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十二五時期即積極以政策引導物聯網產業發展,隨著通訊技術不斷進步,以及各產業物聯網應用的潛在需求持續擴大,十三五時期政策上開始著眼於特定垂直領域的規模化應用。
在物聯網規模應用上,其主要推動四個面向:1、與製造業融合:發展智慧製造,推動生產製造全過程、全產業鏈、產品全生命周期的深度感知、動態監控、資料彙聚和智慧決策;2、與產業應用融合:推動農業、物流、能源、環保、醫療等產業應用;3、與消費領域融合:鼓勵車聯網、智慧家居、健康服務等創新應用發展;4、深化智慧城市應用:透過感測裝置收集多元數據,作為城市管理與服務發展的重要資源。
上述四個面向涵蓋領域多元,與其他產業政策對照可發現,推動焦點在於智慧製造、智慧農業、智慧家居、智慧交通和車聯網、智慧醫療和健康養老、智慧節能環保等六大領域。
智慧製造為「中國製造2025」政策重點,中國工信部自2016年以來已推動305個試點示範項目,另外為引導產業發展,工信部、國標委聯合制訂《國家智慧製造標準體系建設指南》,已修訂150項以上智慧製造產業標準。
台灣自動化設備、精密機械、工業電腦等產業已開始採策略聯盟方式發展工業物聯網應用,未來將可持續與不同產業應用客戶端合作,推動智慧製造產業鏈整合,並可透過兩岸標準論壇等民間交流平台,參與兩岸智慧製造標準合作的制定。
中國發展智慧農業由農業部主導,2013年即在天津、上海、安徽等城市進行農業物聯網區域試驗,後續並因應「互聯網+現代農業」政策,持續推廣串聯農業上下游的物聯網營運模式。
台灣也在推動「智慧農業4.0」,藉由物聯網與大數據將農業的種植、行銷到消費市場系統化,兩岸發展概念類似但生產規模差距大,重點發展農產項目也有差異性,建議有意開拓中國智慧農業應用的業者,可參考中國區域試驗工程,並應考量可能面臨的挑戰。
在智慧家居部份,由於硬體及服務多元,不同產品間難以互聯互通,阻礙智慧家居規模化發展,因此中國工信部與國標委著重在標準整合,針對健康管理、居家養老、資訊服務、互動教育、能源管理、社區服務和家庭安防等制定基礎、終端、服務及安全等類別標準。
業者如有意進軍中國智慧家居市場,勢必會面對家電業者如海爾、互聯網企業如小米等強力競爭者,可思考與既有生態系整合,並持續關注中國智慧家居標準化進程,以利於與其他產品或平台進行通訊及資料交換。
針對智慧交通、尤其是車聯網領域,中國已由工信部、公安部、交通部等20個部門建立跨部門協調溝通機制,也在北京、河北、浙江、重慶、吉林、湖北、無錫、上海、廣州等地打造車聯網技術示範區,並針對標準整合問題制訂《國家車聯網產業標準體系建設指南》。
台灣業者可透過相關研究法人,或藉由兩岸標準論壇等民間交流平台,持續追蹤中國車聯網產業標準發展情形,並掌握環境感知、決策預警、輔助控制、自動控制等智慧駕駛技術的商機。
在智慧醫療和健康養老領域,中國工信部、民政部、衛計委共同推動健康養老服務智慧化升級及應用試點,發展穿戴式設備、可攜式健康監測設備、家庭服務機器人等物聯網終端產品,及其延伸而來的健康管理、遠距照護等服務模式。
無論是在智慧健康終端設備或健康照護服務模式上,台灣皆具相關能量,可與中國社區型照護中心合作,並可持續觀察相關試點政策的發展模式,尋求居家養老、機構養老等不同切入途徑。
在智慧節能與環保領域,中國發改委和工信部合作推動智慧能源,發展具備能源即時計量、資訊交互與主動控制的智慧終端設備,而在生態環保方面,則鼓勵以物聯網、大數據等方式監控生態環境、污染物排放以及資源循環使用等動態資訊。
台灣業者在智慧能源相關資通訊、能源技術服務等方面均具實績,可在此基礎上尋求與中國業者合作,另外,環保監測業者相對陸企而言更具經驗,可是檢測服務涉及中國認證標準,業者如欲進軍中國,宜應取得中國質監局的中國計量認證。
中國物聯網市場商機龐大,產業體系從感測層、網路層、平台層、應用層皆已逐漸成形,外資與本土業者各司其職,然而各垂直領域應用的系統整合及服務提供,仍需各環節互相協作與整合,尤其需與客戶端合作,結合客戶知識經驗提出合適解決方案。台灣業者可持續關注中國上述六大應用領域的產業政策推動及標準制訂情形,從中找尋合適的發展課題與商機,並深入累積垂直領域所需知識與經驗,打造符合使用者需求的物聯網解決方案。
(本文刊登於2018/11/18 工商時報 A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