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孩科技產品市場發展潛力探討
資訊電子產業
瀏覽數:6994
發布日期:2019/02/17

近年來嬰孩科技產品的發展受到關注,相關產品如雨後春筍,甚至成為知名消費性電子展CES展出主題之一。然而,觀察終端市場反應,目前不少已問世的嬰孩智慧產品,似乎象徵意義大於實質效益。

嬰孩科技產品研發團隊前期募資難度相對高 ,主因投資者難對嬰孩智慧產品產生共鳴有關。當前嬰孩智慧產品新創業者大多是經歷過生育、養育孩子的父母親,深刻瞭解為人父母的生活需求與痛點,產生研發對應產品的動機。目前主要群眾募資平台用戶在18至34歲的年輕單身族群,對嬰孩科技產品研發團隊提出的「痛點」難以感同身受,因此不利於團隊募資。

觀察近年新興嬰孩科技產品訴求與主要功能,顯示「聚焦使用者痛點」是研發團隊的共識。就嬰兒食衣住行育樂醫等生活需求來看,當前智慧產品功能多聚焦在「餵奶」 、「遠距安全監控與互動」及「生理數據無線感測」功能等,產品設計方面更重視同步考量嬰孩與父母需求,打造複合功能。

學齡前孩童科技產品方面則首重「育樂」環節,聚焦教育科技產品 ,家庭社交功能亦愈受重視。「讓孩子贏在起跑點」被現代父母奉為圭臬,在少子化趨勢下,父母更重視學齡前兒童的腦部開發與學習。

有別於傳統故事書、故事機等孩童產品,近年孩童智慧產品開發商試圖添加更直覺、有趣的互動體驗 ,例如孩童專用的AI語音助理。透過語音介面,讓還不識字孩童能自在的跟語音助理對話、互動與遊戲 ,運用語音介面及孩童用AI語音助理,回答孩童提出的各式知識性的問題、提供伴讀功能,亦能透過多種遊戲互動方式來學習新知識、語言、禮貌用詞等,讓繁忙的父母稍有喘息空間。

嬰孩智慧產品訂價較高,故鎖定家庭收入中、上階級的父母親,但隨著M型化社會成形,中產階級逐漸分流至兩個極端,預期嬰孩智慧產品的潛在用戶規模將逐漸縮小。

M型化社會下,不利嬰孩智慧產品發展。家庭收入或資產低的父母親,多傾向先購買生活必需品或支付學費,對於嬰孩智慧產品的購買意願不高;高收入家庭由於多已雇用褓母或仰賴私立托嬰/托兒中心貼身照顧嬰孩、提供接送服務等,故當前主要嬰孩智慧產品主打功能如:可自動跟隨的嬰兒推車、具陪伴功能的機器人、有預警功能的遠距安全監控裝置等,對金字塔頂端客群而言,不易產生實質意義。嬰孩智慧產品的目標客群既然以中產階級為主,M型化社會下,倘若產品售價居高不下,不易銷售量表現 。

當前嬰孩智慧產品多以結合新興科技為行銷亮點,例如運用AI技術來提高人臉辨識精準度、採用AI語音介面、整合多項感測技術等,企圖藉此創造產品差異化、提升產品價值與利潤率等。

就產品設計角度而言合情合理,但從服務設計的角度來看,常會落入「象徵意義大於實質效益」的陷阱。主因嬰孩科技產品使用者多屬於經濟壓力相對大的族群,這群人是家庭經濟支柱,加上有老小,會傾向錢花在刀口上。因此嬰孩產品對使用者是否「有意義」,才是買單的關鍵。對照新興嬰孩智慧產品與使用者實際期望,顯示當前不少嬰孩科技產品設計仍存在技術應用的迷思。

(本文刊登於2019/2/17 經濟日報 A12版)

關鍵字: 嬰孩科技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