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服務業要審慎因應數位轉型的挑戰
資訊電子產業
瀏覽數:8476
發布日期:2019/03/24

近期資策會MIC進行例行性產業前瞻展望調查拜訪時,聽到許多業界高層關切數位轉型相關議題;有些探詢資訊服務業者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否變動、也有的關心我國資服業者日後相對應的機會及挑戰。

而歸納數位轉型議題對我國資訊服務業發展影響,可從幾個重要面向分析。新經濟下的營運模式創新:營運模式創新這個議題牽涉到數位經濟下「資服業者本身的營運模式創新」以及「能否協助客戶達成(該行業)營運創新」等兩個課題。

我國資服業者在數位轉型趨勢下,未來營運成長空間是來自「 繼續用既有做生意模式(科技應用與服務)持續拓展新市場/更多客戶」;或是必須「重新概念 、新的營運模式對既有客戶提供更高價值的服務而獲得成長」;如果是前者,什麼樣的數位科技運用可協助拓展新市場以達到目標。若是後者,如何能深入了解客戶所處產業環境變化,並提出有效對策及解決方案。這對資服業都是嚴肅的課題。

由於台灣缺乏「創新應用與營運模式的個案以及學習歷程」,數量及質量上都不足,尤其是在數位轉型議題;即便外商可提供很多海外案例,但能否適用及導入時如何避免水土不服等都是課題。

資服業者的國際經營能力議題也被提及,有業界高層認為,台灣資訊服務內需市場的特性容易造成營運模式扭曲,例如只重視政府標案商機、企業客戶不願投資、產業分工重硬輕軟、業者營運規模差距過大等,國內大多數資服業者偏重本土內需市場的耕耘,缺乏以國際市場為目標的企圖心及能力的培養;資訊外商在台有其經營優勢,本國業者經驗傳遞不易,外語與文化能力亦不足,不易培養出國際級的資服業者。

前幾年在配合南向政策推動案例中,就可看出國內資服業者在國際業務能力尚有不足,並不是把產品和應用包裝好就可以賣出去;舉凡海外客戶當地需求的掌握、對應產品與技術的挑選、軟硬體搭配與整合平台的導入、甚至對海外通路結構(就地支援能量)的布建等,業者事前及事後需要做的功課還很多,畢竟在數位轉型下資訊應用的「技術與產品的開發」和「解決方案的提供 」,在理念上和執行上是有很大差異。

兩岸政局變動,影響台商在大陸經營環境變化極快,相關業者都有不同的應變對策。對我國資服業影響較大是近年大陸供應鏈崛起;台灣硬體產業面臨大陸供應鏈挑戰,從台灣代工轉到大陸業者供應的速度很快,期間很多軟體應用服務商機可能隨之流失 。此外亦有業者主張未來台灣產業應投入智慧化彈性製造、發展整合型的系統製造,並需要透過試驗場域、由硬體轉型至軟體與服務,轉型為強調體驗經濟的軟體服務思維,這都需要各種優質人才。

另外,近期美中貿易紛爭,焦點從貿易失衡到智財權議題,甚至到科技霸權競爭,可能還演變成國安議題。近年來很多台灣半導體或資訊電子產業人才被挖角 ,其實國內資服業情況也很嚴重 ,相較於傳統IT系統架構技術人才,其實有更多新興數位科技軟體優秀人才被當地新經濟市場機會吸引而轉移過去。

資策會MIC初步調查,2018年台灣資訊服務市場規模逾2,500億元,年增約3%。但國內市場成長空間聚焦政府相關預算,物聯網與智慧城市等議題已逐步開始在台灣市場發酵,略有帶動相關民間商機成長。此外,去年國內在資服業雲端服務採用持續增加 ,也排擠到委外服務市場成長空間。以業務型態而言IaaS服務仍為大宗,行業別的新興應用則左右影響SaaS表現,包括中小企業應用及若干金融服務應用等。

(本文刊登於2019/03/24 經濟日報 A11版)

關鍵字: 數位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