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報告
從川普關稅不確定性談策略韌性
  • 119
  • 出版日期
    07月07日, 2025
  • 作者
前言

從2018年中美貿易戰掀起的供應鏈重組、2020年COVID-19 帶來的封城與商業活動停擺、2021年拜登總統上任後重返《巴黎協定》推動淨零轉型,到今時今日川普總統提出對等關稅,全球產業環境正處於一個不斷重構的過程。因應外在變化,企業必須重新擬定策略,反覆在執行與修正間擺盪,然而企業策略能否更具韌性以因應環境變動、風險和衝擊時,便需具有情境觀點的策略規劃思維。

目錄
圖目錄
表目錄
關稅衝擊顯露策略應變的脆弱點
美國川普總統於2025年4月2日宣布啟動「對等關稅」,全球為之震撼,震撼的不只是受波及的國家眾多,稅率幅度更高得超乎預期;更讓人錯愕的是對關稅政策本身的反覆與不確定,從「暫緩90天實施」、「特定品項可豁免」、「含美國價值達20%可豁免」,乃至「預告未來將加徵其他關稅」等各種但書與修正接連出現。
措手不及的不只是全球出貨到美國的供應商,美國本土也陷入混亂,美國海關報關系統也在4月12日出現故障多達10多個小時,美國進口商也面臨前所未有的混亂局面。緊接在關稅之後,黃金與金融市場也隨之劇烈波動,美債殖利率震盪、美元短期走勢不穩,反映資本市場對政策節奏的不信任。
在這樣的局勢下,各國政府紛紛與美國開始談判,爭取豁免與協議空間。而企業主則被迫提出因應對策,思考轉單、控制成本、延後投資、赴美設廠等可能性,這些想法固然務實,卻也凸顯出一項更深層的挑戰—多數的策略規劃,仍預設未來會沿著過去已知的軌道前進。當這些變動已然成為常態,「策略」是否也應具備更高的不確定容忍力與韌性?
路徑依賴導致線性思維
以2018年美中貿易戰為例,起初多數企業判斷此為「短期談判行為」,因此僅採取局部調整(如:庫存管理、關稅成本分擔、部分生產移轉等)。隨著衝突延長並擴及技術(對華為出口管制)、供應鏈(半導體和關鍵零組件限制)、資料(數據本地化要求)等領域,企業才逐步將產能從中國轉移至東南亞或印度等地,這場轉移涉及實體資產投資、人員重組、法規適應與客戶重新協商供應鏈認證等耗時數年的供應商生態系統的全面調整。
企業在應對政策與市場的不確定變動時,往往傾向依循過往行之有效的方式行動,稱為「路徑依賴(Path Dependence)」,一旦企業走上某一策略路徑,就會傾向沿用相似邏輯、決策經驗進行後續選擇,這類反應來自長期穩定經營環境所累積的經驗,也深植於多數企業的決策邏輯中。
此刻美國再度發動高關稅政策,東南亞多國也被施加高額關稅,以遏止中國商品「洗產地」行為,導致先前已因中美關稅戰進行產能轉移的企業再次受到衝擊。雖有企業希望快速轉往美國設廠,但2018年啟動的新廠設備多仍在折舊期,加上美國本地人才與供應鏈尚未成熟,且通膨預期與利率不穩,也使設置新廠更具挑戰。
從點到全面的情境規劃
若策略方針的訂定僅依賴單一趨勢變化來進行假設,忽略潛在條件組合與突發變項,將難以有效因應快速轉變的外部環境,眼下真正的挑戰,不在於企業是否能快速應對某一事件,而在於是否具備預先準備、針對多種未來布局的能力。這也正是「情境規劃(Scenario Planning)」的價值所在。
情境規劃並非預測工具,而是一套幫助企業釐清不確定性、建立策略彈性的規劃方法,它的核心精神—未來可能出現不只一種樣貌,策略應能在不同情境中仍維持一致性與調適能力。其步驟包括:一、辨識關鍵決策因素,解析出具高度影響與不確定性的驅動因子;二、以驅動因子收斂組合出大情境;三、推演各情境下的策略配置與配套條件設計;四、萃取跨情境皆適用的核心策略,其餘保留為選項或備案。這樣的做法不僅強化企業策略的彈性與韌性,也能破除路徑依賴的慣性思維,讓策略不再只是靜態規劃,而成為可滾動調整的行動系統。
若以面對川普關稅所帶來的一系列衝擊,以五年後的未來視角為例,或可將驅動因子收斂出「國際貿易協定」、「經濟復甦」兩項。
如下表所示,第一個驅動因子是「國際貿易協定」。當前全球經貿秩序因為WTO功能的弱化,在關稅談判的壓力下,正在轉向以區域協定為主的結構,如:RCEP、CPTPP,甚至是更加的破碎化。因此五年後國際貿易協定的樣態,將對全球經濟發展至關重要,貿易秩序的破碎與整合將影響企業的投資布局。第二個驅動因子是「全球經濟恢復力」。COVID-19疫後各地復甦步調出現明顯落差,此刻又面對關稅衝擊,更帶來通膨、抑制消費意願等隱憂,將影響企業市場重心的選擇,以及全球資源配置的節奏與優先順序。
將這兩項驅動因子交錯組合,即可推導出四種未來情境,解析當中的策略意涵,透過如此未來情境的推演,企業在策略規劃時即可思考哪些策略可跨情境共用、哪些資源部署更具延展性。
表一、情境組合與策略意涵
表一、情境組合與策略意涵
資料來源:MIC,2025年6月
讓策略從應變更具韌性
關稅風暴不僅衝擊了供應鏈,更成為一面鏡子,映照出企業在策略架構上長期累積的慣性弱點。當決策仍然建構於單一情境與預測邏輯之上,面對突如其來的變局,往往容易失去判斷與方向。尤其在當前這個被稱為「VUCA時代」的環境中—充滿 Volatility(易變性)、Uncertainty(不確定性)、Complexity(複雜性)與 Ambiguity(模糊性),其代表著產業變動快速且邏輯破碎,原有的線性思維與靜態規劃已難以應對現實挑戰。
企業若持續依循過往經驗操作,策略將無法穿越完整的經營週期,也難以在動盪環境中穩住節奏。此時,更需要從「點的應變」邁向「線的整合」與「面的部署」,透過情境分析思維,設計出能容納不確定性、具備調整彈性的策略系統。高階決策者若能及早導入面狀策略與多元情境邏輯,不僅能強化組織韌性,更能在風險與機會交錯的時代中,為企業奠定穩健前行的能力。策略,不只是選擇,而是一種引導組織穿越不確定的行動設計。
  • 以上研究報告資料係經由MIC內部整理分析所得,並對外公告之研究成果, 由於產業倍速變動、資訊的不完整,及其他不確定之因素,並不保證上述報告於未來仍維持正確與完整, 引用時請注意發佈日期,及立論之假設或當時情境,如有修正、調整之必要,MIC將於日後研究報告中說明。 敬請參考MIC網站公告之最新結果。
  • 著作權所有,非經本會書面同意,不得翻印或轉讓。
  • BACK
    評論此篇報告
    您的評論已送出
    我們會竭誠盡快地回覆您。
    分享此篇報告
    Facebook
    Line
    Linkedin
    複製連結
    登入
    正式會員第一次使用,請輸入會員編號/會員密碼/Email,系統會偵測第一次使用,註冊/認證之後,即可上線使用

    不是會員?

    邀請您申請免費試閱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