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總覽
垂直新應用
Trending Topics
智慧製造
Smart Manufacturing
智慧醫療
Smart Healthcare
淨零科技
Net Zero Technology
金融科技
FinTech
資通安全
Cybersecurity
人工智慧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數位轉型
Digital Transformation
電動車
Electric Vehicle
資通訊總體觀測
ICT Overview
東亞十國地區資通訊產業/市場報告
ICT Country Reports
趨勢前瞻技術創新
Innovation Foresight Program
資訊科技
Information Technology
運算系統
Performance Computing
智慧行動運算
Smart Mobile Computing
新興垂直應用
Emerging Vertical Application
智慧生活科技
Smart Living Technology
通訊
Communications
寬頻網路
Broadband Network
行動寬頻科技
Mobile Broadband Technology
智慧聯網
Internet of Things
新世代行動通訊
Beyond 5G Communications
智慧城市
Smart City
軟體與服務
Software and Services
資訊服務與軟體
IT Service & Software
電子商務與數位經濟
eCommerce & Digital Economy
創新事業營運模式
Innovation Business Models
數位生活型態與需求
User Behavior Insight
關鍵零組件
Key Components
應用IC與關鍵零組件
Application IC & Components
智慧網路與關鍵零組件
Intelligent Network and Component
半導體產業
Semiconductor Industry
資料庫
圖表資料庫
CEO Vision
線上影音資料庫
活動資料庫
專區精選
垂直新應用模組專區
MIC Podcast科技開麥拉
相關服務
研究報告資料庫
企業顧問服務
企業人才培訓
專書精選
專案服務
研究報告研析
聯絡我們
研討活動
研究團隊
產業新聞
試閱精選
申請試閱
線上試閱申請
登入
取消
報告總覽
垂直新應用
Trending Topics
智慧製造
Smart Manufacturing
智慧醫療
Smart Healthcare
淨零科技
Net Zero Technology
金融科技
FinTech
資通安全
Cybersecurity
人工智慧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數位轉型
Digital Transformation
電動車
Electric Vehicle
資通訊總體觀測
ICT Overview
東亞十國地區資通訊產業/市場報告
ICT Country Reports
趨勢前瞻技術創新
Innovation Foresight Program
資訊科技
Information Technology
運算系統
Performance Computing
智慧行動運算
Smart Mobile Computing
新興垂直應用
Emerging Vertical Application
智慧生活科技
Smart Living Technology
通訊
Communications
寬頻網路
Broadband Network
行動寬頻科技
Mobile Broadband Technology
智慧聯網
Internet of Things
新世代行動通訊
Beyond 5G Communications
智慧城市
Smart City
軟體與服務
Software and Services
資訊服務與軟體
IT Service & Software
電子商務與數位經濟
eCommerce & Digital Economy
創新事業營運模式
Innovation Business Models
數位生活型態與需求
User Behavior Insight
關鍵零組件
Key Components
應用IC與關鍵零組件
Application IC & Components
智慧網路與關鍵零組件
Intelligent Network and Component
半導體產業
Semiconductor Industry
資料庫
圖表資料庫
CEO Vision
線上影音資料庫
活動資料庫
專區精選
垂直新應用模組專區
MIC Podcast科技開麥拉
相關服務
研究報告資料庫
企業顧問服務
企業人才培訓
專書精選
專案服務
研究報告研析
聯絡我們
研討活動
研究團隊
產業新聞
試閱精選
申請試閱
線上試閱申請
試閱精選
AISP情報顧問服務專業於ICT相關產業之市場、產品、技術及競爭態勢之研究。協助臺灣ICT產業規劃創新及永續發展之國際化布局與策略
破繭成蝶-AI文字生成影像模型超進化!OpenAI Sora模型影響評析
02月27日, 2024
人工智慧
趨勢前瞻技術創新
運算系統
智慧行動運算
電子商務與數位經濟
數位生活型態與需求
事件背景 AI生成影像,科技大廠與新創相繼釋出模型 在ChatGPT、Google Bard (已更名為Gemini)等逐漸由文生文走向文生圖,以及AI文生圖DALL·E 3及Stable Diffusion等相繼推出後,似乎可察覺到AI文字生成影像的服務,會是接下來各廠商所要爭取的生成式AI版圖。其中,新創公司 Runway於2023年2月,即釋出以擴散模型訓練影像編輯的Gen-1 模型,能根據輸入照片或文字描述來編輯影像,如透過AI將原圖融合不同圖片,轉換成水彩、黏土動畫等風格,或以文字指令(Prompt)調整細節。而Runway也在同年6月釋出更進階的文字生成影像Gen-2模型,能生成最高2,816 x 1,536最長16秒、每秒24幀(Frame Per Second, FPS)的影像。 緊接著,Meta於2023年9月的Meta Connect發布Emu模型,推出同樣是基於擴散模型的Emu Video與Emu Edit工具,能根據文字提示產生圖片,再由圖片生成512x512長度4秒、每秒16幀的影像;新創公司Pika Labs於12月推出Pika 1.0(並預告即將推出2.0版本),能生成1,024x576最長7秒、每秒8幀的影像;而Google則於2024年1月推出Lumiere模型,能生成1,024×1,024長度5秒、每秒16幀的影像,皆能協助內容工作者創建與編輯更多影像內容。 Sora橫空出世,拉開與競爭對手的距離 OpenAI於2024年2月15日宣布推出影像生成AI模型Sora,是由Tim Brooks、Bill Peebles、Aditya Ramesh開發而成,其中,Tim Brooks作為Sora專案啟動的一員,除了主導旗艦模型的研究方向和訓練,也曾經在NVIDIA參與影像生成相關研究專案,甚至曾在Google參與Pixel手機相機用AI的研究。 OpenAI在官網釋出48段各達1分鐘、由Sora生成的影像,並宣稱沒有經過任何修改。Sora除了能以文生影,也支援輸入圖片、影像等素材,以進行圖、影編輯,甚至是針對影像沿著時間軸進行向前或向後的延展。 在解析度表現上,Sora可生成1,920×1,080像素的寬螢幕影像、1,080x1,920垂直影像(比例 9:16),以及介於兩者之間的所有影像格式,若以單一影格為單位,則可輸出最高2,048x2,048解析度的圖片。在生成影像表現上,Sora在影像「生成長度、品質、一致性、準確性」等面向皆展現卓越品質,不僅突破許多過去生成影像未能克服的忽略用戶提示、生成內容變更或不準確、影像失真或不具連貫性、需藉由拼接延長內容長度等困境,也在符合基本物理邏輯、跨越人像恐怖谷上,為影像敘事帶來重大進展。 事件說明 Sora生成影像風格多元、視角與運鏡變化豐富 Sora取自於日語的天空「そら」一詞,期許能引發更多天馬行空的創意。Sora不僅能生成多種「影像風格」,如在提示指令中輸入電影般的、3D藝術、漫畫等,也能呈現出不同的影像「拍攝手法」,如手機鏡頭拍攝、35/70毫米膠片拍攝、無人機拍攝,或是不同「影像視角」,如特寫鏡頭、低相機視角、強調景深、鏡頭圍繞等,甚至是描述色彩、氛圍的「視覺效果」,如彩色的、暖色調的、鮮豔的、華麗的等。 Sora不僅能生成長達1分鐘的影像,也能在單一影像中創建多個視覺風格一致的鏡頭。如先以遠景呈現在城市街道上行走的時尚女子,再以特寫鏡頭呈現其配戴墨鏡,塗著紅色口紅的細部特徵,或是融合多種運鏡、轉場效果,生成一段在鹽漠裡冒險的太空人電影預告片。 圖一、Sora 展現電影般運鏡、縮放等影像技巧 資料來源:OpenAI,MIC整理,2024年2月 Sora能精準解讀提示指令,生成符合基礎物理邏輯的影像 在官方示範影像中,Sora能準確地解讀提示指令的描述,包含能生成一個或多個影像主體,如「一輛」配有黑色車頂行李架白色老式SUV,「三隻」站在樹枝上的馬來犀鳥;能演示出特定運動軌跡描述,如數架「穿梭於」樹林中的紙飛機;或是能準確呈現細緻且複雜的場景,如模擬無人機攝影視角,盤旋在海岸旁的教堂上空。 如同OpenAI在官網上宣稱其正在訓練AI模型,使其理解真實世界的物理邏輯,目標是協助人們解決現實世界互動的問題,從示範影像也能觀察到,Sora欲展現其生成結果能符合物理原理的特點,如火車窗戶玻璃上隨著移動、光影變化透出的遠景與反射的倒影,「隨風飄揚」的櫻花花瓣,在雪地中玩耍幼犬身上「覆蓋與甩動」的雪花等。 圖二、Sora展現其解讀指令與符合物理邏輯的生成影像特性 資料來源:OpenAI,MIC整理,2024年2月 Sora以通用模型邏輯開發,開放使用時程未定 儘管OpenAI在官方示範影像中表明當前生成模型仍存在一定的限制,但Sora所能展現的影像長度、精緻度,已與其他AI生成影像軟體拉開差距。OpenAI從ChatGPT、DALL·E,再到Sora一路從文字、圖片發展至影像AI模型,展現跨足大規模影像資料訓練的野心。 此外,在訓練Sora的過程中,OpenAI便結合DALL·E 3與GPT對語言的理解能力,將先前累積的技術實力運用到AI影像模型上,而此次將Sora定位為世界模擬器(World Simulators),有意圖將Sora發展成適用於各式商業用途或一般大眾等「通用」工具。值得一提的是,OpenAI在技術報告最末內容,分享Sora在模擬遊戲控制上的潛力(以Minecraft為例),引發各界對其未來擴展視訊模型至「虛實相融世界」的想像。 現階段Sora僅針對部分人士提供訪問權限,態度相當謹慎,包含將模型開放給評估軟體潛在危害與風險的紅隊成員(Red Teamers ),透過測試安全性與資訊正確性,排除色情、暴力、仇恨等敏感內容,並向部分視覺藝術家、設計師和電影製作人等「內容產業創作者」,徵求對模型使用的專業意見回饋,以精進AI模型設計。 由於OpenAI並未公開AI模型開發細節,使得不少人對於其生成結果是否經過「刻意挑選」而存在疑慮。對此,OpenAI執行長Sam Altman在發布Sora後,也在社群媒體X(前身為Twitter)上邀請用戶提出指令,並以Sora生成約10秒的影像,在人物、動物、場景的呈現皆有不錯的效果,成果並不亞於官方演示版本。 圖三、Sam Altman於社群X邀請用戶提出指令生成影像 資料來源:OpenAI,MIC整理,2024年2月 Sora核心技術結合擴散模型與Transformer 不論是圖片生成或影像生成模型,常見的技術為使用擴散模型進行訓練,而Sora則在擴散模型基礎上,進一步結合Transformer模型,形成「Diffusion Transformer」技術架構,突破Text-to-Video的品質與影像長度限制,在生成式AI技術里程碑的道路上,Sora可視為影像生成的基礎模型。 Diffusion Transformer技術架構 擴散模型主要的技術原理是在圖片中資料加入雜訊,再透過電腦視覺模型將加入雜訊的圖片逆向還原,每次加入少量雜訊,藉由反覆上千次的加噪、降噪過程,訓練出生成圖片或影像的模型。 潛在擴散模型(Latent Diffusion Model)是擴散模型的一種,在技術上多了圖片壓縮步驟,必須先將圖片資料縮小至低維度的潛在擴散模型(Latent Diffusion Model),接著執行加噪、降噪過程,最後再將壓縮的圖片恢復至原始像素空間。 Sora使用潛在擴散模型,將影像資料壓縮至低維度的潛空間(Latent Space),然後切分影像資料並轉換成時空片段(Spacetime Patch),屬於具有時間序列性質的資料,接著在技術架構上,運用電腦視覺模型U-Net(做影像切割的卷積神經網路,由於上下對稱,看起來像U字,故名稱為U-Net),換成結合電腦視覺與Transformer的視覺Transformer模型(Vision Transformer, ViT),透過ViT模型對大量的Spacetime Patches進行訓練,形成Diffusion Transformer技術架構。 圖四、Sora核心技術 資料來源:OpenAI,MIC整理,2024年2月 Diffusion Transformer技術亮點 由於Sora將影像資料轉換為Spacetime Patch,能保留影像的原始長寬比例,讓訓練出的模型在生成影像時,較不易出現影像畫面被裁切的狀態。再者,將Transformer結合擴散模型的優勢在於,透過投入大量運算資源,能夠達到規模化效益,讓生成的影像品質具高解析度、影像時間最多也能長達1分鐘。 延續DALL·E 3語言理解技術 在語言理解方面,OpenAI延續DALL·E 3關鍵技術「重新描述」(Recaptioning),指模型能將短句自動生成為長句,讓生成效果更加逼真。在使用Sora生成影像時,透過Recaptioning能將使用者的提示詞轉換為較長且詳細的指令,生成生動且具細節的影像內容。此外,Recaptioning也能實現Sora的影像編輯功能,根據使用者指令抽換影像中的物件,其原理和DALL·E 3的圖片編輯功能相同。 Sora仍難以準確模擬複雜場景中的物理原理與前後因果關係 Sora雖然具有令人驚豔的影像生成能力,然而若仔細觀看影像內容,仍可發現在細節上仍存在一些缺陷和弱點。如同OpanAI在發布內容裡所說,Sora可能難以準確模擬複雜場景的物理原理,或是無法完全理解事件前後的因果關係,甚至是空間中上下前後左右的關係,或是具有時間推移特性的事件。 以場景內物理原理舉例,在以此段提示「…穿過熙熙攘攘的東京街道…」生成的影像中,可以看到前方的攤位明顯與正在行走的主角比例差異懸殊,且在主角前方的路人走進攤位後就消失不見。可見其對於「人碰到攤位後應該會產生碰撞」未完全理解。 再者,以「…考古學家挖掘出一把普通的塑膠椅子…」此段影像為例,影像中可看出,因Sora模型並未將塑膠椅子視為物體,故從一開始的一片塑膠變成椅子後,又開始不斷改變形狀,甚至憑空漂浮。