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勢突起的印度經濟
資訊電子產業
瀏覽數:8856
發布日期:2019/03/31

2019年全球面臨升息、縮表、工業生產減緩、貿易保護加劇,以及大型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嚴重的金融市場壓力,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的復甦失去動力,世界銀行因而下調2019年全球經濟成長預估至2.9%,正當全球局勢一片低迷,印度的經濟發展反倒逆勢而上。

世界銀行預估印度2018∼19年度經濟成長率為7.3%,2019∼20將達到7.5%,是全球成長最快速的主要經濟體,報告指出,印度能維持如此高速的經濟發展,是莫迪領導的政府推動改革、推出產業政策吸引投資、致力改善經營環境,使印度在2018年的全球經商環境便利度排行中排名大幅上揚至第77名,較2017年進步23名。

近期印度面對幾項變數仍需續持續觀察,從經營環境來看,保護境內零售商的電商新規、三年內更換二位央行總裁影響貨幣政策與利率安排、印度盧比貶值風險、提高「非必要進口」的商品關稅、石油與食物價格攀升造成的通貨膨脹,以及4月11日起舉行為期六周的國會大選,對外則為印度與巴基斯坦的軍事衝突與後續演變。

莫迪5年前上任後,跳脫過去印度重視服務業、IT外包的產業發展模式,轉而聚焦在製造業,特別是數位科技影響深及社會各層面與商業型態,電子製造更成為重點,因此印度政府通過新版國家電子政策,希望將印度打造為全球製造樞紐之一,並且提高自主製造能力。

印度內閣經濟事務小組於2月19日通過2019年國家電子政策,用以取代2012年推出的國家電子政策,並且將在2019∼2025年成為印度電子設計製造業(ESDM)的最高指導方針,根據政策制定相關的各項計畫、補助方法、專案及措施,希望達到2025年電子設計製造業產值4,000億美元的目標。印度國家電子政策主要目標,除了不可或缺、用以招商引資的各類補助外,更重要的是製造生態圈的概念,以及對新科技的投資。政策主要內容強調透過自製率提升以減少經常帳逆差、扶持印度優秀企業,甚至打造印度為區域出口樞紐,主要精神仍是為了要減少對國外業者或進口的依賴。

而4月11日起的國會大選的結果,以及軍事衝突後續演變,對印度接下來的發展的影響評估如下:

﹝1﹞印度人民黨取得過半席次:莫迪積極調整政策與推動補助措施,期望能獲得選民認同,取得過半272席可單獨組閣,莫迪將能繼續擔任總理延續其發展經濟、改革與反貪的訴求,而為了回應民眾需求,需要針對相關政策做出滾動式檢視調整,以回應民意。

﹝2﹞籌組聯合政府:若各政黨聯盟未能取得過半席次,選後將面對籌組聯合政府的課題,相關部會首長安排與政策執行勢必面臨較長的協調期。近期選舉討論的熱門議題,包括農產品保證價格等農村經濟政策、政府公職對弱勢與少數族群的保留配額、宗教包容性、軍購等,未來將需要政黨間的協商並且取得共識。

﹝3﹞國民大會黨取得執政權:印度國大黨屬於較為保守的政黨,對失業率、農產品價格與農民生計投以較多關注,若由國大黨執政可能會採取保護主義,因而產業政策恐怕會面臨調整,但是創造就業與促進人民福祉仍為主要訴求。外交方面,從過往歷史推估較高可能性會與中國保持較好的關係,從而南亞地緣政治預期發生相對應調整。

﹝4﹞區域國安緊張:喀什米爾地區的印度中央後備警察部隊,遭到恐怖攻擊造成40人死亡與後續印度與巴基斯坦戰機交火,引發外界關注衝突升級的緊張情勢,憂慮對區域安全對經濟發展的長遠影響,不過目前雙邊關係已轉趨和緩且保持高度克制,巴基斯坦遞橄欖枝釋放被俘印度飛行員,在各界呼籲保持冷靜應對的情勢下,雙邊關係暫無進一步惡化的跡象。

整體而言,在大選結束、新任政府成立並公布2020年會計年度(2019年4月至2020年3月)完整預算案前,印度政府在重大決策上會比較保守。另一方面從剛性需求來看,印度在基礎建設與內需消費將會有較大的發展空間,目前已跨過人均GDP 2,000美元的門檻、進入快速的經濟發展期,同時為了因應印度國內每年新增1,300萬的就業人口,期望藉由加速引進外資創造就業機會。

印度國會大選讓政策執行稍有延遲,但觀察過去幾年所推動的改革成果,在進口替代與內需消費市場的發展相當迅速,政府在基礎建設與數位建設的投入預算則不斷增加,透過投資與消費的兩股擴張力量,將有利於持續經濟向前邁進,且在美中貿易戰後續的產業鏈遷移潮,印度也成為外商設置生產基地的考量之一,未來印度經濟發展仍將吸引全球目光。

(本文刊登於2019/03/31 工商時報 A9版)

關鍵字: 印度 ; 新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