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戰紅色供應鏈 三面向出擊
產業趨勢前瞻
瀏覽數:1793
發布日期:2015/09/18

紅色供應鏈一詞最早始於2013年9月英國金融時報的一篇報導,內容指出:「中國電子企業正逐漸取代台商,成為蘋果精密零組件供應商,而非只是為組裝這些高科技裝置提供廉價勞動力!供應蘋果 iPhone、iPad 等產業零組件的中國企業已從2011年的8家,倍增至2013年的16家,中國企業技術升級,直接威脅到當前主導全球電子產品供應鏈的台、日、韓企業。」

因為這篇報導,之後談起大陸製造供應鏈體系,多數人即以紅色供應鏈稱之。

以長時間的角度來看,資訊電子產業就像其他過去在台灣曾經盛極一時的成熟產業般,一開始先在美國、歐洲、日本等先進國家做產品製造,隨著產品及市場的成熟,以組裝為主的製造,逐步往成本相對低廉的地區移動,從台灣、南韓、東南亞到中國大陸。

製造供應鏈的移轉是產業發展的一個過程,不值得過度憂慮。真正令人擔心的是中國大陸所扮演的角色,恐怕不只是生產製造而已。

一方面,中國大陸具備廣大的內需腹地,已經開始在產品規格標準上尋求更高的自主權;另一方面,其充沛的技術人力、工程人才,已透過吸引外商設廠,接手台灣賴以為生的產品開發設計及生產管理,這種研發、管理能力的當地化,對台灣產業發展的影響更為巨大。

因此,我們面對紅色供應鏈的現象應該有以下的思考與準備。

首先,先進國家產業發展也經歷過供應鏈轉移的歷程,但其對整個高科技產業的影響力,已從硬體轉向軟體服務及數位網路,勢力仍逐步擴大。所以對台灣來說,製造供應鏈轉移大陸實不必過度恐懼,真正需要努力的是,是否有新的具影響力的產業及價值活動在台灣建立、深耕及生根。

其次,歷經近30年的發展,台灣產業在全球具地位,核心價值建立在快速產品研發、彈性製造供應及完善的服務體系上,未來應該思考的是,如何從產品研發設計與生產管理等競爭優勢,進一步快速擴展至大數據、智慧化、移動互聯網、雲端及物聯網等新興領域,這是現階段相當重要的課題。

最後,產業競爭最關鍵的要素是人才與智財。因此如何以知識為核心,建構一個能夠加速促進國內知識經濟發展的環境,培育並吸引海內外的人才願意留在台灣為產業升級及轉型而努力,這對台灣高科技產業未來發展,是擺脫紅色供應鏈可能帶來的夢魘與傷害,以及產業是否能夠持續在全球市場上立足的關鍵。   (本文刊登於2015/9/17 經濟日報 A18 |經營管理) 

關鍵字: 紅色供應鏈 ; 產業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