而「…一個人跑步的場景…」影像中,更是直接生成與現實相反的倒著跑步的結果。可見其對於「塑膠椅子被挖掘出來後如何與人互動」、「跑步機要向前跑」等,對於物體與事件間因果關係理解仍有待優化。 其三,在此段「…老奶奶慶祝生日…」的提示生成影像中,雖然有吹蠟燭動作,但眼神和嘴巴方向卻與蠟燭對不上,可見一個空間中多角色間的互動,對於影像生成的模型仍具有挑戰性。而「…籃球穿過籃框後爆炸..」的提示生成影像中,則是在籃球爆炸後又憑空出現一個籃球穿過籃框,顯示其對於具有時間推移概念的提示理解上也有困難。 最後則是在真實世界常識的理解上,舉凡「從狗的身上長出自拍棒」、「螃蟹腳如同章魚一樣柔軟」、「兩隻腳的小熊貓」等,都展現出模型對於世界的理解仍存有幻覺。 圖五、Sora生成的影像對複雜場景的物理原理與前後因果關係理解不全 資料來源:OpenAI,MIC整理,2024年2月 MIC觀點 Sora將重構內容產製流程,改變產業結構 Sora在風格、視角與運鏡上的多元變化,在理解用戶提示上的卓越成果,以及在影像生成長度上的優異表現,不僅能協助專業內容創作者提升創作效率,更能提高生產力、降低製作成本,以及天馬行空的創意構思。 AI生成影像領域的重大突破,首當其衝的便是影像素材庫,以及動畫、遊戲、影音等內容產業的創作者。對影像素材庫而言,將面臨是否串聯AI生成工具的抉擇,以及用戶向更簡易操作工具靠攏的考驗;對專業創作者而言,AI生成影像工具不僅改變創意發想、內容製作、內容發布等創作流程,打破過去獨立的流程,以一步到位、重新建構的模式創作,也考驗內容業者適應新興創作工具的能力,甚至將提升業者的接案能力,進而影響在業內的話語權/影響力。 Sora初期在快速、大量產製與預覽內容領域最具商業潛力 AI生成影像技術與既有創作工具、製作習慣相結合,尚須經過一段磨合與適應期,當前Sora生成內容雖能符合基礎物理邏輯,但在處理複雜場景、因果關係上仍有待克服,致使在此類型使用情境上仍有其侷限性,尚須配合額外調整而無法直接運用成果。 相對來說,短影音、自媒體等追求快速、大量產製內容,以及需要真實場景、寫實內容素材的創作者,更有機會運用AI生成影像大幅降低創作門檻,增添創意發想空間,在使用者滲透上頗具潛力。此外,對於藉由影像與客戶溝通的行銷、廣告、設計產業,亦可運用Sora生成預覽影像,協助客戶提升對於成品的想像。值得關注的是,Sora持續追求符合物理邏輯,並以更自然、擬真的影像突破恐怖谷,對於現實空間人、事、物的模擬有望在可預見的未來實現,因此AI生成影像將不再只侷限於內容創作,甚至能滿足觀光、社交等虛擬互動體驗的需求與創意發想。 Sora商業模式可能依用戶分群採取不同發展策略 有鑑於單純藉由AI生成高品質影像訂閱收費,似乎不足以支持模型長期發展,以Runway為例,2023年10月Runway宣布與擁有近1.4億用戶的設計工具公司Canva合作,讓其用戶能在Magic Media應用程式中使用Gen-2全部功能,將AI影像生成模型範圍擴散至更多創作者。 在個人消費者端,OpenAI可能依循DALL·E 3整併至ChatGPT的模式,針對ChatGPT Plus用戶提供Sora Text-to-Video服務。考量Sora背後所需的運算成本,OpenAI在訂閱服務上,有可能提升價格或採取用戶分級制,依ChatGPT提供的功能服務收取不同費用,以維持營收與成本的平衡。 在企業用戶端,由於Sora的定位屬於影像生成基礎模型,適合針對一般客群提供通用型服務,推測OpenAI可能把Sora視為影像生成工具,深化與微軟之間的合作,將Sora結合至微軟的生成式AI相關服務,作為服務的其中一項功能。 影像生成模型的技術突破恐加劇深偽影像與虛假訊息擴散 近期以深度偽造(Deepfake)技術產生虛假訊息的事件已層出不窮,且往往都涉及色情影像、詐欺和政治性假消息,藉此惡意誤導大眾或獲取利益。而隨著AI生成影像技術逐漸成熟,深偽影像的製作門檻不斷降低,且影像品質也已與真實影像難以區分,Sora的技術突破也加劇了人們對於深偽影像和虛假訊息擴散的擔憂。 過去以異常或不自然的細節、或是光影不一致等方法來分辨AI影像方式,可能也將漸漸不再適用於一般大眾。故擁抱新技術的同時,可能也應開始採取相應的防範措施。除了政策上如同全球專家紛紛提出加強監管深偽技術,打斷深偽供應鏈的呼籲外;當我們隔著螢幕中的聲音和長相都無法確保是本人時,區塊鏈技術或可能成為防禦深偽技術詐騙的有效手段,藉由數位簽章對各種影像和音訊進行確認,進而降低惡意攻擊的風險。 Sora短期推升伺服器需求,未來視應用帶動終端硬體 Sora可用文字、靜態圖片或既有影像生成高畫質影像,儘管當前在法規監管方面仍未有定論,但預估在短影音創作與內容廣告等領域,都將使影像生成的需求與數量出現成長。 Sora採用Diffusion Transformer(DiT)架構,然目前模型參數量尚不明朗,因此在訓練上的硬體需求目前還不明確,然在推論端,以目前生成一分鐘、每秒30 幀影像的狀況下,一分鐘就須有1,800張的影像內容生成,相較於以往的文字、靜態圖片生成,Sora推論的處理、傳輸及儲存需求大幅增加,應有望使相關型態的伺服器出貨提升。 在終端產品部分,現階段多在雲端處理生成式AI影像的相關工作任務,對終端產品的運算力要求並不高,因此目前尚無法看出對終端、地端硬體提升的需求。總體來說,Sora崛起前期將帶動伺服器需求增長,未來則在模型進一步優化、精簡下,有機會落地於終端產品(如AI PC)或邊緣端使用。 虛實融合,未來Simulate Everything成真 Sora在影像生成時,仍有許多在物理因果關係表達上的錯誤,但回到OpenAI在官網研究中提到,對於「影像生成模型就是一種世界模擬器」(Video generation models as World simulator)的目標來看,Sora也只是階段性成果。 雖然,在這個階段性成果中,就相當足夠對短影音、行銷媒體及影視等行業產生重大影響。但若OpenAI持續往World Simulator的技術發展時,未來我們就可真正活在虛實融合的世界裡。現今運用Sora的目的是生成一段影像作為行銷廣告和媒體娛樂使用,而當World Simulator成真後,我們便可進行各種「What if…」的推估,例如,我們就可以對這個World Simulator下達指令,請自動模擬這條產線一小時產量會是多少、機構在正三角時設計後進行壓力測試、請用時速50公里進行車子的衝撞測試,甚至對世界進行模擬,例如,請模擬全球PM 2.5、臭氧層、氣溫上升的情況等。 雖然要達到這樣的目的,仍需具備大量與多元的資料作為基礎,例如:物理引擎、各種不同模擬與實際收集數據等。但這也是OpenAI及各家大廠所要持續進行的方向,以達到未來可運用World Simulator,再加上自家的資料及個別的場景,做到各種因果或是What if的場景推演,以期達成虛實融合,軟體定義的新境界。 附錄 英文名詞縮寫對照表 中英文名詞對照表
鬆綁保險產業異業合作規範事件評析
02月26日, 2024
金融科技
事件背景 過去台灣保險業者能夠與金融科技業者合作的項目有限 為了掌握客戶行為、提升營運效率、開發創新產品,保險公司可以借助金融科技公司的技術能力,更快速因應整體產業數位趨勢;然而,台灣的保險業者卻受限於監管規範,導致過去保險業者能夠與金融科技業者合作的項目有限。 以網路投保的產險保單來說,儘管採負面表列,卻也只能販售五種「附屬性保險商品」,包含與旅遊網路平台或APP合作銷售旅平險、與行動裝置製造業者合作銷售行動裝置保險、與郵局合作推廣房貸業務火險及地震險、與電動機車製造業者合作銷售UBI(Usage Based Insurance, UBI)車險、與提供糖尿病服務管理的平台或APP合作推廣健康保險。網路投保的壽險保單更是採正面表列,需有法規准許才能販售,更加限制保險業者與金融科技業者的合作。 保險業者認為,規範過於嚴格,不僅不利整體產業轉型,即使設計出創新商品,也可能遇到經過多道審核關卡後,商品設計早已不合時宜的問題。 金管會於2023年底鬆綁保險產業異業合作的相關法規 2023年10月,金管會宣布為了回應社會與科技快速發展並提供消費者更多元便捷的保險商品與服務,針對「保險業辦理電子商務應注意事項」及「保險業保險代理人保險經紀人與異業合作推廣附屬性保險商品業務應注意事項」等法規,進行內容與名稱修正,期自監管角度提供保險業者與金融科技業者更便捷的合作方式,健全保險產業創新發展。 「保險業辦理電子商務應注意事項」修正後,保險公司可與從事大數據資料分析、介面設計、軟體研發、物聯網、無線通訊業務等具有金融科技專業的業者合作,自宣示法規調適後,除了可以持續銷售五種「附屬性保險商品」,也可以與金融科技業者合作開發「創新性保險商品」。 「創新性保險商品」包含商品或服務的內容或流程創新,不受網路投保和網路保險服務可辦理項目的限制;不過,此合作模式仍須符合兩大要件,一是必須依規定先申請業務試辦,試辦期間通常為期6個月;二是必須依規定先向金管會申請核准。 事件說明 富邦產險與台灣大哥大首推創新投保服務 2024年1月,金管會核准第一件合作申請案,由富邦產險與台灣大哥大共同規劃推出一站式投保服務體驗,雙方資料透過應用程式介面(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 API)對接,用戶可以在電信業者的APP完成投保。 舉例來說,未來台灣大哥大的用戶在APP申辦國際漫遊服務後,可以同時加購旅遊平安險,用戶可以在APP介面閱讀承保內容並進行保費試算,經方案確認且客戶同意後,借助電信業者KYC(Know Your Customer, KYC)的優勢,用戶部分個人資訊會直接由系統帶入,保費也可以合併電信帳單一起繳納,減少用戶需要註冊、填寫資料、輸入信用卡等步驟。 此外,為了推廣登山險、海域活動險等新型風險商品,未來在經過客戶同意後,台灣大哥大會在登山口、海邊等區域發送簡訊,提醒用戶注意安全,同時用戶可以透過簡訊連結到台灣大哥大的APP,即可投保登山險、海域活動險等,保費同樣將合併電信帳單一起繳納。 保險業者改以異業合作模式發展類似純網保業務 同時,金管會也在2024年1月底宣布在無業者意願下,暫時不開放純網保申設。金管會在2022年首次開放純網保公司申設,申請業者相繼因為未符合專業資格、規劃未完備等原因而未通過申請,結果並不理想。 純網保礙於規範框架的限制,讓業者們在銷售通路、企業經營等面向有較多限制,都大幅降低業者們的申設意願,例如線上通路只能銷售較簡單的商品,或是科技公司與金融機構之間有關股權與經營權等問題。相形之下,保險公司更傾向改以異業合作模式,作為組織從事創新與數位轉型的策略,並且以此達到類似純網保的效果。 舉例來說,在金管會鬆綁保險產業異業合作規範後,台灣人壽與遠傳電信即在2023年11月即宣布終止純網產合資,取而代之將以異業合作「創新性保險商品」的模式,繼續在現有產險架構下,開發創新產品與服務。 事件影響分析 產業創新需要產業、監管單位等各界力量協力推動,此次監管端自「推動異業合作」、「建構多元生態系」的角度切入,整體保險產業對資訊軟體的應用也會有不同需求,本文列舉「資料上雲」、「中台應用」、「API應用」進行說明。 保險產業增加對資料上雲服務的需求 近期事件凸顯保險產業因應技術革新與社會變遷,積極發展創新、客製、即時商品與服務,增加保險業者對高效運算與資料儲存的需求,可以預期保險資料上雲會成為保險公司創新轉型的必要應用。資料上雲除了是推動商品與服務創新的關鍵應用以外,也是「服務不中斷」等基本客戶服務的基本條件,因此保險公司近幾年已陸續將非屬客戶重要資訊者,如公司獲獎資訊等進行雲端化。 金管會自2019年首次鬆綁金融業上雲規範,期許推動整體產業創新轉型;然而,實務上主管機關的實地查核做法、逐件申請要求等規定,導致整體金融產業的雲端使用業者僅有極小幅度的上升,並未迎來當時預期的爆發性成長;直至2023年法規再次做出調整,針對保險業指出「涉及客戶資料的重大業務系統欲放置境外公有雲才需要進行報備」,期許據此強化保險業者的市場應對能力並降低創新成本。 對於國內保險產業而言,「資料上雲」也許還有很長一段發展與思考空間:包括業界資訊主管曾指出相對地端實體主機,雲端服務費用要價不菲、如何判斷適宜放置雲端的資訊系統、何種資訊系統應留存地端、雲端化的先後順序為何等,也許不存在整體保險產業的共通答案,而是依據各保險業者的業務屬性及組織結構而有各自適宜的解方。然而,當雲端應用為保險產業創新與健全發展的必要應用時,興許在「市場需求端」(保險業者)對於雲端服務的需求達到規模經濟時,將推動「市場供給端」(雲端服務業者)提供更具彈性的收費模式與解決方案。 保險產業增加中台應用以快速部署創新業務 既然有「中台」,相對應也有「前台」與「後台」。「前台」為面向客戶需求的應用,應具備有最快速且彈性的應變能力來滿足客戶需求;「後台」為面向企業內部,並作為保持整體系統與業務營運不中斷的重要基礎架構,含括核心系統以外也應具備有高度的穩定性。 「中台」除了具備有鏈結前後台的重要功能以外,也可以想像為一個平台應用。為了不用每次的服務調整中對後台核心系統造成影響,透過在前、後台之間架設「中台」,並且在中台上布建「應用模組」,提供企業可以在對後台核心系統造成最小影響的狀態下,直接向中台抓取所需的「應用模組」,進行敏捷創新來回應市場需求。在保險產業中,中台的存在目的在於橋接多元的通路,鏈結不限於保險業的多元參與對象。 圖一、圖解保險前台、中台、後台架構與應用 資料來源:資策會,2024年2月 由於保險產業創新需要透過建構多元生態系進行,除了傳統保險與銀行業者,也會涉及汽車經銷商、旅遊業者等更多異業合作夥伴,例如產壽險業的聯網裝置保單等,都考驗保險業者資訊與數據處理和應變能力,驅動保險產業的資訊系統架構由過去強調的「大核心、小周邊」,開始朝「小核心、大周邊、強中台」的策略思維發展。期許在因應消費者對於創新並客製化的保單服務同時,也能透過保持後台核心系統穩定不變的狀態下,履行金管會對於保險產業的「營運不中斷」等監管需求。 保險產業增加API應用以建構完整產業生態圈 在眾多保險科技創新應用的案例中,都會以API進行資料拋接,包括國際保險大廠如Allianz、AIA推出行動投保下,透過開放API與合作銀行進行對接,協助保戶縮減投保資料填寫時間。國內壽險公會主導推出的「保全/理賠聯盟鏈服務」為提供保戶「單一申請(保險理賠),文件共通(理賠申請相關文件可透過平台轉送至其他保險公司)」,也是應用開放API協助保險公司之間進行資料拋接。 由於保險創新有賴多元生態系之建構,保險公司不論是作為生態系本身對接其他合作企業,或是扮演第三方服務業者加入其他開放生態系,甚至是未來可能也有「開放保險」等議題,都有需要API的應用。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迄今對於保險業的API應用多著墨於「保險公司」與外部的「保險公司」、「公協會」、「通路商」、「旅遊業者、醫院等非同業單位」,而忽略了保險公司在以提供客戶「一致性」並且「符合需求」的良善服務時,也需要保險公司內部的各個營運單位之間,因應需求釋出各自的API進行對接,將會是完善保險產業創新轉型的一大重點。 (本文作者賴苡安為資策會數位轉型研究院副分析師) 結論 金管會鬆綁法規有助於促進保險產業數位轉型 金管會於2023年底鬆綁保險產業異業合作的相關法規,讓保險業者於與金融科技公司可以更靈活進行保險商品與服務流程進行創新。近期,金管會也通過第一件合作申請案,未來用戶可以在電信業者的APP上直接購買所需商品,並合併電信帳單一起繳納費用。在純網保因為受限規範太多,近期無業者有意願申設而暫停的情況底下,預期異業合作的模式將成為保險公司因應整體產業數位趨勢,進行流程數位化、開發創新產品,提升營運效率與競爭力的首要策略。 保險公司增加對雲端、中台、API的應用與需求 產業創新需要與不同業者合作,建立產業生態圈,保險公司也增加對資訊軟體應用的需求。首先,資料上雲將成為商品創新與確保客戶服務不中斷的必要條件,在金管會再次鬆綁金融機構使用雲端的情況下,有望推動保險業者更積極地採用雲端服務,降低創新成本,提升市場應對能力。再者,中台應用在保險業者的轉型過程中扮演著關鍵的角色,中台的建構不僅有助於保險公司應對多元的通路,也能夠在前台和後台之間提供良好的應變能力;透過中台應用,保險公司能夠更靈活地回應市場需求,不需每次服務調整都對後台核心系統造成影響,讓保險公司同時做到靈活與穩健的運營。最後,API應用在保險業公司之間,以及與其他產業之間的合作上顯得更加重要,API應用有助於保險公司與外部合作夥伴的資料拋接,目前API應用多集中在業者間的合作,而內部營運單位之間的API應用仍然有待強化,隨著保險產業的進一步轉型,內部API的建構將是完善創新轉型的一大關鍵。 附錄 英文名詞縮寫對照表 中英文名詞對照表
