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現金的支付方式將透過民眾每日的消費行為,逐漸提高民眾對智慧科技的感受與接受度,有利於城市智慧化發展。例如新加坡透過推行手機支付,建立民眾對於從手機中移轉資金或提領現金的信任感,讓民眾逐步接納數位認證的安全系統。
非現金支付不僅是支付習慣的改變,也是一種民眾能夠接受智慧科技的服務概念的表徵之一。政府欲推動智慧城市治理,如數位身分證的發行,或商家推行無人商店、智慧路邊停車等較為複雜的創新應用時,由於非現金支付已成為民眾的日常,民眾將更容易接受智慧城市建設或創新服務,協助政府智慧化轉型。
此外,藉由非現金支付所蒐集的數據,更能了解民眾行為,以改善服務效率與品質。如大眾運輸的無現金化,不僅改善通勤購票驗票的流程效率,還能將數據分析,進一步知曉民眾的通勤習慣,讓智慧城市在推行交通規劃時,能更貼近民眾生活型態與需求,改善城市交通運行效率。
因此透過民眾支付習慣的建立 ,政府可更容易推行智慧城市政策,進行數位化轉型,並透過大數據分析,提供更完善的公共服務規劃,提升城市生活品質。另一方面,非現金的支付模式翻轉傳統的服務流程,提供更流暢、更有效率的創新服務,如「隨拿隨走」的無人商店,提供消費者無縫支付體驗。電子交易的速度更快、成本更低,提供更有效率的支付系統,因此在智慧城市產業扮演重要的一環,縮短用戶取得商品或服務的流程,讓客戶僅需「嗶 」一聲感應或手指在行動裝置上一點,快速完成購買程序,創造無縫支付體驗。
如App叫車、共享單車、行動點餐、網路購物,以及新興服務如O2O(Online To Offline)零售、直播打賞、電動車路邊充電、綠電交易等,無不結合線上或行動支付模式。以智慧停車服務為例,用戶透過手機查詢路邊停車空位,省去路上繞行時間,在取車時直接透過手機付款,整體服務全部一指搞定 。非現金支付也能結合e化點數的發送,鼓勵市民多運動、參與節能或環保行動,也有助於市政活動和觀光景點的宣傳,包括在地文化盛宴、煙火慶典等,吸引遊客前往,塑造城市友善觀光形象。針對區域能源管理與個人健康維持,國際上已有業者進行試驗計畫或建置實績。
日本常遭遇地震、風災,特別是311地震引發的核災事故,讓日本非常重視綠能發電及電力供需平衡。為改善能源供需不均問題,2017年6月關西電力公司和日本木津川市合作,透過建立當地資訊平台,鼓勵民眾踴躍參與住宅需量管理措施,並邀請周邊企業和商圈投入試驗計畫,希望結合節能獎勵,如贈送App點數或餐廳折價券,吸引民眾投入節電活動。
當電力公司欲啟動需量反應措施時,活動前一天會在App上發布通知,有意願參與的住戶可在App上選擇參加形式,App將蒐集的數據傳送到資訊平台系統,系統再根據節電行為設定節電基準,以發送積點獎勵、電子優惠券、商品兌換券等。住戶可直接持手機到店家換取商品或服務,不必額外攜帶兌換券或持集點卡制定點取得積點,讓獎勵與支付在App上實現無縫體驗,同時建立住戶的節電習慣並維持動力。
為降低健康保險的給付成本,加拿大保險公司宏利和健康App設計業者Vitality及Amazon合作,開發出Manulife Vitality App,透過免費提供Garmin vivofit 3智慧手環(或客戶可加價選擇Apple Watch),蒐集客戶的運動狀況和生理數據,以決定客戶每年的保險費率及獎勵點數。觀察發展國際智慧城市的主要國家,歐美國家雖以卡片支付為主,但近年也逐步提升行動支付使用率。亞洲國家仍較習慣使用現金,因此多元支付政策也較為積極。目前亞洲的無現金社會以韓國為首,作為現金支付率最低的國家,先以無零錢為目標,階段性規劃無現金或少量現今社會的實現。
(本文刊登於2019/1/20 經濟日報 A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