這種新型態的社群網戰會是全球性的,而台灣也需要自己的資訊抵抗策略。

(本文刊登於2019/4/21 工商時報 A9版)

關鍵字: 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