CES 2024觀展評析_Wi-Fi應用產品觀點
01月19日, 2024
寬頻網路
企業與家庭網路
展會綜觀 2024年國際消費性電子展會(International Consumer Electronics Show, CES)於1月9日至12日於美國拉斯維加斯舉辦,本屆以「AII Together, AII On」為主題,強調全球消費性電子產品的融合與協作。會場共計超過4,000家廠商參展分享各領域最新產品與技術研發成果,吸引13萬觀展者共襄盛舉,雖然參展廠商與觀展者尚未恢復至疫情前的水準,但仍較2023年呈成長趨勢。 本年度的CES展涵蓋5G、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數位健康、智慧家庭、智慧城市、太空技術等25個領域,其中在汽車與交通科技、娛樂生活、機器人技術、智慧家庭等關鍵領域的參展商呈雙位數的成長。而討論聲量最大的則是AI、娛樂與辦公設備,以及遊戲與電競產品方面。 主題演講重點為AI、永續性,以及包容性技術設計如何推動並影響未來科技進步途徑。CTA主題規劃總監Brian Comiskey與研究總監Jessica Boothe表示,具規模且影響力的Z世代崛起,將支撐起整個消費性電子相關產業,其中,特別需要關注新興市場國家的演進;而消費者與企業的需求將推動整個產業邁向更智慧、更環保、更具包容性與更全面的未來。 Wi-Fi 7標準來了!Wi-Fi聯盟正式發表規格 Wi-Fi聯盟(Wi-Fi Alliance)在CES 2024正式發表Wi-Fi 7標準的規格,重點包括在Wi-Fi 6E新增的6 GHz頻段下提升頻寬至Wi-Fi 6的兩倍(320MHz);4096 QAM調變技術、多重連接模式(Multi-Link Operation, MLO)與正交分頻多重存取(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OFDMA)技術升級下,加強傳輸穩定度與吞吐量,為使用者帶來更高速、訊號範圍更廣與低延遲的連網體驗。 此外,展會中Wi-Fi聯盟亦宣布推出Wi-Fi 7認證(Wi-Fi CERTIFIED 7)活動,由首批通過認證的業者打造測試平台,包含Broadcom、CommScope、Intel、MaxLinear與MediaTek等業者,將協助Wi-Fi供應鏈製造商的產品進行標準認證。Wi-Fi聯盟預期,2024年將可看到超過2.3億台Wi-Fi 7裝置進入商用市場。 台、美、中系晶片相關業者皆積極發表Wi-Fi 7解決方案 聯發科(MediaTek)Filogic Wi-Fi 7系列晶片(包含SoC晶片組Filogic 880、Filogic 860與Wi-Fi晶片Filogic 380、Filogic 360)已獲得Wi-Fi聯盟的Wi-Fi 7認證,並於本屆展會中展出包含家用Gateway、Mesh路由器、智慧電視、串流裝置、智慧手機、平板、筆電等裝置的Wi-Fi 7生態系應用產品,搭配AI技術導入,為使用者提供高速、長時間穩定的連線品質與高效率使用介面。 MaxLinear則宣布推出首款Wi-Fi 7認證三頻SoC晶片解決方案(mxL31712和mxL31708),其架構將三頻接入點(Acess point, AP)整合至單個Wi-Fi SoC中,在6GHz頻段的加持上,提供最高達11.5 Gbps的傳輸值。在展會上,MaxLinear展示搭載其Wi-Fi 7晶片的XGS-PON裝置,並強調其具有超低功耗,在空閒模式下功耗低於5.7瓦,在日常場景下功耗則介於7.4至9瓦。 瑞昱在2023年底推出Wi-Fi 7解決方案,本屆展會中也展示相關研發成果,包含雙頻低功耗的路由器方案(RTL8198E、RTL8932AR、8902A、RTL8221B)與高覆蓋率的雙頻路由器方案(RTL8198E、RTL8934AR、RTL8294XAR、RTL8221B),以及2×2無線網路用戶端方案(RTL8922A),其中路由器方案支援AI動態頻寬調整。 中國大陸模組業者移遠亦推出支援Wi-Fi 7標準的通訊模組FGE576Q(3.6 Gbps)與FGE573Q(2.9 Gbps),滿足智慧家庭、智慧工廠與醫療健康等領域對無線通訊能力不斷成長的需求,並考量客戶設計流程,搭配多種類型的Wi-Fi/藍牙天線,提高產品的設計彈性與系統相容性。 國際品牌業者展出多樣Wi-Fi規格升級之設備 綜觀本屆展會中百花齊放的新品,眾多都提升搭載的Wi-Fi規格標準。而全球Wi-Fi應用類別,依照出貨量占比的前幾名,包括智慧型手機、智慧家庭、電腦設備與網路設備,也是近年來受到市場矚目的焦點。 智慧型手機:首發升級Wi-Fi 7的行動裝置以Android陣營為主 本年度CES中發布的智慧型手機眾多,各品牌業者在螢幕、處理器、鏡頭等方面都各放光彩,惟搭載Wi-Fi 7規格的智慧型手機在展會中新亮相的數量不多。ASUS在正式結束Zenfone phone系列的版本更新後,將主力拉回電競智慧型手機的戰場上,最新的ROG Phone 8/ROG Phone 8 pro皆支援Wi-Fi 7標準;而Samsung雖然在CES並未正式宣布Galaxy S24 Series細節,但依舊在展場外包下了最吸睛的廣告看板,預告1月下旬將正式發布Galaxy S24系列機種,而也搶先曝光部分規格,包含將支援Wi-Fi 7標準。 表一、Wi-Fi 7智慧型手機 資料來源:ASUS、Samsung,MIC整理,2024年1月 智慧家庭:提高連線品質確保良好使用體驗 在智慧家庭的眾多新品中,本屆亦有令人為眼睛為之一亮的產品,包含智慧電視、投影機、掌上遊戲機與AR眼鏡等,皆有搭載Wi-Fi 6E與Wi-Fi 7的設備問世,反應除了強調產品本身的技術提升外,業者亦透過提高連線規格來確保使用時能夠快速且不中斷的使用體驗。 2024年新款智慧電視的焦點無疑是大尺寸,在傳統智慧電視品牌中,主要業者皆拿出大螢幕的最新技術產品秀實力。而其中Hisense與Displace除了同樣擴大螢幕尺寸、搭載Mini LED 技術增加視覺效果外,前者導入Hi-View Engine X晶片組,透過AI辨識場景並動態調整顯示效果,後者則引進本屆另一個通訊功能焦點-無線傳輸-來吸引消費者目光,並支援NFC感應支付技術。此外,智慧電視原多以Wi-Fi 5/6的規格標準為大宗,在導入不同加值技術、串流平台傳輸,以及可扮演智慧家庭設備中樞的情況下,也促使品牌業者提早升級Wi-Fi規格至Wi-Fi 6E。 其他智慧家庭裝置部分,Samsung則推出全球首款達到8K解析度的無線投影機Premiere 8K,採用三色雷射DLP超短投影技術,短距離(僅305mm)即可投出150吋8K畫面,使用時將遊戲主機、串流裝置等接在獨立的Wireless One Connect Box上,可透過最新Wi-Fi 7高速無線傳輸至10公尺範圍內的投影機進行播放。 MSI則是帶來首款搭載Intel Core Ultra晶片的Windows掌上遊戲機,為該品牌首度嘗試此型態的產品,並支援Wi-Fi 7標準來確保遊戲操作體驗。 表二、Wi-Fi 6E/7智慧家庭裝置 資料來源:各業者,MIC整理,2024年1月 電腦設備:品牌業者持續深耕電競與商用族群 品牌業者持續深耕特定族群,推出符合需求之差異化產品,在商用領域ASUS、Lenovo、DELL與MSI皆帶來最新產品,主打加入AI技術使得筆電更加智慧,包含加速運算的多工處理、Copilot生成式AI功能、AI智慧降噪等,可應用於工作、創作或娛樂需求。在重量方面也考量便攜性而使用輕量材料設計,因應商務行為的順暢連線品質需求與資料安全性等,將Wi-Fi規格提升至Wi-Fi 6E或甚至Wi-Fi 7。 無獨有偶,在電競筆電方面同樣導入多項AI技術,將電競筆電升級為AI電競筆電。包含MSI、Razer、Gigabyte等業者皆推出新產品,除了提升高效能處理器外,亦升級Wi-Fi規格至Wi-Fi 7,即是為了讓遊戲玩家在運行沉浸式遊戲時,仍有高速不中斷的極致體驗,此外尚有面板、音效等方面的規格提升。 表三、Wi-Fi 6E/7筆電裝置 資料來源:各公司,MIC整理,2024年1月 網路設備:Wi-Fi 7家用路由器持續亮相 路由器產品上,領導業者TP-Link展示多個Wi-Fi 7路由器系列產品,其中Deco Wi-Fi 7 Mesh解決方案強調結合乙太網路供電(Power over Ethernet, PoE)與5G網絡支援,BE65-5G是最新推出的三頻Mesh Wi-Fi 7路由器,支援5G技術,最大理論傳輸值可達11 Gbps,乙太網路方面配備三個2.5Gbps接口,與Wi-Fi 7的高網速相互呼應。 除家用領域外,該業者則展示首個Wi-Fi 7三頻電競路由器Archer GE800,傳輸速度高達19Gbps,並配備兩個10Gbps與四個2.5Gbps的乙太網路連接口。此外,推出支援全沉浸式遊戲的三頻Wi-Fi 7 PCI-E網卡Archer TBE550E與三頻Wi-Fi 7 USB網卡Archer TBE400UH,讓PC亦能擁有高網速低延遲的Wi-Fi 7連線。 ASUS在2023年即推出Wi-Fi 7電競路由器,CES 2024展示兩款家用Mesh路由器ZenWiFi BQ16與ZenWiFi BQ16 Pro,高達30 Gbps的連網速度與8,000 平方英尺的覆蓋範圍,乙太網路方面配備兩個10 Gbps接口,此外,採用最新的AiMesh 技術,可釋放所有頻段的Wi-Fi 7潛力,透過6 GHz或5 GHz專用頻段作為無線回程,享受AI技術減少擁塞與增強連線的體驗。 近年持續切入電競路由器市場的PC品牌廠Acer亦不落人後,推出兩款電競路由器Predator Connect X7 5G CPE與Predator Connect T7,前者結合5G與Wi-Fi技術,後者則是針對打造全屋連網的網狀路由器,兩項產品皆使用Qualcomm Wi-Fi 7 Immersive Home Platform,並導入Intelligent Device Recognition技術,可自動辨識優先處理的裝置和應用程式。 最後,電競知名品牌廠MSI亦積極拓展電競生態系產品,跨足網路設備領域推出相應的路由器。這次參展的新產品捨棄原有亮眼的外表設計,採取如其他路由器品牌類似的家用Mesh路由器外觀,連網速度達21 Gbps,乙太網路方面配備一個10 Gbps接口,以實惠的價格吸引消費者。 表四、Wi-Fi 7路由器與相關設備 資料來源:各業者,MIC整理,2024年1月 MIC觀點 新標準開啟認證與基建環境將持續支持Wi-Fi應用 全球Wi-Fi產業所帶來的經濟價值持續成長,儼然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無線連網技術,根據Wi-Fi聯盟的統計,2023年Wi-Fi應用所帶來的全球經濟價值約為3.5兆美元,到2025將成長近5兆美元。而本屆Wi-Fi聯盟並帶來新標準的規格細節,以及宣布裝置認證活動的好消息。 在各國優化連網環境的政策推波助瀾下,相關基礎建設也持續提升,在無線寬帶聯盟(Wireless Broadband Alliance, WBA)2023年的產業調查報告中亦提及,有超過三分之一的服務提供者、技術供應商與企業計畫在2023至2024年底進行Wi-Fi 7的相關布局。在本屆的展場周遭環境中,負責建設與管理無線網路的美國公司Boingo Wireless即在拉斯維加斯單軌車站提供Wi-Fi 7服務,成為史上第一個經過預先認證的Wi-Fi 7公共熱點。 另一方面,根據2023年世界無線電通信大會(World Radiocommunication Conference, WRC-23)之決議,6GHz頻段用於國際行動通訊(Internation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IMT)授權與Wi-Fi免授權已有結果。除了第一區域的歐洲、非洲和其他一些國家將6GHz下半段6425-7025MHz頻段、第三區域的柬埔寨、寮國和馬爾地夫將完整6425-7125MHz頻段、全球7025-7125MHz頻段用於IMT授權之外,其他國家將可依循此基準,加速規劃將6GHz用於Wi-Fi免授權頻段使用。 綜上所述,在新標準規格確立並開始認證、國家基礎建設發展與WRC-23對於6GHz的決議之下,顯示Wi-Fi的推展仍受到許多層面的支持,更加明朗的局勢也讓通訊產業鏈的業者更具信心,加快腳步進行新技術規格與產品布局。 AI刺激主流Wi-Fi應用新產品問世,加快Wi-Fi 7落地 觀察CES 2024新亮相的Wi-Fi應用裝置可發現,四大應用類別(智慧型手機、智慧家庭、電腦設備與網路設備)中,國際品牌業者相爭展示搭載最新技術的各式產品,而為了發揮新產品性能提升之表現並確保連網品質,讓消費者充分感受到技術規格升級之極致體驗,Wi-Fi規格也隨之提升。 2024年CES展可看到眾多品牌業者發布多款Wi-Fi 7路由器與AP,部分業者並結合5G技術、並且也搭載更高速的乙太網路接口,拉升裝置的整體傳輸規格與選項。 而終端消費性電子產品方面,則由智慧型手機與筆記型電腦之旗艦機種率先導入新規格較為常見,然考量到2023年全球經濟風險居高不下,景氣表現與性價比皆影響消費者接受程度,供應鏈相關業者面臨高庫存與需求端疲弱,在主力應用產品之代表性品牌大廠調整策略之下,導入新標準的速度將會放緩或頂多持平。然而,AI技術與處理器規格升級之加持下,2024開年可見許多品牌廠即搶先推出Wi-Fi 7的手機與筆電,甚至包括智慧電視、投影機、掌上遊戲機等產品。 而會出現此現象,也與晶片商推出世代更迭的新產品速度有相關。