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議題綁定美國能源安全及經濟利益,能源產業合作互利
美國以國家利益為由再度退出巴黎協議,其行動恐嚴重削弱其在盟國間的可信度,且規避國際責任之行為可能在其他國家(如歐盟之年輕世代)引發反美情緒。而美國減少國際氣候相關支援,亦將減緩部分東南亞、南亞國家之減碳計畫步調。美國退出協議後,不意味著放任氣候問題,但預期在國際間將以能源安全、經濟利益之名合作。
現階段川普政策對台灣淨零轉型影響有限,在「美國優先」思維下,潔淨科技等相關產業發展將回歸市場需求,國家政策支援力道雖將減緩,但如美國雲端運算服務大廠等仍將持續投資國內外無碳電力與減碳技術發展。且淨零仍為國際主流趨勢,台灣亦維持現行能源轉型政策方向,多數企業ESG永續發展將靠攏歐盟標準。
產業機會上,川普政府提出「大力鑽探」、「能源主導地位」等政策方向,美國再生能源需求雖降低,然老舊電網更新、新設電廠、電力系統韌性強化等需求仍相當強勁,且其國內重電產業(如變壓器等)產能尚無法於短期內打開,台廠基於交貨週期短、價格實惠等優勢,預估2030年前台灣重電設備在美國市場占比有相當成長空間。
另外,美國的離岸風電市場處於起步階段,海上風力發電裝置容量僅有174 MW,若美國未來4年內對於離岸風電產業之支持減少,將有助平抑目前全球離岸風電產業鏈供不應求,導致設備、船隻價格上漲之情況,原先為符合瓊斯法案在美新建的船舶也可能流入國際市場,扭轉海事船舶供不應求的現況,且離岸風電開發商可能將重心再次移轉回東亞市場,加上緊隨其後的降息循環,預期開發商將重啟東亞案場之財務可行性評估。
以台灣第三階段風場開發之角度來看,依靠國外市場之設備如「風機」、「海事船舶」等可能降價,開發商可減少產能保留合約之支出;而海事船舶供需失衡緩解,有利於台灣案場重新談判高額的動員費。其他如「水下基礎」因為區域市場供給、「電力設備」因電網強化需求依舊強勁,因此美國市場變化對台灣相關系統價格變動趨勢影響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