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川普政府在7月6日與7月10日宣布總值340億美元、2,000億美元的商品建議清單,將分別加徵中國製品25%與10%的進口關稅,美中貿易戰正式開打。美國對中國採取如此強烈手段,背後有政治、經濟、軍事、產業發展等各層面的考量,然而,兩國貿易戰開打下,台灣部分網通業者在中國製造比重高達9成,也將受到一定程度衝擊。
2018年全球IT支出預計為3.8兆美元,未來幾年通訊服務端發展將牽動產業整體表現,主要動能包括5G網路即將商用,其高頻寬、低延遲、大連結特色,將協助行動電信商發展新興行動服務。另外,全球寬頻服務業者也投入Gigabit等級固網升級,支援未來8K TV與VR等高頻寬智慧家庭應用,最後,新一代LPWAN技術(如NB-IoT)與傳統區域網路(如Wi-Fi)也深入各垂直市場支援IoT應用,有助通訊產業市場維持成長。
在上述的趨勢下,對通訊產業而言,5G將加惠智慧型手機、基地台、行動接取裝置、通訊晶片、通訊模組等零組件,Gigabit固網則帶動新一代的寬頻數據機、家用路由器、機上盒等產品的換機潮,而IoT應用則產生對各種通訊模組的需求,並帶動包括亞馬遜、Google、微軟等雲端大廠,以及電信業者資料中心布建需求,促成光通訊零組件與交換器等產品出貨。
美國對中國加徵關稅所公布的兩波清單中,受影響的國際商品統一分類代碼(HS Code)中,與通訊產業相關的包括導航設備、交換器、路由器、寬頻數據機、無獨立通訊功能的智慧手錶、光通訊等產品,2017年上述產品在中國生產並輸往美國的金額,估算接近250億美元。
對台灣廠商而言,除了導航設備等少數產品,由台灣當地以及東南亞等地為主要生產據點外,多數透過台商自有的中國工廠或者簽約的代工業者來製造,並且一定比重出口至美國。
短期而言,在關稅提高下,儘管台灣業者有機會與部分客戶達成默契,由零組件、系統代工、經銷商、品牌共同分攤部分成本,甚至調升終端產品售價來因應,但對於毛利與出貨表現仍將有負面影響。
美中貿易戰若延續,對於台灣廠商而言情勢將更加不利,例如交換器、寬頻設備此類由歐美客戶下單,並以美國為重要出口地區的產品,以EMS模式交貨的訂單,將因許多國際同業的生產地點廣佈全球,台灣將面臨對手積極搶單,ODM/OEM模式合作的訂單,台灣廠商即便擁有軟硬體技術加值能力,以及長期緊密的客戶關係,出貨衝擊有限,但在關稅成本提升之下,後續將面臨客戶延後下單,甚至轉移部份訂單的風險。
美中貿易戰若持續延燒,對於以中國廠製造為主的台灣網通廠商而言,短期雖有採取觀望的空間,中長期在製造成本提高下,客戶對於成本分攤、轉移產地等需求將更明確,必須發展對應策略以維持競爭力,除了為了滿足中國內需市場而維持一定產能外,尋求其他製造地點則是台廠當務之急。
而產品單價與毛利較低的產品,若並非以美國為出口地,台灣業者可維持在地生產,並評估至東南亞設廠或回台生產的可行性,單價較高或需軟體加值的產品,除考慮回台生產,與研發資源緊密配合外,或也可考慮在靠近主要市場的地點開設組裝廠,以就近服務客戶或擴大雙邊合作為目標。
另一方面,以中國為主要銷售地區的台廠所受衝擊相對較輕,但若為當地品牌設備業者如中興與華為代工,並出貨至歐美市場的業者,衝擊將逐漸擴大,未來勢必在客戶選擇上(增加歐美業者訂單比重)、業務型態(採直供電信服務業者模式)等面向有所取捨,回應全球政經局勢的變動。
整體而言,台廠對中國投資將更趨謹慎,並將加速台灣本土或海外的產能布局,同時提升自動化製造能力,積極管理可控制風險。
(本文刊登於2018/08/26 工商時報 A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