早在Wi-Fi 7標準之細節尚未通過之前,Broadcom、MediaTek與Qualcomm於2022年即競相投入相關產品布局,與PC、手機、路由器業者合作,加快了Wi-Fi 7應用產品開發時程。 Wi-Fi 6E能見度仍高,與Wi-Fi 7的消長關係待觀察 觀察全球Wi-Fi連網裝置四大應用類別產品之出貨比重,占比最大的為行動應用裝置。以2024年預計發表的智慧型手機來說,Android陣營目前僅Samsung與ASUS宣布推出搭載Wi-Fi 7規格的旗艦機種,其他陸系品牌如OPPO、Xiaomi與Vivo等尚待釋出相關消息;而iOS陣營的Apple預計要到2024年末甚至2025年發布的iPhone 16才有機會升級Wi-Fi 7規格,因此預計在2024年,智慧型手機出貨主力機種仍以Wi-Fi 6E為主。 而在智慧家庭與PC/NB方面,目前搭載Wi-Fi 7的新品仍不多,且價格高昂,僅鎖定特定族群推出特殊用途機種(如電競、商用等)。品牌業者在考量成本結構(如晶片價格)與銷售策略的總和考量下,加上仍需觀察消費者對於提高規格新品的接受程度與使用體感等,因此還是會採取較為保守的策略,多會選擇Wi-Fi 6E逐漸過渡到Wi-Fi 7的做法。 最後,網通設備中,路由器與AP產品為最快速升級Wi-Fi 7的產品,而由路由器品牌業者的動作可發現,電競領域成為兵家必爭之地,為滿足高速低延遲且可靠的遊戲體驗,積極推出相應產品且搭載Wi-Fi 6E以上的基本規格。寬頻數據機部分,雖有歐美主要電信營運商近年積極完善Wi-Fi布局,釋出搭載Wi-Fi 7最新規格標案的消息,但這些數據機/閘道器在升級Wi-Fi 7時仍有包含晶片相容性、散熱、設備體積與成本結構等相關挑戰需克服,故多數還是以Wi-Fi 6/6E為主。 整體而言,Wi-Fi聯盟與部分研究機構認為2024年將是Wi-Fi 7大放異彩的一年。但總和上述的觀點,在2024年全球經濟表現、消費者對於旗艦新品接受程度、實際連線體驗、設備商導入成本與銷售策略考量、國家或地區是否開啟6GHz全頻段供Wi-Fi 7使用(會影響連網峰值表現)等因素影響之下,Wi-Fi 6E預計在今年仍會有一定市占率。而Wi-Fi 7侵蝕前者的比重以及獨自成長的力道仍待觀察,預計2024年Wi-Fi 6E與Wi-Fi 7在整體Wi-Fi產品出貨的滲透率,將分別達到12%與10%。 附錄 英文名詞縮寫對照表 中英文名詞對照表
2023年台灣醫療科技展觀展評析—人工智慧觀點
12月25日, 2023
智慧醫療
人工智慧
數位轉型
整體展會簡介 台灣醫療科技展為我國智慧醫療領域代表性的年度活動,以下就今年度的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以下稱AI)應用領域與對應廠商,及相關的論壇活動進行說明。 觀展人次較去年成長三成並聚焦AI的發展應用 台灣醫療科技展至2023年連續舉辦第七屆,由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和生技醫療科技政策研究中心主辦(如圖一)。今年度有逾650個國內外機構、2,300個參展攤位,參觀人次突破19萬人,相較去年成長近三成,為我國智慧醫療領域代表性的展會活動。 今2023年特別聚焦於AI技術的醫療應用,包括AI生成病歷報告、預警急重症、輔助疾病診斷、醫療風險預警等,提升醫療院所管理與服務效率、更專注於以病人為中心的照護。第六屆亞洲醫療科技創新論壇,亦以「AI 創新.未來醫療」為題,邀請國內外業者與醫院分享對AI發展趨勢的觀察,以及未來的應用情境。 圖一、2023年台灣醫療科技展展會圖 資料來源:MIC,2023年12月 展會不僅涵蓋特色醫療區、智慧醫院、基因細胞醫學、生技製藥、智慧健康與防疫科技等展區,還包含「InnoZone創新技術」與「防疫50大創新科技」2項特展。本篇報告觀察各大醫療院所、科技大廠與新創,在診斷醫療、篩檢、醫務管理、衛生教育等領域進行AI技術應用的觀察,整理於表一。 表一、AI應用領域與對應廠商 備註:參展醫院與廠商列出具代表性廠商 資料來源:MIC,2023年12月 論壇聚焦:生成式AI之醫療健康應用 本次展會搭配的活動「第六屆亞洲醫療科技創新論壇」,以「AI創新.未來醫療」為題,邀請科技大廠廣達電腦、微軟、Intel及以色列Sheba醫療中心,分享對於AI在醫療領用的前瞻觀點,其中生成式AI為本次的交流重點(如圖二)。 生成式AI促成醫生與病患關係的典範移轉 生成式AI於醫療保健的各場域輔助人類,並促成醫病關係的典範移轉。未來生成式AI將應用於臨床、研究、教育訓練和醫院營運等面向,並產生三大效益,首先是高效率的臨床診斷,其次是增加病患就醫體驗,第三則是省下更多時間、成本。此技術的應用,將改變醫學知識的蒐集、詮釋和臨床的機制,造就醫病關係中,醫生、病人和AI的新典範移轉,惟有鑑於生成式AI仍有應用風險,故此技術在於與醫事人員「協作」,而非「取代」。 業者投入發展可信任的AI醫療解決方案 從驗證、透明、消除偏誤等面向建立可信任的AI,亦為本論壇重點。由於目前相關技術的使用,仍有誤判的情形發生,因此廣達董事長林百里表示面對AI要抱持「信任但是驗證」的態度,希望鼓勵醫生參與研發及落地,確保解決方案能有效促進醫療保健領域福祉;微軟全球醫療長David Rhew,亦表示為建置可信任的AI,其Azure Service Fabric系統平台發展演算法的透明、消除使用的偏誤和投入數據飄移分析(Drift Analysis)。 圖二、第六屆亞洲醫療科技創新論壇-廣達董事長林百里專題演講 資料來源:MIC,2023年12月 各大醫院:開發多元的AI技術應用 我國的知名公、私立大型醫院出席本次的展會,展示自行研發或產學合作的成果。本報告從生成式AI的應用、健檢數據追蹤與分析,以及慢性病或住院患者的連續追蹤切入。 生成式AI應用於衛教、客服、診療與手術評估輔助 應用面向廣泛包含產出醫學文件,如中國醫應用在病歷報告生成系統;生成對話文字,如彰基應提供民眾衛教的聊天機器人、新光提供健檢客服;彙整數據輔助診療,如新光導入ChatGPT分析患者數據作為手術風險評估;規劃文字與影音教案,如新光應用在藥師培訓平台。 生成式AI甫在2022年底出現,而2023年醫療科技展會上已顯見各種應用與服務,尤其在各大醫院均已見實際落地應用,可預期隨著生成式AI的持續演進,該技術在醫療健康場域還有更深遠之影響。 發展基因檢測搭配AI分析罹病風險 此次展出北榮、成大醫、台大醫不約而同開發了應用AI於健檢數據追蹤與分析之系統,AI可推論健康、亞健康、疾病不同族群之生理表現常模,在疾病發生前提早預警;且系統持續累積之數據、演算法也有機會應用於新藥研發。 在生成式AI技術的落地外,AI也正貢獻其在醫學研究之潛力:分析龐雜資訊如基因定序數據。當基因定序之成本已逐年降低,各大醫院也致力於透過基因與生醫大數據解開過去無解的疾病問題。 投入慢性病或住院患者健康連續追蹤應用 針對慢性病如腎臟病,北醫透過患者病歷開發早期預警系統,且預計將系統推廣至地方診所,建立慢病照護網。針對住院患者,中國醫、彰基將AI應用於呼吸窘迫/拔管預測,隨時監控長期臥床患者之異常狀況(如表二)。 透過病歷數據與深度學習,AI可有效辨識異常情形;對於慢性病與長期臥床患者,因需要時時檢視各項生理數值,各大醫院透過AI可連續且長期追蹤患者健康變化,做到即時預警、協助醫護早期介入進行更有效的醫療決策。 表二、醫學中心展出之AI應用重點整理表 資料來源:台灣醫療科技展,MIC整理,2023年12月 科技大廠:從應用層布局AI醫療健康 電腦科技大廠以軟體、硬體產品投入智慧醫療領域,為我國的產業特色。以下就科技大廠的垂直應用、衍生的平台服務兩個面向進行觀察。 打造從底層到終端一條龍式服務 在代工大廠中,廣達於AI醫療的布局擺脫過往代工模式,推出QOCA品牌,提供AI整合運算平台解決方案;今2023年亦主打生成式AI在醫療健康之應用,亦可協助醫院從基礎層、模型層及應用層建立院所自有的生成式AI。廣達從底層硬體建設、系統平台建置與資料串接、AI模型開發或訓練均有提供佈建服務,完整涵蓋從終端應用層(SaaS)、平台應用層(PaaS)、基礎應用層(IaaS)一條龍式服務。 華碩長期布局智慧醫療領域,本次展會除了智慧健康錶、手持無線超音波的終端設備,亦展示醫療資訊平台、雲端數據中台、影像伺服器等解決方案。另因應醫療院展現自行開發生成式AI應用的興趣,台智雲的生成式AI語言模型以Meta Llama 2為基礎,協助醫療機構進行語言模型訓練,適用於臨床實務和醫學教學領域。 從終端產品應用延伸至平台服務 佳世達旗下企業深耕口腔衛生、醫用耗材設備及醫務管理等領域,近年亦發展AI應用如牙科X光AI判讀軟體,並投資入股新創浚鴻數據研發AI健檢服務;主要布局終端層AI應用,並延伸平台服務(如表三)。 緯創旗下的緯創醫學則展出AI生理監測系統,主打無線與連續性監測裝置,可置放在床邊、廁間打造智慧病房;從終端AI硬體,後續可整合各機構如照護、月子中心、睡眠中心等院內系統,提供平台服務。 友達頤康亦以單一平台管理思維,推出高齡長者的照護解決方案。藉由無接觸式生理訊號量測雷達蒐集被照護者的呼吸、心跳等生理訊號,並介接至安全守護平台進行管理,當偵測異狀時則會即時通報,並聯動至手機應用程式。 表三、科技大廠展出之AI應用重點整理表 資料來源:台灣醫療科技展,MIC整理,2023年12月 新創公司:以AI改變醫療院所工作流程 本屆的展會亦有多間我國新創公司參與,特別是由國家新創獎支持的「新創幫InnoZone創新技術特展」,有許多具潛力的新創企業團隊。以下就台灣醫療科技展會業者在AI影像分析的應用領域、企業衍生服務和AIoT(Artificial Intelligence of Things)的技術應用動向進行說明。 AI應用於多元醫療影像的診療與篩檢 影像辨識應用於放射和病理影像的辨識、篩檢為AI應用的大宗,此類型的產品服務多屬於軟體醫療器材(SaMD)範疇,輔助醫事人員,降低投入的時間成本。以放射科為例,柏瑞醫與采風智匯分析X光影像,進行骨質疏鬆的輔助診斷,並以診所為主要銷售對象;愛因斯坦人工智慧則分析腦部的CT影像,進行顱內出血和骨折的識別;另有采風智匯針對心臟超音波影像,辨識心臟的慢性衰竭的解決方案。 病理方面,針對骨髓、腫瘤、尿液、血液進行分析。雲象分析骨髓抹片,進行細胞的分類和計算,同時透過抹片的數位化過程,幫助醫療團隊可以在異地檢視玻片,減少行政流程;捷絡生物以3D影像,辨別腫瘤的組織型態,輔助乳癌、肺癌和頭頸癌的辨識;醫乘智慧,發展以尿液玻片分析細胞影像,輔助篩檢膀胱癌;俊質生醫和銳準生醫針對血液檢體,分別進行血清澱粉樣蛋白A(SAA, Serum Amyloid A)和癌蛋白體的分析,提供胃癌、大腸癌等早期的篩檢。 從AI診斷辨識,延伸至工作流程優化 上述廠商的產品除了以AI的診斷辨識為核心外,目前亦增加其產品性能,輔助醫療院所的工作流程可以順利介接到自家的產品。例如柏瑞醫、采風智匯、愛因斯坦人工智慧和巨量移動等軟體產品,在進行影像的辨識後,會自動產出患者的診斷報告,針對顱內出血等需要緊急處置的病症,則有即時通報醫事人員的功能。 雲象則發展病理影像的管理系統,輔助病理科臨床與研究工作流程的管理。該系統整合臨床工作流程、資料標註與訓練、AI輔助診斷介面,和支援院內調閱、院外檢視影像的功能,有助於組織的數位轉型。 發展運動、照護、用藥管理AIoT應用 新創企業亦發展多元的AIoT應用解決方案,涵蓋遠距照護、醫療用藥和運動健康管理等場域(如表四)。矽響先創的智慧鞋墊感測器,可以蒐集穿戴者在走路、跑步和運動的足部壓力重心和運動等數據,提供AI分析,適合用於高爾夫、馬拉松、棒球等運動管理;利優生醫則研發藥品霧化吸入裝置,並透過智能霧化給藥平台,針對患者提供用藥智慧導引和給藥控制,適用於醫療院所掌握患者的用藥狀態;台灣益謙其創辦人為中醫診所醫師,其經脈血壓計測量患者血壓數據,並上傳至雲端,提供健康狀態的分析與警示,適用於遠距醫療場域。 表四、新創企業展出之AI應用重點整理表 資料來源:台灣醫療科技展,MIC整理,2023年12月 MIC觀點 2023年台灣醫療科技展以AI為主軸,由國內各大醫院、大廠、新創展出包含診療、篩檢、醫管、衛教、人員培訓等AI應用。相比前幾屆科技展,AI應用在輔助診斷之影像辨識主流外,早期篩檢與預防惡化之應用也有更多布局。而2023年受到諸多關注的生成式AI亦為醫院與業者應用並落地;然隨著AI融入在醫療照護服務流程,可信任之議題與系統整合更受到業者關注。 生成式AI落地快且廣,但需關注可信任議題 自OpenAI發布ChatGPT以來,不到一年時間,從應用開發商到醫療院所均投入生成式AI之測試與研發,在今2023年台灣醫療科技展上也顯見各大醫院與國內外大廠、新創陸續投入布局。 相關應用涵蓋面向廣泛,包含病歷文件生成、衛教資訊提供、專業人員教案生成、民眾健檢客服等。然而生成式AI在產出內容的不確定性上,於醫療照護零容錯的場域未來還會面臨諸多挑戰,各廠商已積極在布局可信任AI。 醫療院所、業者仍以AI影像辨識為應用主流 AI影像辨識的技術發展已趨成熟,醫療院所、科技大廠和新創皆有相關的發展應用,並成功取證走向商業化。影像的辨識類型涵蓋X光、CT、超音波、腫瘤組織、骨髓切片、眼底攝影等,可用於各類骨質疏鬆、骨折、癌症、顱內出血等診斷輔助,有助於減少醫事人員在影像的分類、計數和辨識時間,提升醫療品質。同時,亦有針對嗓音、血液成分等AI偵測的應用發展。 AI的健康預防與照護應用為新興的投入領域 過往多聚焦不同病症、科別發展AI輔助診斷或早期篩檢之應用,相較於此,今2023年有更多醫學中心和廠商投入其他包含疾病風險分析之AI健檢、慢性病與臥床患者之AI連續性監控等系統。疾病風險分析,涵蓋巴金森氏症、胃病、骨質疏鬆、肌少症等高風險者的提早預警;連續性監控的應用上,針對呼吸窘迫/拔管預測和患者日常生理數據變化進行追蹤。 軟體、硬體的系統整合是AI市場布局的關鍵 各廠商歷年已多元布局於不同應用領域,於今更強調AI應用可整合到客戶機構之系統平台。從醫學中心可見AI應用在場域端從診察治療往健康促進、連續性照護,朝向更全面之健康應用發展;從各廠商則可見終端AI實際落地,還需整合院所系統平台,並有相應的基礎建設如雲端、硬體設備。 附錄 英文名詞縮寫對照表 中英文名詞對照表
CEATEC 2023觀展評析
12月13日, 2023
智慧製造
運算系統
智慧行動運算
