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台灣產業人才危機
產業趨勢前瞻
瀏覽數:1478
發布日期:2015/10/12

2009年奇美電經理人陳立宜帶著一群專業人員集體跳槽大陸深圳的華星光電,只花了約18個月就為大陸建立了第一家最高世代(8.5代)且技術自主的面板廠,震撼業界;日前又傳出在台灣DRAM產業舉足輕重的華亞科董事長高啟全,投效中國紫光集團,引發各界對台灣人才流失以及兩岸產業競爭的憂慮。

據悉高啟全認為面對強大的競爭對手韓國三星,台灣必須改變現狀,結合兩岸優勢,共同整合全球記憶體版圖,以爭取更多競爭優勢,創造共贏的局面,因而投身大陸業界。事實上,此類人才跳槽事件不斷發生有其個人與組織、產業及大環境面的因素,但不可諱言的是,兩岸產業的我消彼長,更讓此狀況雪上加霜。

以半導體產業為例,中國大陸預計投入的資源及政策扶持力道可謂空前,不僅成立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領導小組,由副總理擔任小組長,負責統籌協調;並設立規模達6000億台幣的國家產業投資基金,提供各種優惠與人才吸引措施支援產業發展,發展半導體產業的決心可見一斑。

反觀台灣,產業成長動能逐漸趨緩,過去所累積的技術基礎無法應對未來的機會,人才及資金在各種政策優惠一一落日後更逐漸退卻;政府的施政也無法大開大闔,「悶經濟」幾乎讓產業快窒息。也難怪許多台灣人才在大陸開出5倍薪水的條件及更大的揮灑空間下,願意轉換舞台。

產業人才移轉情況預估將會愈來愈頻繁,政府如何積極面對以降低對產業的衝擊,進而創造新契機,實為當前我國產業發展的關鍵課題。以下是筆者的幾點建議:

首先,政策的施力點應在於扭轉內在的不利因素,政府應提出大幅度及大膽的創新誘因,鬆綁法規與制度,重新打造一個讓人才、資金願意往新技術及新市場投入的優質創新創業環境。

其次,大陸對未來產業的投入,與我國重點產業的發展有諸多類似之處,應運用兩岸分工合作的概念,將大陸內需市場轉化為台灣的市場腹地,提升兩岸在新興產業發展的成功機會,也可使台灣產業人才在兩岸合作平台上取得發展機會,相關產業技術研發成果可為我方所用,甚至可進一步吸引大陸相關領域的優秀人才。

最後,應盡速進行國內產業盤點,在資源有限下選擇未來重點發展方向,釐清人才培育重點及海外人才引入方向,參酌競爭國家的稅率、研發補助政策,以提供優惠待遇吸引海外人才,為國內產業升級與再造注入新活力! (本文刊登於2015/10/12 中國時報A19 |時論廣場)

關鍵字: 產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