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可望成為促進農業蛻變與蓬勃發展之契機
軟體
瀏覽數:8578
發布日期:2019/03/24

應用區塊鏈技術可解決農產、食品相關供應鏈業者所遭遇之問題,包括降低生產風險、減少存儲運輸損害,和排除銷售阻礙等 ,以促進農業經濟發展。觀察目前企業布局與開發相關區塊鏈平台,稍少著墨在農業保險,而著重在溯源系統與交易金融功用;在眾多業者中,IBM最積極建設平台之底層架構及協助其他業者導入與應用。雖然農業區塊鏈平台仍屬初期規劃與實驗階段,須再經過調整並補足缺陷及優化,但因具有高度價值,此議題將持續發酵。

觀察一個完整的農產品供應鏈 ,上中下游業者依序可分為資材供應商(種子、肥料、農藥、機具等)、生產者(農民、農場、生產企業等)、加工者(分級、包裝、儲藏等)、經銷商(盤商 、零售、市場營銷服務者等),最後才至終端消費者手中,連結複雜且多層。

整體流程從育種育苗、種植、加工運輸,到最後的包裝銷售,由一開始生產至最後的消費者,期間可能長達一年以上,也因生產周期漫長且又經多層業者分工複雜而遭遇許多問題。

傳統流程之環節包括農作、融資借貸、生產、分銷通路、運輸 、倉儲、零售等,每個環節皆想從中獲取最大利益,導致至終端消費者手上時,成本已堆疊極高 ,此外,還有農業發展供需不平衡問題。造成主因在於農業生產 、流通、消費三大環節中,生產者和消費者過於分散、微小與弱勢,雙方也難以直接對口,實現資訊對稱以決定市場價格,只能在中間商控制的有利環境下進行決定與選擇。

創新的農業流程即為新的銷售機制,強化連接消費者與生產者間的直接溝通,包括訂單農業、訂製農業、眾籌農業和預售農業等新路徑。消費者將需求和市場資訊反饋給生產者,生產者將需求轉換至生產內容,增加對接市場需求的能力,實現農業供給與需求的匹配,也能開發、種植適合消費者和市場需求的品種、新品和優質的農作物。

相對的也可讓生產者提供更多的種植、施肥、澆灌、加工、物流等資訊,透過聯網反饋給市場和消費者,更加積極回應消費者對農產品品質安全的關切,提高信賴度。

區塊鏈可建構P2P的生態圈,可使消費者、生產者、經銷商各自連接並成為一節點(node),且具去中心化、可匿名、不可竄改、可追蹤和加密安全等特性,優於現有的電商交易平台。消費者也可透過區塊鏈技術以達到資訊對等、透明,選擇信任的農產品,若擔心購買的農產品質不佳 ,可對種植過程及大數據分析,選擇符合條件信任的農戶。

農業若運用區塊鏈技術,可驗證供應鏈與採購來源的真實性,也可延伸發展檢測汙染、摻假、過度使用農藥等作業的感測器。農民也可與消費者直接對口,以根據認購量制定產量、種類,既不需擔心滯銷問題,也不需負擔多餘的倉儲成本。而消費者除去中間商環節,可買到便宜農產品,並可追蹤生產狀況或真實完整的生產履歷。

從目前區塊鏈技術發展軌跡與應用觀察,技術仍屬初期,底層架構和平台開發有一定的限制。區塊鏈技術在數據的吞吐量、延遲時間、容量和安全等方面,仍有挑戰與可完善的空間。台灣農業還需要進一步突破區塊鏈的技術限制,並能與農業現況融合,如農業保險需受到重視 ,減少農民損失與風險。

現在多數區塊鏈應用場景重點在於虛擬貨幣、支付,憑證及有關金融業事務等,缺乏符合農業農村使用條件並能落實應用。區塊鏈是以網際網路與P2P為基礎,需建構在龐大用戶群參與整個生態圈,才能體現區塊鏈平台的價值性。

另外,數位與資訊落差也是產業與消費者間長久存在的問題,更遑論區塊鏈在企業應用的普及率上 ,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本文刊登於2019/03/24 經濟日報 A11版)

關鍵字: 區塊鏈 ; 智慧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