CEATEC 2023展覽概要 CEATEC(Combined Exhibition of Advanced Technologies)為亞洲大型IT技術與電子國際展會,主辦單位為日本電子情報技術產業協會(JEITA),共催單位包括情報通信ネットワーク產業協會(CIAJ)、ソフトウェア協會(SAJ),後援單位包括日本的多個政府部門如總務省、厚生勞動省、經濟產業省等,每年10月於日本千葉縣海濱幕張展覽館舉辦。 2023年為CEATEC在疫情後重新回歸實體的第二年,然部分展示與演講議程,則仍採取實體與線上雙軌展示,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實體演講議程由新創AI業者Wordly提供即時AI翻譯之機能,實際運用效果良好,而日本數位大臣河野太郎,也在現場創造自己的實體AI分身人像進行演說。上述兩個案例可窺見「AI」成為本次展會的重要角色之一。 本次展會參與展覽廠商則超過600家,較去年的562家增加,展場部分則分為六大區域,包括大廠為主的「先進技術區」、展示電子元件與模組的「關鍵裝置區」、以特定應用別為展出的「合作夥伴區」、展示開發中或前瞻應用為主題的「新創與大學區」、以不同國家業者為主題的「全球區」,以及舉行演講的「會議區」等區塊,作為主要規劃。 圖一、CEATEC 2023展會之主要區塊 資料來源:CEATEC,2023年12月 CEATEC 2023展示重點 CEATEC 2023以「邁向社會5.0」為展示主軸,在此主軸下,各廠商展出如生成式AI、浮空投影、智慧感測模組、電力模組、永續技術等各類主題,以及結合如交通、製造、社會各應用領域之合作對象,並有針對如田園都市構想、中小企業解決方案等,進行創新技術之展出。但由於重要展示內容分散於不同展區,以下將不以展場官方規劃作為區分,而以「AI人工智慧、新興顯示技術、綠能技術、新興通訊」等四大技術亮點,以及「智慧製造、智慧城市、智慧車載」的三大關鍵應用為分類,進行分析。 技術亮點 AI人工智慧 由OpenAI帶動的生成式AI技術在2023年CEATEC中大幅度地出現,也催生了不同領域中有別於ChatGPT的應用想像。例如NEC以「NEC Generative AI Service Menu」為名,展示具130億個參數的NEC GAI Framework的大型語言模型,雖然此模型參數量較雖僅為GPT-3的十分之一,但NEC擁有OpenAI較少訓練資源的日文資料庫,因此對於日本國內之特定產業應用(如金融、消費)等領域,具有較好表現。此外,NEC以自有具備580 PFLOPS的HPC電腦進行訓練,並可在一般等級的GPU上進行快速推論,提供企業較低門檻之AI服務。 此與我國業者台智雲(TWS)以HPC算力及在地資料,進軍國內企業市場LLM應用缺口的策略類似,以整體解決方案促成生成式AI應用「地域化」的發展值得期待。在不同產業應用面上,日立(Hitachi)集團則將鐵道模擬系統結合生成式AI,讓駕駛員或維修員在執行模擬訓練時,能與AI訓練系統以自然語言(日語)的方式即時互動,並根據過往業務報告等數據提供指導與挑戰,以提高工作效率,並增加訓練時之真實感及臨場感。 圖二、NEC與Hitachi展示生成式AI應用 資料來源:MIC,2023年12月 此外,現場也出現生成式AI走向3D物件生成之技術與應用。例如BESTAT的生成式AI技術,可使用自然語言描述(如外觀、顏色、功能),產生相對應的3D物件設計(如下圖的3D刮鬍刀產品設計),而日本知名的獨角獸AI新創業者Preferred Network,則結合空拍機照片以及生成式AI模型,生成高解析度的精緻3D地景,對於遊戲、工業設計與環境規劃應用具備實質潛力,其研發的MN-Core 高能效比AI處理器,也獲得2023年先進技術類Semi Grand Prix獎的肯定。 圖三、BESTAT與Preferred Network展示生成式AI應用 資料來源:MIC,2023年12月 除了熱門的生成式AI外,在元件區也出現不少感測型AI應用的案例。例如QSOL在 CEATEC 上展示的AI水位測量解決方案,可用於城市淹水預警、水庫應用等,取代傳統的物理測量工具。QSOL在現場用水族箱即時改變水位,並以AI影像分析進行精確的即時測量,展示此技術的即時和準確性,可減少人為進入危險場域之需求。總的來說,AI技術在2023年以非單一展示類別,而是滲透到不同技術領域,在顯示、感測等應用解決方案中都扮演重要角色。 新興顯示技術 2023年CEATEC雖然沒有如2022年畫設的「Meataverse EXPO JAPAN」專門展區,然而穿戴裝置的相關內容,仍分散在大廠各自展攤,且不乏亮點,例如TDK的「直接視網膜投影」眼鏡,與NTT光通訊技術合作,使用平面光波導經MEMS反射,可將影像清晰投影在使用者視網膜,提升觀看視野。而Mitsubishi的AR眼鏡,則可協助使用者確認檢查順序,並在相當嘈雜的環境下,仍可以語音和系統互動結果,幫助減少工作量並避免輸入錯誤。 圖四、TDK、Mitsubishi展示視網膜投影與AR技術 資料來源:MIC,2023年12月 而獲得2023年CEATEC數位廳數位大臣獎(The Minister of Digital Agency Award)的Xacti LIVE的視訊裝置,則號稱是「史上最小的影像視訊通訊裝置」,訴求以及極輕量(小於30克)的外掛式攝影機,使其可搭載於眼鏡、帽子等物件上,並具備5G、6G通訊模組,可以AI自動調整視訊品質,加強傳輸流暢度。此外亦具備極高度的搖晃效正機能,並具防水、防塵機能,可承受50°C應用環境,此解決方案主要在工業場域的遠距操作指導、物流和安全應用等領域具備高度應用潛力。 圖五、Xacti LIVE的輕量視訊通訊裝置與應用情境 資料來源:MIC,2023年12月 另外,2023年有多家業者展出浮空投影技術與應用,例如電子元件大廠Kyocera透過特殊的光學稜鏡曲率及排列,展示的高精度浮空投影(Aerial Display),此技術曾在2022年獲得整體解決方案的Semi Grand Prix獎,2023年則追加紅外線以及立體定位聲效,讓使用者能感受3D火焰的溫度以及更擬真的聲、光、觸覺體驗,而Aerial Computer浮空投影技術則以較低成本的設備,達成浮空投影的視覺效果。從上述趨勢來看,穿戴裝置的輕量化,呈像與互動方式的自然化(如視網膜投影及浮空投影),正逐漸取代以往訴求高性能、高解析的穿戴型VR、MR載具,並引導未來業者的應用方向。 圖六、AerialComputer和Kyocera的浮空投影技術展示 資料來源:MIC,2023年12月 綠能技術 而淨零碳排與節能技術也是2023年展會的重要看點。如2023年獲得經濟產業省經濟產業大臣獎(Minister of Economy, Trade and Industry Award)的Elephantech,是全球首家以回收金屬進行PCB印刷電路板增材製造(Additive Manufacturing, AM),並已實際進行廠內量產之業者。現場展示人員稱,相較於傳統PCB的切削製造技術,Elephantech可使銅使用量減少70%,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75%,用水量則減少95%。由於PCB產業為我國重要製造產業,且面臨品牌商及各國政策面的淨零碳排、污染控制之議題,上述技術發展值得持續關注。 此外,Toshiba則發表能夠以超低延遲、低功耗偵測二氧化碳含量的MEMS感測微型晶片,大小僅約成人食指面積的5%。以往企業在測定碳排方式時,僅能針對主要的大型碳排來源進行測量,而Toshiba的微型二氧化碳感測解決方案,則訴求能即時、大量地在各應用環節部署,接收碳排資訊,以進一步進行碳排熱點與週期分析,支持企業減碳。而2023年CEATEC眾家元件業者也聚焦太陽能電池的展示,包括Toshiba、Sharp、Panasonic皆有針對太陽能電池技術的展示,並運用於如電動車、智慧建築等領域。 圖七、Elephantech與Toshiba的淨零技術展示 資料來源:MIC,2023年12月 新興通訊技術 除了熱門的AI、顯示科技及綠能技術的展出,CEATEC 2023也有不少業者展示先進的通訊技術模組或解決方案。如Kyocera展出全球最小的新型GaN雷射晶片通訊模組,可利用可見雷射的抗無線電干擾、抗電磁干擾、高安全性等特性,用於水下基礎設施等環境。根據Kyocera提供之資料,最高速率可達26Gbps,水下傳輸亦可達到10Gbps,此外由於是以波束型式進行傳輸,因此可向特定收訊者進行定向傳輸,相較於無線電波,可提高傳輸安全性,並應用於如水下機器人、工程結構檢查、水下資料中心等環節。 而業者MotionLib則開發出基於衛星通訊服務Starlink的遠距觸覺低延遲控制技術,在缺乏網路資源的地區(如山區、農村、離島),或危險工作地區(如礦場、地下設施),操作者也能利用「Real Haptics」觸覺技術,遠端控制協作機器人。此技術可用於機械手臂等各種工業設備,尤其在依賴人類高度技能與機械協作的領域,如工業、建築和農業,皆有應用潛力。 圖八、Kyocera與Motion Lib的光通訊與衛星通訊技術方案展示 資料來源:MIC,2023年12月 關鍵應用 智慧製造 CEATEC 2023在智慧製造上的看點,主要圍繞著感測與操作技術的進步。以往在製造應用上,遠距控制者如何精密進行夾取操作,並讓操作者獲得精確的力度反饋,是個巨大挑戰。而2023年有多家廠商及學術機構展出相關智慧感測技術,例如應慶大學觸覺研究中心展出Real Haptic的現場示範,可讓操作者以遠距夾取方式,夾取一枚品客洋芋片,使用者可感受到洋芋片反饋的最輕微的觸覺,並可將人施加的力量精確地傳輸到遠端位置,且兩者間幾乎零延遲。此對於遠距精密工業控制具備應用應用潛力。 而從東京大學衍伸的新創業者TopoLogic,則研發出稱為TL-SENSING的感測器,能在10毫秒內檢測出微小熱量。TL-SENSING相較於傳統熱感測器,尺寸僅為千分之一,能耗與製造成本極低,可應用於製造現場機器異常、電池過熱等裝置的異常檢測,並可用於醫療及人體內部熱量變化之檢測,由於此技術在產業領域含藏巨大應用潛力,TL-SENSING獲得CEATEC 2023年新創類的Semi Grand Prix獎。 而大廠Mitsubishi則展出可利用手機介面進行遠距機器人控制的AVATAR解決方案,可讓操作者用手機上的UI,直覺地遠距進行機器人手臂與移動的操作。事實上,以現場實際體驗的感覺來看,Mitshbishi AVATAR在延遲性、精確性的表現上,與現有解決方案並無明顯差別,但是其操作介面直覺,滑動手機螢幕即可進行位置移動,拖曳手臂上的兩點,即可縮小手臂寬度,抓住物體。而螢幕中的「視覺觸覺」則使用不同顏色來顯示機器人手臂上受力感測器的數值,讓使用者直覺瞭解目前抓握的力道,上述細微的使用者體驗(User Experience, UX)差異化設計,或可做為相關產品開發參考。此外,CalTa則推出高精度的超窄小空間小型浮空機器人IBIS2,重量僅243克,可以精微控制並進行避障,適合用於工業管線內的室內檢測應用。 圖九、應慶大學、TopoLogic、Mitsubishi與CalTA的智慧製造技術展示 資料來源:MIC,2023年11月 智慧城市 Kyocera在2023年首次展出研發中的無線充電技術,藉由整流天線和高精度的波束成形技術,實現廣域的遠距無線電波快速供電,並可針對移動中的設備進行充電。此技術預期可為在城市上方飛行的無人機,行人的載具與手機,城市基礎設施的感測裝置、物聯網設備等,進行背景無線充電,降低上述設備的實體電力線路連接,並打造「無電池社會」。 此外,對於自然與人為災害的「防災」技術,也是CEATEC 2023中多家廠商展出的主題之一。例如QSOL利用AI影像技術即時偵測洪水,而Toshiba的安全空間管理解決方案,則是利用毫米波(mmWave)雷達模組和IC整合掃描技術,在不到一秒的時間內可視化,並檢測隱藏在衣服中的危險物品,包括熟悉特徵的物體,以及可能構成威脅的不明物,以取代較為耗時的監視攝影機和金屬探測器。Toshiba的解決方案並獲得CEATEC 2023的總務省總務大臣獎(Minister for Internal Affairs and Communications Award)。 圖十、Kyocera的無線充電與Toshiba的毫米波安全技術展示 資料來源:MIC,2023年12月 智慧車載 在智慧車載部分,Mitsubishi展示了Level 4自駕車(能在大多數情況下自主操作,不需人類駕駛干預)ZENdrive。此車輛已在福井縣永平寺町進行上路運轉,值得注意的是,此路段並非封閉場域,而是有一般的行人、自行車等並行。Mitsubishi主要提供控制裝置、通訊裝置、感測器等關鍵元件。而Kyocera展示一款已在北海道石漾市落地服務的自駕機器人車,此車主要做為移動販售零食和飲料使用。總體來看,2023年相關EV業者已非單純產品展示,而是實際顯出在區域進行場域驗證、實際上路的成果,是與過往展出的一大區別。 東芝則現場展示了其Cu2O(亞酸化銅)太陽能電池技術,可與傳統硅太陽電池重疊使用,以顯著提高能效。在EV應用中,此解決方案能僅靠太陽能,僅使用陽光且無需外部充電的續航里程,可延長至每天最多39公里,對於充電基礎設施不發達的地區的EV應用來說是一大優勢,而台灣業者台達電則展示了電力驅動裝置與充電器等相關技術。 圖十一、Mitsibishi、Kyocera的EV都已在日本國內不同區域實際運轉 資料來源:MIC,2023年12月 MIC觀點 台廠可結合日廠新興智慧技術,聚焦微型化邊緣應用 從CEATEC 2023可看出在智慧應用及AI應用上,日系業者所展出的軟硬體技術及應用,明顯不同於歐美業者在核心算力(如GPU產品)、資料中心、軟體層、雲端服務所佔的優勢,日系業者多朝向微型化、場域應用化的方向發展,例如展示即時感測型AI元件並運用於淹水預防,能以超低延遲、功耗偵測二氧化碳含量的MEMS感測微型晶片,以及可即時感測熱源的感測器等。這些展出之日系大廠多在基礎機電元件研發上具備高度國際競爭力,故藉由運算裝置、感測器的微型化與節能化,加上輕量AI應用的搭載,日系業者朝向邊緣運算應用方向前進的態勢,更趨明顯。 觀察台灣產業發展狀況,可發現台灣業者相較於歐美硬體廠商、雲端服務商與軟體業者,在邊緣應用(如工業電腦領域)的雲地協同、系統整合、多元場域布建等領域,具備相對優勢,未來若能結合日系業者底層的新興微機電元件,例如微型二氧化碳感測器、熱感測、輕量型視訊傳輸模組等,並介接歐美大廠的雲端解決方案,則有機會在各產業領域,發展更完整的AIoT服務體系,拓展潛在市場。 減碳技術與企業輕量級視訊應用,提供國內企業導入契機 CEATEC 2023中除了大廠展出解決方案,多家新創業者、大專院校與企業的合作研究成果都相當亮眼,並獲得多項CEATEC Awards的肯定。淨零解決方案如Elephantech的PCB板積層製造模式,克服過往PCB在3D列印時的複合材質與精度缺陷,並已成功商用化於日本國內企業進行實證,在台灣PCB產業積極推動淨零減排策略的當下,可為我國PCB業者帶來應用思考契機。 另外,以往在各產業現場(如工廠)的頭戴視訊解決方案,往往需要在解析度、傳輸速度、裝置重量、電量耗損、視訊穩定度、對惡劣環境的耐受性之間進行衡量取捨,而如Xactic LIVE展出的史上最輕型5G/6G視訊設備,具備防水防塵、抗高溫等特性,也與既有視訊設備應用情境接近,相較於重量級的VR、MR裝置,在企業推動技術導入上,門檻也較為降低,已有發展出相關產業整合解決方案,並推廣至各領域應用,亦可作為國內需求端導入參考。 AI深入各應用領域,「運算力」與「資料量」並非唯一考量 雖然生成式AI在2023年成為全球各大ICT展覽的關注焦點之一,在應用展出上也可以看到運算力與模型量的互相比拚,但在產業應用上這些衡量指標並非評估市場未來發展潛力的唯一考量。例如NEC僅以GPT-3模型量大小十分之一的模型,就在日本推出大語言模型服務,並已有數十家業者導入進行商用化的案例;而Preferred Network則以有限張數的空拍機照片及生成式AI模型,搭配自有演算法,生成高解析度的精緻3D地景,可看出「運算力」與「資料量」並非應用落地的唯一考量。 而由於通用型超大語言模型(如GPT-4、BERT等)對GPU算力的需求相當高,投資金額也相對大,一般中小型業者難以投資來自主訓練及使用,反而會選擇開發中小型LLM模型,因此未來於企業地端訓練及部署的專家型大語言模型(Expert LLM)系統,將有機會持續發展,並帶動相關硬體(如邊緣AI晶片、邊緣型LLM伺服器)成長。
