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美中貿易戰看中國大陸推動工業4.0之策略
區域研究
瀏覽數:6546
發布日期:2019/02/24

2018年3月22日,美國總統川普依據「301調查結果」在白宮簽署總統備忘錄,正式開啟美中貿易戰,後續雙方持續針對雙邊貿易貨品加徵關稅,致使美國對中國近2,500億美元商品加徵關稅,而中國則是對美國近1,100億美元商品加徵關稅。至2018年12月1日,川普與中國領導人習近平於G20峰會碰面後,啟動為期90天的談判,期望能在後續的貿易戰能有緩和空間。但看似和緩的跡象,實則是中國鼓吹與推動「中國製造2025」政策,觸動美國的敏感神經,特別是在中興與華為事件後,美中貿易戰已轉為科技之爭。

2019年1月10日美國商務部工業安全局公布生物科技、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科技等14項涉及國家安全的關鍵新興和高科技產品出口管制,近期美國又以國家安全為由,首先封鎖華為,再向五眼聯盟成員國(澳洲、加拿大、紐西蘭、英國和美國),以及德國、義大利、日本等國家提出應審查、拒用華為設備與技術的建議。面對美國與各國對華為設備的封鎖,中國短期內透過現有產業能力有效解決美中貿易戰帶來的衝擊恐怕不易。從長期來看,持續提升既有製造業能量、科技自主與擴大內需市場因應美中貿易戰所帶來的影響。

其實早在2010年起,中國已發布過相關產業轉型升級政策,如2012年中國國務院發布的「工業轉型升級規畫(2011∼2015年)」,而中國製造2025則是在2015年公布,均早於中美貿易戰之前。客觀來看,中國希望透過產業升級與轉型以解決產能過剩、環境污染,只是在川普美國優先的理念,以及中國持續宣揚中國夢下,將美中兩強之爭從貿易戰延伸延至科技之爭。

2015年由中國總理李克強於兩會提出中國製造2025,訂定「製造業創新中心建設工程」、「工業強基工程」、「智慧製造工程」、「綠色製造工程」和「高端裝備創新工程」五大實施指南,其中與工業4.0最相關的智慧製造更是從2015年起便已進行試點示範,並從中央到地方均有相關配套政策與資源投入,嘗試從試點項目找到好的智慧製造解決方案。截至2018年底,中國中央級的智慧製造已推出超過300個項目、涵蓋20多個產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近2年的中央級試點示範項目增加了工業互聯網與人工智慧。

中國網路應用創造多家世界級的網際網路企業,如阿里巴巴、騰訊等,以及多家獨角獸企業,如螞蟻金服、滴滴出行、小米等,服務業網路應用的成功似乎讓中國期待「互聯網+製造」能為製造業帶來轉變,也因此,工業互聯網在中國成為顯學,2016年2月中國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AII正式成立,AII目前已有800多家會員廠商,是唯一獲得官方授權的中央級工業4.0產業聯盟組織,其指導單位為工信部,並由其智庫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擔任祕書處,顯見中國對工業互聯網的重視。

自2018年以來中央級產業政策不斷推出下,各地方政府對工業互聯網的發展也日益重視,上海、北京、天津、廣東、江蘇、浙江、福建、安徽等主要製造業省市,已陸續跟進發布一系列應用的產業發展政策,而就工業互聯網的政策來看,上到頂層設計「工業互聯網發展行動計畫(2018-2020年)」、平台建立「工業互聯網平台建設及推廣指南」,細至使用者軟體「工業互聯網APP培育工程實施方案(2018-2020年)」均有配套政策,另外在「製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試點示範」項目部分,已著手多項包括CPS(CYBER-PHYSICAL SYSTEMS)系統、中德國際合作、工業電子商務、工業大數據、工業互聯網平台以及產品設備上雲等來看,均顯示中國在推動工業互聯網的完整性。

中國以工業互聯網帶起製造業轉型升級已是勢在必行,只是就現況來看,工業互聯網雖具有串聯製造業產業鏈、數位化、數據化等功能,但現階段工業互聯網尚未出現較佳的商業模式與足夠的獲利效益,特別是中國製造業多半僅停留在互聯網化、甚至僅有一小段的生產環節符合互聯網化,無法掌握整體的生產流程。其次是三缺問題(缺資金、缺安全、缺人才),主要原因在於設備數位化需要投入大量資金,但回報卻仍不甚明確,製造業生產過程中的數據資料若直接應用於工業互聯網平台上,企業將會擔心製程數據外洩疑慮,工業互聯網兼具工業與資訊技術的特性,對跨界融合人才的需求大,但相關人才明顯不足,因此中國以工業互聯網帶動製造轉型升級,勢必成為長期戰略。

(本文刊登於2019/2/24 工商時報 A10版)

關鍵字: 工業4.0 ; 中國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