2023年數位轉型全球峰會觀展評析
10月31日, 2023
數位轉型
寬頻網路
行動與寬頻應用服務
企業與家庭網路
展會聚焦電信產業數位轉型 電信管理論壇(TeleManagement Forum, TM Forum)為國際性的行業協會,成員橫跨180個國家的850家通訊和科技公司,亦涵蓋全球指標性的網路通訊服務商。論壇訂定多項電信行業標準規範,如業務流程、資訊、應用程式框架等,並推動概念驗證、新創扶持等計畫,促進行業的創新。 數位轉型全球峰會(Digital Transformation World, DTW)為此組織的年度旗艦活動。今年度數位轉型全球峰會(以下稱DTW23),在9月19至21日於丹麥哥本哈根的Bella Center舉辦(圖一),共有來自114個國家、3,700位參與者共襄盛舉,展會邀請300位以上的講者分享其經驗,並設有119個攤位。 圖一、展會場地Bella Center Copenhagen 資料來源:DTW23,2023年10月 依據本研究統計,攤位服務類型以「電信業者運營支撐系統的軟體與資訊服務」為主,比重占整體的51%,其次為聯網或雲端的系統整合服務(27%)和網路硬體設備廠商(9%),Nokia、聯想等資通訊大廠亦參與展會(圖二)。 在國家組成方面,以歐美國家為主,占整體82%,其中美國廠商占40%,為參展國家之首,隨後為英國(8%)、印度(7%)和中國(3%)等國家。雖然中國的廠商占比不高,但華為、聯想等大廠均參與本次的活動,同時為DTW23主要贊助廠商。 圖二、展會攤位廠商服務類型與國家統計 資料來源:DTW23,MIC整理,2023年10月 本次展會,除了跨主題的Opening Headliners由英國電信集團(BT Group)、Singtel、中國移動等電信大廠及TM Forum管理高層進行電信產業發展趨勢的演講和座談外,亦有多場次的五大主題議程的演講和發表活動,分別聚焦在人工智慧、雲原生、未來的網路、平台與合作夥伴、電信產業發展策略等五大議題(表一)。 表一、DTW23五大主題議程 資料來源:DTW23,MIC整理,2023年10月 關注創新的通傳服務以增進電信業轉型 以下就DTW23中,針對電信產業的成長、人工智慧應用、電信商與協力夥伴的概念驗證成果等三大動向的觀察進行說明。 動向一:以「簡化、現代化和自動化」促進電信業成長 「從電信公司邁向科技公司(From Telco to Techco)」是電信業者努力的目標,希望透過數位科技轉型,締造收益成長。TM Forum執行長Nik Willetts指出,近年電信產業傳統業務營收下滑,過去五年中支出超過1兆美元、投資報酬率卻不到1%,雖然業者轉而發展資訊安全、物聯網、雲端等業務,但僅能勉強抵銷虧損。為扭轉此局勢,「簡化、現代化和自動化」為電信產業成長的重點方向。 這也是TM Forum推廣自治網路(Autonomous Networks)的原因,希望透過通訊網路系統營運流程的自動化,提供客戶便捷的服務、提升行業的收益。在DTW23中,TM Forum發布與31家電信業者和技術生態系參與者簽屬「自治網路架構推動宣言」的消息,我國業者中華電信亦參與其中。簽署者需要遵循TM Forum訂定的標準,進行自治網路的採用、開發和發展等級的評估,並參與推動進度的調查,希望透過上述標準採納和最佳實踐(Best practice)的發展,加速自治網路的採用。 針對電信公司如何轉型,中國移動展示其運用人工智慧(AI)、區塊鏈(Block Chain)、雲端(Cloud)、大數據(Big Data)、網路(Network)、邊緣運算(Edge Computing)、終端裝置(Terminal)、資安(Security)等ABCDNETS科技,建構資訊基礎設施,以提供創新、高品質的5G網路、寬頻、市話和內容服務。新加坡電信公司Singtel則分享5G的創新應用、後疫情時代的觀光復甦、因應居家辦公趨勢升級寬頻、發展影音娛樂平台、數位金融服務等五大業務布局,其中在5G領域與業者合作,發展工業4.0、政府、資安、交通、醫療、零售等領域的智慧解決方案。 圖三、新加坡電信公司Singtel展示5G應用 資料來源:Singtel,2023年10月 動向二:電信大廠布局生成式人工智慧進行開源與節流 因應生成式人工智慧(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AI)成為產業的熱門關鍵字,AI在各領導廠商中多次被提及。英國電信集團在專題演說以OpenReach公司開發的Sweeper為例,此應用程式以AI提供架設光纖的建議,進而提升工程師的工作效率,一年可節省2000萬的成本,且軟體開發時間僅需要六週;另一個案例則是電話客服中心應用,AI會依據來電客戶口音,配對合適的服務專員,以降低溝通的障礙和提升服務品質,有助締造減少客戶流失等700萬英鎊的效益。集團數位創新長Harmeen Mehta認為,AI或GenAI將為企業帶來十億英鎊的機會,鼓勵同行「敢於夢想,然後付諸行動」,但在對談階段,亦提醒AI並非萬能,如果認為AI是解決所有問題的萬靈丹,就代表不瞭解這個技術。 圖四、英國電信集團展示AI的應用案例 資料來源:英國電信集團,MIC整理,2023年10月 在對談環節中,不少與會者亦對於GenAI的應用抱持正面態度,印尼電信業者Indosat表示,原先GenAI的應用發展並非公司優先投入的項目,但如今為避免被淘汰,必須認真看待此議題,同時,這將不只是企業CEO、CTO的工作,是全組織都要一起投入;英國電信業者Colt則分享一年前在行銷領域運用GenAI擴增400%銷售渠道(Sales Pipeline)的經驗,肯認其帶來的效益。然而,TM Forum提醒業者避免落入炒作的陷阱,需要思考它的優劣,並計算其成本與效益。 動向三:透過Catalyst計畫探索創新通傳服務的落地 相較於一般通訊傳播展會展示業者的產品服務或技術,DTW23於Innovation Labs區域展出Catalyst計畫,展示電信商與其他產業合作的概念驗證成果(PoC),計畫主題除了涵蓋上述的五大主題議程外,亦展示「能源效率」和「Web3和元宇宙」兩個Moonshots Catalyst計畫。 中華電信呈現其在Web3與元宇宙Moonshots Catalyst計畫中,與其他服務供應商所合作之成果。「Autonomous networks hyperloops - Phase IV」解決方案,由中華電信、日本NTT、法國Orange、義大利Telecom Italia、美國Verizon等企業合作發展而成。該方案以虛擬指揮中心即服務(Virtual Command Center as a Service, vCCaaS)的理念為基礎,依從TM Forum的自治網路架構,結合數位雙生、即時AI分析以及元宇宙之擴增實境/虛擬實境技術,建立資料中心優化、關鍵任務產業(如電廠)與災害應對等虛擬指揮中心。 以資料中心的優化指揮中心(Data Center Optimization Command Center)為例,其監測並優化跨國數據中心至終端網路服務消費者的能源消耗、透過視覺化方式呈現當地網路服務與自動故障排除情形,並以數位雙生技術管理機房,亦設有虛擬助理通報並為管理者提供錯誤排除後的下階段處理建議。 圖五、中華電信與協力廠商展示元宇宙相關解決方案 資料來源:Autonomous networks hyperloops - Phase IV,2023年10月 在電信業者的展示中,雖然焦點在於優化電信業者自身的營運,但也有部分協助其他特定產業進行數位轉型的案例,如汽車製造、精準農業、智慧城市領域等。整理如下表二: 表二、Catalyst計畫協助其他特定產業進行數位轉型的案例 資料來源:DTW23,MIC整理,2023年10月 結論 電信產業以軟體的數位解決方案和服務創新締造新收益 在電信傳統業務收益縮減的大環境下,本展會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協助業者從電信公司轉型成科技公司(From Telco to Techco)。DTW23展出攤位以「客戶為電信業者」的軟體與資訊服務、系統整合、網路設備、雲端等業者為主,希望透過其數位解決方案,幫助電信業成長。業者如中國移動,運用ABCDNETS等科技提供創新服務;新加坡Singtel則以5G應用、疫後觀光、寬頻升級、內容娛樂平台、金融服務等領域進行業務布局。 大廠布局生成式人工智慧於光纖架設、客服與行銷範疇 GenAI為DTW23的熱門議題,大部分的業者對其應用抱持正向態度。依據英國電信集團、Colt的經驗,此技術可以應用於網路光纖架設、客服中心、行銷等領域,並帶來成本降低、收益成長的實績,部分業者亦認為若不跟上腳步則可能面臨淘汰的命運;同時,也有保守意見表達應避免有技術迷思「為應用而應用」的觀點,並且不應把GenAI視為解決所有營運問題的解決方案,應考量其風險和成本效益。整體而言,電信業者對於生成式人工智慧的導入,仍多處於內部流程優化,或者集團內評估的階段,在面對消費者推出商業服務部分,還待更多應用案例與時間發酵。 以夥伴關係探索電信業、汽車製造業、農業等數位轉型 Catalyst計畫展示電信商與其他產業合作的概念驗證成果,為展會的亮點,54項計畫涵蓋優化電信業者自身的營運,及電信業協助其他特定產業數位轉型的案例。合作領域涵蓋人工智慧、雲原生、未來網路、平台與合作夥伴、電信產業發展策略、能源效率、Web3和元宇宙等主題,特定產業範疇則包含汽車製造業、農業、零售業等。透過多元性的探索,這種由大型聯盟主導、集眾之力的專案計畫類型未來幾年應該會持續增加,除了為電信業者帶來轉型的契機,更為了將電信業務深入至更多領域,藉以創造潛在營收來進行準備。 附錄 英文名詞縮寫對照表 中英文名詞對照表
2023年台灣機器人與智慧自動化展評析
09月11日, 2023
智慧製造
新興垂直應用
寬頻網路
企業與家庭網路
展會摘要 2023年「Intelligent Asia亞洲工業4.0暨智慧製造系列展」,涵蓋了「台北國際自動化工業大展」,及「台灣機器人與智慧自動化展」、「台北國際物流暨物聯網展」、「台灣3D列印暨積層製造設備展」、「台北國際模具暨智慧成型設備展」、「台北國際流體傳動與智能控制展」、「台北國際雷射展」、「台北國際冷鏈科技展」8個次主題,於8月23日起至26日於台北南港展覽1、2館盛大開展。 據主辦單位統計,上述八項供應鏈主題展會聚集了1,200家廠商,超過4,000個攤位。而在觀展人數部分,尚未有正式公佈的對外數字,但筆者在現場觀察,人潮相比於2022年明顯增加。另外,本次「台灣機器人與智慧自動化展」主題包括「智慧製造相關」、「製造設備」、「關鍵零組件」、「AI人工智慧」、「智慧服務(商業應用)」、「服務型機器人」六項。展場的機器人產品種類中,工業用機器人占據多數,服務型機器人的攤位與展示數量則相對有限,因此後續的整理以工業用產品為主。 重點業者產品觀察 上銀科技-整合AR培訓的應用 傳動控制與系統科技產品大廠上銀科技透過大型攤位,持續展演各種工業用機器人相關產品。相較於新冠疫情前,該業者還有針對例如醫療與照護、零售等主題進行展示,這幾年上銀科技的工業用機器人產品則相對聚焦並延續在包括晶圓代工與ICT製造業主題上,並透過「上銀智慧機器手實作競賽」活動,活絡展場氛圍並展現其培育更多年輕專業人才的目的。 本次上銀科技展示的產品中,以圖一的「機器人焊接培訓」、由機械手臂結合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 AR)的應用最為吸睛。這個方案上銀科技與中鎵公司(Soldamatic)合作,採用其AR銲接模擬機,培訓銲工(右下)在戴上特製的焊接面罩後,可在虛擬的環境(左上為看到的畫面)搭配與實際場景相同的各種焊接工具(真實銲槍與控制面板、音效等)訓練來增加操作經驗,可降低人員在初期實際操作上的緊張與錯誤率。 圖一、上銀科技整合AR技術與機械手臂訓練焊接技工 資料來源:上銀科技、中鎵公司,MIC整理,2023年9月 台達電-抓取易碎物品的方案 從電源管理與散熱產品,再到工業自動化與智慧智造解決解決方案,台達電子在製造業領域具完整產品線。本次在有關工業用機器人產品的展示上,除了延續過去幾年的水平多關節與垂直多關節機器人等產品外,該業者本次推出機械手臂應用於易碎品篩選檢測的主題。 在整合伺服電爪與模組機器人、優化機械手臂扭力與增加感測裝置等規格後,台達電子這項產品具備更精準的力量控制,可夾取多樣的易碎工件(如圖二下方的燈泡),適用於光學鏡片、手機零組件與汽車零配件等領域,為工廠在後段包裝之前的作業提升效率。此方案預計2024年投入市場。 圖二、台達電子的易碎品篩選檢測方案 資料來源:台達電子,MIC整理,2023年9月 達明科技-從負重增加到各領域客製化的設計 創立於2016年、已於全球多處銷售協作機器人的達明機器人公司,近幾年產品均強打整合AI技術下,為產品本身以及智慧製造方案帶來的加值訴求。本次展會中,該業者首先強調在其產品負重能力的多種選項,TM AI Cobot S系列中,從TM 5S到TM 25S,共有5種不同公斤級附載能力的協作機器人,25S型號並具備1902毫米的可達範圍,擴展機械手臂的可工作區域。 回到AI技術上,該業者本次提出輸送帶高速不間斷AI檢測應用,主要透過Local端機械手臂的光學鏡頭先對物品拍照,再傳回遠端IPC伺服器進行訓練,判定優品與瑕疵品後,工程師再將訓練模型回送至Local端,後續運作上就可更精準的在產線進行檢測。另外,達明機器人也介紹其「TMcraft」,是使用者介面或後台程序的可客製化架構。客戶端可透過軟體工具開發適合本業的應用程序,本次以焊接應用為主軸。 圖三、達明機器人公司展示之產品 資料來源:達明機器人,2023年9月 其他台廠與國際業者-大廠雲集展示多元新品 除了前述三家台灣廠商以外,還有多家業者均展出機器人相關產品。ICT大廠仁寶電腦本次展會展出自主移動機器人(Autonomous Mobile Robot, AMR)G5P,可搭配包括機械手臂,以及夾爪、滾輪與頂升模組,並可選配5G模組。該產品並依循工研院主導成立的「自主移動機器人聯盟(Autonomous Mobile Robot Alliance, AMRA)」相關的技術標準。該業者的AMR產品已在自身工廠使用,並與物流業等潛在客戶接觸。 另一家以電子零組件代理起家,近年積極投入工業4.0方案方案的所羅門公司,也持續參展發表工業用機器人產品。該業者訴求在少量多樣或者產品變異性高的環境中,透過機器視覺與AI的輔助,將有助產線精準快速取放物件。值得一提的是,該業者也搭上熱門的ChatGPT話題,推出相關的服務型機器人,使用者說出心情則機械手臂將挑選出合適的零食與飲品,吸引觀展者駐足。 在國際業者部分,全球協作機器人領導業者Universal Robot今年主打UR20,也就是可抓取20公斤重的機械手臂產品。除負重增加外,透過手臂長度增長,此方案可進行1(手臂)對2(區域)或1對4的任務,在一些需要重物搬運的環境中(如水泥預拌廠)非常適合,減輕工人負擔並提升效率。 除外,國際機器人四大家族ABB、YASKAWA、FANUC、KUKA無一缺席,親自或透過代理商設置攤位展示產品,而日系品牌業者Mitsubishi、Panasonic、Nachi等,以及中國知名協作機器人業者遨博智能也與會。各家業者展示的重點,強調支援任務的多元性、高速運作、重量乘載升級等能力,以及防塵防滴的工業等級規格。 圖四、國內與國際知名工業用機器人業者展示產品 備註:(1)仁寶電腦、(2)所羅門公司(3)Universal Robots(4)Nachi不二越 資料來源:各業者,MIC整理,2023年9月 結論 政策帶動製造業活絡,工業用機器人出貨表現佳 受到美中貿易戰延續、多國鼓勵本地製造或引入關鍵產業(例如半導體、電動車)策略的影響之下,工業用機器人的出貨穩中成長的態勢,相關的數字從研究報告中獲得佐證。國際機器人聯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obotics, IFR)的World Robortics 2022報告中,2021年度新增安裝的工業機器人達51.7萬台,年增31%,而全球工業機器人整體累積安裝數已達到近350萬台的水準。 2022年與2023年的市場,除了中、美、日、韓、德五大市場支撐之外,亞洲地區在包括台灣、東南亞的新加坡、泰國、越南、馬來西亞,以及製造業活動大幅提升的印度市場挹注下,對於工業用機器人的需求預計可至少維持2021年的水準。而上述的表現其實也透過本次台灣機器人與智慧自動化展,反應在包括設置的攤位數與觀展人數的活絡上。因此,各家業者持續開發新品,以獲取更多出貨機會。 台廠正培養單一產品到整體方案的供應能力 觀察本次展會中指標業者的產品,除了在單機操控性、人機與雙臂協作的精確度與安全性,以及操作介面、工具包、客製化等產品本身的面向提升外,在新技術導入上,整合AI(包括機器學習與視覺辨識)技術已是各家業者提升產品價值的共識。透過AI讓工業用機器人在搬運與檢測等任務的多功性與實用性再往上提升,藉以深入到更多行業,並負責更艱難如焊接等任務。 值得一提的是,在競爭者眾、市場活絡的氛圍下,價格戰已難避免,例如國際大廠透過設備降規以提供更具彈性的價格來吸引客戶。 對台灣廠商而言,台廠在工業用機器人產品以及新技術投入並未落後國際業者,在過去幾年製造業回流,以及缺工議題持續的環境中,有機會在本地市場爭取更多出貨實績。另一方面,多家台廠並具備5G、XR等通訊相關產品的開發能量,對工業用機器人產品的訴求,能以大型場域連動而非單一產品的角度來布局。 換句話說,以自家工廠為試驗點,布建5G專網、邊際運算設備,並於多種設備上搭配各種重要連網技術與感測器,除了聚焦於出機械手臂與AMR在高速撿貨、車隊管理等單一亮點外,這些技術還可支援AR遠距培訓、實時機械故障排除等網狀的智慧製造應用,其展現的整合型效益勢必讓潛在客戶更有感。
ChatGPT與AIGC的興起帶給資安產業的衝擊
06月09日, 2023
CEO Vision
基於網路的聊天機器人所衍生的資安問題 而基於網路的聊天機器人的資安問題,則有六個面向,包括:駭客面,由於惡意網路釣魚和假冒攻擊,看起來就像母語人士在貌似合法的電子郵件中所說的話。釣魚郵件面,駭客可以利用潛在的安全漏洞劫持AI聊天機器人工具,將大眾引導至惡意網站或提供有害資訊。程式撰寫面,安全機制及防護措施不足下,使新手威脅行為者能夠在沒有過往經驗或技能的情況下,輕鬆自行寫出惡意程式碼(零經驗也可以寫出複雜惡意程式)。法律隱私面,未知的安全措施決定了如何以許可形式使用聊天機器人及AI工具來防止法律和隱私問題。加密機制面,聊天機器人用戶與軟體通信時、以及聊天機器人與後台資料庫溝通時,缺乏加密機制。意識面,使用聊天機器人的員工,資安風險意識和培訓不足,這可能導致用戶意外暴露私人資料或其他機敏資訊。 新技能:理解與解釋程式碼VS新工具:訓練新駭客 「生成式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d Content, AIGC)」在ChatGPT發酵下成為市場關注焦點,由微軟投資的OpenAI所建立的ChatGPT在2023年1月累積超過1億名用戶,每天大約吸引1,300萬人使用。AIGC透過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 ML)模型研究歷史資料的模式以生成文本、圖像、影片、音訊等各種內容。 除了營運、行銷、創作等領域外,AIGC也可能為資安帶來更高風險。從攻擊方來看,駭客用「生成式人工智慧」產出的釣魚郵件之效率,可能較傳統上高出數十、甚至上百倍,爾後透過電子郵件、甚至偽造聲音方式傳輸語音訊息,要求業務、財務、IT等部門成員提供公司機敏資料,造成企業內部危機;同時,駭客也能藉由高度分析能力找出企業弱點進行入侵;在產品開發上則容易出現盜用企業創新想法,變賣給競爭對手,或是反向勒索企業支付贖金,對專利權保護造成巨大衝擊。 在民間社會部分,有心人士能夠透過AI建立更龐大的內容農場進行假消息散播,例如當前許多非法投顧使用人工智慧一次建立大量假帳號,誘使民眾加入非法投資群組;或者生成大量回饋表單騙取民眾填寫,造成大量個資外流;最後,AIGC還能降低程式撰寫門檻,駭客也能運用AI撰寫惡意程式。 從防守方分析,固然AIGC能夠擴大網路攻擊的廣度與深度,自然也能強化資安防禦能力。目前,AI在資安上能發揮數項功能,第一為自動建立IT資產項目清單,由於企業的IT系統極為複雜且當前在轉型尚未完成下,許多系統為疊床架屋,形成許多影子IT問題,透過AI能夠獲得企業設備、用戶和應用程式等資產盤點,做為制定資安策略的基礎;第二為隨時更新駭客攻擊方式與狀態,AI協助的系統可以即時更新並提供有關全球與特定產業的資安「威脅情資(Threat Intelligence, TI)」,協助管理階層與一線人員擬定作戰方針,避免錯失黃金時機;第三為弱點辨識,由於多數IT資產相當龐大,單是盤點已耗費大量人力與時間,從各項IT系統中尋找弱點更是難上加難,企業應善用AI的速度分析出最容易被攻擊之處,以快速將資安資源部署正確位置;最後為關連性分析,AI能從駭客攻擊手法、損害規模、時間、頻率等分析出是否為同一組織所為。 當然,由於所有攻防行為都在網路中發生,因此在AI應用在資安領域時更應注意可解釋性議題,降低管理階層與一線人員,甚至外部合作夥伴的溝通成本。「可解釋人工智慧(Explainabl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XAI)」被認為是「要求解釋的權利」的一種作法,由於AI促成許多人類與機器新的協作方式,如各企業在缺乏足夠資料的情況下,引進ML技術,借重快速處理大量資料的能力,讓AI判定何時由電腦處理、何時由人工處理。 矛與盾的對決,攻防兩端,利用AI攻擊 vs AI防禦 基本上,目前許多產業已經能夠利用ChatGPT編寫一些很棒的網路釣魚誘餌,並且希望它可以用於進行更真實的交互式對話,以破壞商業電子郵件,甚至攻擊Facebook Messenger、WhatsApp或其他聊天應用程式。但也由於ChatGPT不會直接編寫勒索程式碼,所以當描述了勒索的策略、技術和過程,但沒有描述如何寫勒索程式碼。打個比方,就像一台3D列印機,不會「列印槍支」,但如果你要求並下指令的話,它會很樂意一起列印槍管、彈匣、握把和扳機。 畢竟當我們想到網路安全時,請記住ML及AI已經存在多年,AI和ML是使我們能夠預防威脅的基礎,而現在我們看到駭客威脅行為者正利用相同的工具。因此,當考慮網路安全的下一次演進時,真正談論的焦點幾乎是 AI 與 AI 在某些方面的對決(矛與盾的對決,亦即AI攻擊面vs AI防禦面),或許可以利用這些工具來創造這種動力。最後,引述我國知名的白帽駭客大神Birdman的看法:「在AI科技新浪潮之下,企業的資安思維有必須跟上新時代的腳步,需了解到AI終將成為資安的一員,甚至全面影響並改變整體資安環境的樣貌」。
2023智慧城市展台北場觀展評析-智慧醫療觀點
04月30日, 2023
智慧醫療
展會概覽 智慧城市展(Smart City Summit & Expo, SCSE)為台灣推廣國內品牌的代表性展會,2023年分別於3月28日至31日在台北、3月30日至4月1日高雄登場。依據主辦單位台北市電腦公會統計,本年度共有550家參展單位,展出攤位達1,950個,總計43個國家與地區、1,500多位海外人士共襄盛舉,並吸引13萬人次觀展,成長幅度達三成,刷新歷年紀錄。 在台北場次,共分為物聯網應用、智慧治理、智慧建築、智慧交通、智慧新創、智慧安防和智慧醫療等7大主題展區,其中除了智慧醫療展區的7個參展單位,在其他的主題展區,亦有智慧醫療解決方案的展示,參展廠商與對應的類別,詳見下表一。 表一、智慧城市台北場智慧醫療相關廠商 資料來源:各公司,MIC整理,2023年4月 綜觀台北場的攤位及主題論壇,以下就遠距醫療、高齡照護和醫療器材軟體(Software as a Medical Device, SaMD)等三個主題的動向進行說明。 動向一:遠距醫療方案聚焦日常照護、偏鄉診療和緊急救護 電腦硬體大廠、電信公司以及醫療院所展示其遠距醫療的數位解決方案,並且聚焦在居家日常照護、偏鄉診療和緊急救護等情境。在日常照護的定點照護檢測(Point of Care Testing, POCT)產品方面,華碩電腦HealthHub健康小站可用藍牙配載血壓、血糖、血氧、額溫等量測裝置,並連網傳輸其健康數據予照護單位(如圖一);廣達電腦推出QOCA® apc健康照護平台,讓患者利用配有平板以及自家生理量測裝置的「遠距醫療居家照護包」,傳輸其量測數據予醫院,並以視訊進行遠距溝通。 圖一、華碩電腦HealthHub健康小站遠距照護場景 資料來源:華碩電腦,MIC整理,2023年4月 偏鄉診療方面,台北市聯合醫院展出與中華電信「5G專網遠距會診應用前瞻計畫」的合作成果(如圖二),在院區建置5G專網,整合行動超音波、五官鏡等醫療設備,將醫療影像同步呈現在視訊畫面,非同住家人也可以一同參與診斷過程;而遠傳藉由5G專網和自主開發的「5G遠距診療平台」,提供醫院視訊門診的解決方案,目前平台在醫療資訊的傳遞上取得美國HIPAA(Health Insurance Portability and Accountability Act)認證;廣達電腦則推出QOCA® atm遠距醫療雲端平台,以具備視訊與看診生理資訊傳輸功能的醫療推車推動遠距醫療;長庚醫學科技則展出U-Dr遠距醫療工作車、行動工作箱和視訊傳輸盒。 圖二、中華電信與遠傳5G遠距醫療解決方案 資料來源:台北市聯合醫院與中華電信、遠傳,MIC整理,2023年4月 在緊急救護情境,中華電信、遠傳、廣達電腦均推出救護車的遠距醫療解決方案,利用5G網路將患者生理鑑測數據傳遞至醫院端,並串聯救護人員的頭戴式無線眼鏡,讓醫師以第一視角進行遠端救護指導;中保科技集團旗下的立偉電子推出AED(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智慧連線管理方案(如圖三),除了以連線檢測確保公眾AED正常運作,當接獲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OHCA)事件通報,119勤務中心會推撥到鄰近的AED,讓裝置發出通知警示音,讓周遭民眾掃描QR Code取得患者位置訊息,攜帶AED前往急救現場。 圖三、立偉電子AED智慧連線管理方案 資料來源:立偉電子,2023年4月 而在展會內「醫產對話-迎接台灣遠距醫療時代的來臨」論壇,台灣數位健康產業發展協會表示,過去幾年疫情加速遠距醫療發展,惟社會已逐步回歸疫前的生活型態,未來應以科技為驅動力,期待未來的應用不再僅限於解決弱勢的醫療資源問題,而是將服務普及社會大眾,讓遠距醫療從「不得已」的醫療轉變為「更好」的醫療。 動向二:因應人口高齡化的市場潛力推出多元數位解決方案 因應老年人口增加,看準樂齡與長照商機,會場展示多項數位解決方案(如圖四),在此依序以監測裝置、樂活健康和長期照護進行說明。針對獨居老年人口和醫療照護機構,中保科技(預計4月上市)、亞迪電子、瑞德感知、廣達電腦等廠商依據使用情境推出生理感測器,在不改變觀測對象生活習慣的狀態下,針對其行動和生理資料進行偵測,並在有異常現象時提出警示;除了裝置在天花板和牆壁上的感測器,新創公司聯億通推出iSure智慧插座,以察覺獨居長者用電反常的現象。 在樂活健康的範疇,高登分別針對機構和居家等不同情境打造智慧健身器材產品、點睛科技公司展出樂活認知訓練機,以避免預防老年痴呆發生;而紡織品起家的承大,則推出可搭配護具和APP的藍牙按摩器,幫助使用者進行復健。 長期照護上,第一健康推出智慧床墊,收集呼吸、心律、咳嗽、睡眠品質等數據,並與匯嘉健康合作,幫助照護機構偵測生理異常的被照護者;而大心科技展出智慧成人尿布,解決失能者排洩物清理問題,目前除販售機台亦提供照護機構租賃服務。 圖四、高齡健康照護數位解決方案 資料來源:中保、成大、大心科技,MIC整理,2023年4月 動向三:基於AI技術的醫療器材軟體聚焦於病症診斷和監測警示 有關醫療器材軟體部分,相關展示多基於(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技術,進行檢測診斷和監測警示。前者參展單位以學研單位研發為主,例如:長庚醫院針對新生兒癲癇、兒童髖關節發育不良、視網膜疾病的診斷進行技術開發,輔助病徵的診斷;在監測警示方面,金捷生技攜手研華電腦與宏其婦幼醫院打造智慧產房,針對分娩產程、孕婦和胎兒的生理狀況進行監測與警示,滙嘉健康生活科技和廣達電腦亦有利用AI協助機構監測患者生理數據的解決方案。 而相較於前述自行研發的系統,廣達電腦QOCA® aim人工智慧醫療雲(如圖五)旨在幫助醫院以自身的臨床數據開發AI模型,此AI整合運算平台除了串接醫院系統進行數據整合,亦有資料協同標記、模型訓練與開發管理等功能,將大幅縮減建模時間。 圖五、QOCA® aim人工智慧醫療雲導入效益 資料來源:廣達電腦,MIC整理,2023年4月 結論 遠距醫療參與廠商多元、業者期盼服務擴及日常 綜觀本次台北場的攤位,有眾多遠距醫療解決方案的展示,廠商涵蓋電信、電腦硬體設備、保全業者,同時地方政府也分享其與業者公私協力的經驗,應用情境則涵蓋日常照護、偏鄉診療和緊急救護等範疇。 而在「醫產對話-迎接台灣遠距醫療時代的來臨」論壇,台灣數位健康產業發展協會和業者期盼未來的遠距醫療,經由法規調適和商模驗證,可以普及於生活中的各個醫療場域,以為全民提供更好、更便利的服務,而非僅限於偏鄉等特定情境。 樂齡健康照護展出多元、醫療器材軟體聚焦診斷和警示 會場展示多項與高齡族群健康照護的數位解決方案,涵蓋監測裝置、樂活健康和長期照護等範疇,展出生理感測器、智慧插座、健身器材、床墊、尿布等產品,廠商遍布電腦硬體製造、保全、醫療器材等產業。 在醫療器材軟體部分,醫院與學校關注於AI檢測診斷的研發,而在監測警示方面,展出針對醫療照護機構患者生理數據AI監測的解決方案;同時,亦有業者推出AI運算的整合服務,幫助醫院以內部的臨床數據,自行開發AI模型。 附錄 英文名詞縮寫對照表 中英文名詞對照表
2023年智慧城市展觀展評析─城市數據平台與城市基礎建設應用觀點
04月20日, 2023
智慧聯網
智慧城市
2023年智慧城市展展會介紹 本屆智慧城市展主題為「數位轉型再創智慧城市新高峰」,於2023年3月28日至3月31日間於台北南港展覽館2館舉辦台北場次,攤位約1,400個。另於3月30日至4月1日於高雄展覽館舉辦高雄場次,攤位約550個,總攤位數成長約30%,超過1,350名境外人士到訪參展,已超越2019年疫情前境外人士參展人數,顯見疫情影響逐漸消退,實體看展風潮再起。 圖一、台北場、高雄場展場氛圍 資料來源:智慧城市展,MIC整理,2023年4月 本文將聚焦於台北場與高雄場,對城市數據平台與城市基礎建設之兩大應用觀察。 城市數據平台應用觀察 交通、水情等數據治理,塑造便利與安全生活環境 智慧城市發展至今,城市數據平台一直被用作輔助政府決策的重要手段,藉由不同垂直領域的數據應用與分析,為市民提供更便利與安全的生活環境,而智慧城市數據平台不僅限於以數據分析整個城市,亦可能觀測一個街廓、鄰里、城市乃至跨城市,並可將不同垂直領域的數據結合創造新服務。 隨著城市數據平台分析觀測範圍的擴大,落地發展時將面臨如何能改善跨執行單位、跨行政區的資料串接與溝通成本、以及轄區的數據缺漏等議題。 此外,針對城市垂直領域數據應用,亦涵蓋包羅萬象的數據應用方式,例如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毒物及化學物質局運用衛星遙測技術,檢測有害建築材質石棉屋瓦在全台分布位置,協助民眾盡早汰換石棉瓦屋頂,避免石綿纖維傷害肺部,守護民眾健康安全。因此,本次挑選交通及水情應用兩領域,進行城市數據平台展會觀察: 交通應用:公私資料融合、區域交通廊帶、電信數據人流管理 跨轄區數據缺漏議題上,於交通領域,交通部本次展示「TDX運輸資料流通服務平臺」(圖二),期望打造公私合力數據共享生態系,目前已建構5000個以上資料集,促進MaaS服務、客運業者營運管理、智慧選址商情服務等600個以上開發應用。 圖二、交通部TDX智慧交通大數據基礎建設 資料來源:交通部,MIC整理,2023年4月 跨縣市交通管理上,台中市政府結合彰化縣、南投縣、高速公路局、公路總局、高鐵公司等單位資源建構平台,共同建構中彰投聯合交控系統,以掌握區域廊帶運輸需求(圖三)。 圖三、智慧城市數據平台:中彰投聯合交控系統──區域廊帶運輸管理 資料來源:台中市政府,MIC整理,2023年4月 於城市數據平台應用服務上,許多地方政府不僅已經在使用城市數據儀表板,改善政府決策,還思考如何讓數據應用更貼近民眾所需。例如,台北大數據中心思考如何讓民眾招呼計程車更方便,因此運用計程車旅程數據,找出計程車招呼熱點,設置計程車招呼站。每當演唱會舉行時,常帶來大量人潮,高雄市智慧運輸中心就思考運用高雄市智慧儀表板,來建立演場會相關旅運數據,包含輕軌進站人數、捷運進出人數、即時場內人數等,以優化大量人潮疏散決策管理,如圖四。 圖四、智慧城市數據平台:中彰投聯合交控系統──區域廊帶運輸管理 資料來源:台北市政府台北大數據中心、高雄市交通管理局智慧運輸中心,MIC整理,2023年4月 而在應用城市數據儀表板提供城市交通服務中,如何解決交通壅塞、加快緊急事故處理,為相當常見且重要的議題。本次新加坡新科工程電子展出的「AGIL城市交通管理系統」,不僅已導入杜拜智慧交通管理中心,更結合AI分析,提供主動式的緊急交通事故處理建議,並預測未來城市交通路網狀況,如圖五。 圖五、新加坡新科工程電子「AGIL城市交通管理系統」 資料來源:新加坡科技電子,MIC整理,2023年4月 事實上為更好改善交通決策,CVP電信大數據常被用來做為交通、旅運、觀光遊客分析的重要依據。以本次展出內容為例,遠傳觀光雲平台,採用CVP電信數據、Wi-Fi人流天線數據、CCTV數據,改善日月潭風景區旅運規劃。使用電信數據可估算日月潭風景區範圍旅客數,運用Wi-Fi人流天線,可估算景點間遊客移動流向,再加上CCTV數據,則能針對小區域範圍旅遊熱點如老街,進行遊客數量估算。 此外,中華電信可運用基地台定位技術,將電信數據運用於計算旅運起訖點與路徑選擇觀察、人口居住分布等。桃園航空城公司的亞矽智慧運籌管理示範平台則是運用3D GIS,結合電信大數據、CCTV、停車資訊等,模擬桃園高鐵站周邊區域車流與人流。 水情應用:防救災全市淹水模擬、自來水智慧化管理 除跨縣市溝通改善外,城市數據平台協助縣市範圍內的不同管理單位間,整合數據資源。例如,桃園市水務局「全流域智慧治理決策系統」可於全市範圍內跨單位調動CCTV監控數據,搭配AI影像辨識,將能及早發覺易淹水路段。透過此方式,預估每年可節省750小時淹水災情跨單位聯繫時間,搭配3D GIS與降雨同化雨量預報,可提早兩小時模擬淹水動向,並佈置抽水機,如圖六。 圖六、桃園市水務局「全流域智慧治理決策系統」:跨單位AI影像辨識與AI淹水預警模擬 資料來源:桃園水務局,MIC整理,2023年4月 在水情議題中,自來水管理為民生關心重要議題。尤其在離島,因水資源相對匱乏,自來水廠需負責業務範疇,甚至需涵蓋前端淨水、整體水資源調度、後端水管理的範疇。因此,金門縣自來水廠建構「智慧水務平台」,結合IoT,整合過往繁瑣業務如整合水質監控、GIS圖資、水費營運物料庫存管理三系統,進行水足跡分析、漏水潛能AI分析等應用,如圖七。 圖七、金門縣自來水廠「智慧水務平台」:整合水質監控、GIS圖資、水費營運物料庫存管理三系統 資料來源:金門縣自來水廠,MIC整理,2023年4月 城市基礎建設應用觀察 本次城市基礎建設應用觀察,將探討包含單一建築大樓的智慧建築管理自動化整合平台、多建物及涵蓋周邊環境的智慧園區,以及涉及城市內各施工場域的智慧工地。 智慧建築:自動化整合多系統,強化3D模擬、能源監管與警報 國發會於2022年3月發佈的「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將節能視為關鍵戰略之一,而節能不僅是一直以來智慧建築關注的焦點,隨著淨零碳排議題在全球發酵,本屆智慧建築展區更將創造淨零建築視為建築數位轉型新願景。 為使建築大樓有效節能,智慧建築將建築內部多個分散系統,如電力、給排水、空調、水錶、照明等,以自動化形式整合管理,並藉此改善建築營運維護管理的耗能、耗水、人力監管等成本。 因此,本次展會智慧建築應用觀察將聚焦於「智慧建築管理自動化系統整合平台」,本文依據此次參展廠商解決方案,整理發展趨勢如圖八所示。 圖八、智慧建築管理自動化整合平台常見功能盤點、連接系統類型與發展趨勢 備註:本圖根據此次智慧城市展展商內容整理,並不代表各廠商皆涵蓋所有功能與系統 資料來源:各公司,MIC整理,2023年4月 在系統連結上,各業者解決方案藉由強化不同建築設備的通訊系統連結,不僅是整合常見電力、照明等系統外,隨著電動車在台灣發展,儲能與充電樁管理也成為智慧建築整合的關注系統之一。 在平台介面上,除以視覺化儀表板分析用電、空調等使用情形外,不再僅聚焦於2D的建築平面狀態監測,3D模擬大樓外觀與各樓層即時狀態為智慧建築發展趨勢,如圖九所示。部分業者更配合CCTV高解析度影像監測各樓層即時狀況。事實上,3D模擬現實趨勢不僅在智慧建築體現,智慧園區、城市數據平台,亦有部分業者開始將解決方案結合3D視覺可視化。 在平台功能上,不僅是能支援多廠牌設備的自動化控制外,能源數據分析與決策管理、設備維護與排程管理、異常定位與即時通報,以及災害疏散建議,為各業者解決方案關注主要趨勢,部分業者則新增停車管理協助功能。 圖九、智慧建築管理自動化整合平台3D模擬趨勢:建築外觀與局部視角模擬、樓層模擬、設備模擬 備註:智慧建築3D模擬,僅就建築外觀、室內樓層展示、設備模擬,各舉一例說明,非表示此次展會僅三間業者具備3D模擬現實功能 資料來源:英威康科技、東訊、Diamond Controls,MIC整理,2023年4月 智慧建築兩大重要功能:能源監管與緊急通報 能源監管:藉用電趨勢分析與用電需量管制,不僅節能,更讓契約容量管理最佳化 節能與用電量管理為智慧建築重要功能,台電公司為確保供電的穩定與安全性,針對大型用電戶如建築大樓,會簽訂用電契約容量,以減少大型用電戶臨時增加用電量導致超過契約容量的安全風險,而建築大樓則須根據訂定的契約容量,繳納一定額度基本電費。因此,契約容量如何訂定,以及如何避免超出容量為能源監管重要議題。 在本展會中,智慧建築不僅可自動化即時監管能源使用情形,更可結合電歷史趨勢分析,分析最適契約容量建議標準,從而避免契約容量訂太多所造成的支出浪費。而對於面臨用電存在超出容量風險時,亦可藉由需量卸載管理,避免用電超出的罰款,如圖十所示。 圖十、智慧建築管理自動化整合平台節能趨勢:用電契約容量管理 備註:智慧建築用電契約容量管理,僅就需量卸載管理、建議契約容量分析,各舉一例說明,非表示此次展會僅二間業者具備此功能 資料來源:通航國際、英威康科技,MIC整理,2023年4月 緊急通報:危險通報並連動CCTV即時監控影像,第一時間掌握災情並逃生 緊急通報為智慧建築重要功能,依據不同業者解決方案,可能偵測地震、火災、停電、溫度異常、宵小入侵等危機狀況;除針對人身安全的緊急通報外,針對系統異常、停擺等狀況,亦能立刻通報並找出異常位置,減少財損並確保大樓安全性。 以本次展會中的東訊「智慧好宅大平台」為例,該平台可偵測大樓中的有害氣體數值,並給予處理建議,突發火災時,除會立即啟動大樓中的排風機除煙外,更會將事故位置連動CCTV即時影像,使住戶可遠端掌握災情訊息。 智慧園區:結合GIS與BIM等技術,強化園區營運維護管理 相比於智慧建築大樓主要著重在自動化控制以改善營運效率,以及節能與緊急通報,智慧園區的關注焦點更為廣泛,如圖十一。 在本次展覽中,為有效維護管理園區,可建設園區設備3D模型,例如果核數位代理的WeMB「智慧城市整合監控平台」,建設3D樓層平面與3D設備模型,並遠端即時監控設備狀況。 而結合BIM與GIS,將管線立體化亦能避免公共工程時,檢修人員誤挖管線的安全風險,如歐德堡「新北市工務局 3D GIS整合決策系統」、台灣世曦「智慧管網」、藏識科技「智慧港區三維管線圖資模組」等。 針對難以人力排查的港區,中華電信展示「智慧港灣」,運用空中無人機、海上無人船、水下海事機器人,搭配5G專網,進行AI智慧巡檢,於空中可應用如非法釣客警告、港區環境異變分析;海域則應用於碼頭防舷檢測、水中油污監測等。 圖十一、智慧園區應用觀察:結合BIM、GIS、無人機等技術,強化營運維護管理 資料來源:各公司,MIC整理,2023年4月 智慧工地:強化進度、安全、健康控管的智慧工地管理 從城市基礎建設的規劃期、設計期、施工期、管理期觀之,施工期基地周邊環境變動不斷,每日工區作業人員時常變換,甚至是工地的粉塵影響健康,工地的大型設備操作恐有安全風險,因而除智慧城市數據平台以及城市基礎建設中的智慧建築、智慧園區外,智慧工地亦是重要討論議題之一。藉由智慧工地管理平台,將可改善工地作業進度控管、作業安全控管,以及作業健康控管議題,如圖十二所示。 圖十二、智慧工地管理平台常見功能盤點與發展趨勢 備註:本圖根據此次智慧城市展展商內容整理,並不代表各廠商皆涵蓋所有軟硬體與應用服務 資料來源:各公司,MIC整理,2023年4月 圖十三、智慧工地:考情報告管理與工區異常管理舉例 資料來源:中興保全、帆宣系統,MIC整理,2023年4月 以進度控管觀之,藉由AR或MR眼鏡,將可提供施工資運,輔助工人快速了解現場狀況。以新北捷運安坑機廠為例,藉由讓施工人員配戴MR智慧眼鏡,可看見真實結合BIM模型之影像,並減少捷運施工時管線衝突發生。針對考勤報到與缺工管理,如中興保全「工地管理安全平台」,可針對工地人員、車輛進出、異常人數、工程進度管理、工地安全告警、環境安全告警等進行分析與提醒,如圖十三。 以安全管理觀之,智慧工地可能搭載防碰撞偵測、危險區警示等功能,例如新光保全 「智慧工地」裝設機具警報燈,預防人員接近搭機具傷亡。而無人機巡邏則可替代人力於施工前勘查地形的步驟,如新光保全於太陽光電廠興建前,飛行搭載紅外線影像分析無人機,找出廠區內太陽光電版異常位置,節省後續施工成本。 以健康控管觀之,主要有空污檢測與生理檢測。空污偵測為例,中鋼「智慧營建工地」於廠區周邊架設微型感測器空氣盒子,以監控空氣品質,並作為防範空污之參考,另架設遠端射霧器,藉由噴出粉塵顆粒大小的水霧層,水霧層將黏附於粉塵上,並阻止粉塵於空氣中擴散。 MIC觀點 運用GIS結合BIM,城市基礎建設與城市數據平台由2D邁向3D模擬可視化介面,打造更直觀易懂的介面設計 本次展會不論是城市基礎建設或城市數據平台,皆可見以3D模型模擬現實樣態的案例,以城市基礎建設中的智慧建築而言,不僅可模擬整棟建築外觀,亦可針對局部建築視角、各樓層,乃至建築設備進行3D可視化模擬。 以城市基礎建設中的智慧園區而言,則可見到GIS結合BIM、無人機等技術應用,尤其是將管線立體化,以協助營運維護管理更安全、有效率。 以城市數據平台而言,主要藉3D模擬城市量體高度與外觀為主,主要作用為方便決策者了解基地周邊與分析結果間關係,而非直接以3D模型作為分析參數,例如建立城市淹水分層設色模擬圖,街道兩側建築物量體3D模型,主要為視覺輔助作用。 然而,在城市基礎建設中的智慧工地,雖也有運用MR眼鏡導入3D BIM模型,輔助施工現場資訊的案例。但由於工地環境可能常在變動,如需像智慧建築一樣模擬3D現實環境,可能需運用無人機,每隔一段時間掃描並更新一次工地環境現況模型。因此,相比於現階段積極發展3D化智慧工地管理平台介面,強化工地安全環境,如是否能支援即時語音呼救、危險區域警示、防碰撞偵測等安全管理措施更為重要。 城市數據平台:正在建構跨行政區資料串接與溝通橋樑 本次展會之城市數據治理平台,除運用電信、交通、水情等數據外,為有效取得數據並串接,可見跨縣市間資源共享,如中彰投聯合交控系統,亦可見縣市範圍內不同單位間資源共享,如桃園市水務局「全流域智慧治理決策系統」,甚至有交通部「TDX運輸資料流通服務平臺」強化公私夥伴數據生態系。因此,相比於過往僅採用自有數據或利用政府開放數據平台,公私數據合作、以及跨政府單位間的城市數據平台與應用服務正在興起。 城市基礎建設:強化系統整合、能源監管與緊急通報的智慧建築 因應淨零碳排趨勢,智慧建築自動化整合系統,不僅強化其多系統整合能力,以優化營運效率並減少耗能,更聚焦於能源監管分析,藉由用電趨勢分析與建議契約容量分析,打造最適用電契約容量選擇,藉由用電需量管制,避免用電超標風險。 除節能議題隨著淨零建築更受關注外,安全緊急通報議題亦是智慧建築重要功能之一,一旦緊急通報發生,將可立刻調閱危險區域周邊CCTV影像,部分方案甚至可提供建議逃生路線,以確保災害事故能緊急處理。
登入
會員編號
請輸入正確的格式
會員密碼
Email
記住我
清空資訊
忘記會員編號或密碼?
登入
驗證身份中...
正式會員第一次使用,請輸入會員編號/會員密碼/Email,系統會偵測第一次使用,註冊/認證之後,即可上線使用
不是會員?
邀請您
申請免費試閱
或
聯絡我們
額度已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