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報告
應用雲服務協力企業數位轉型
  • 729
  • 出版日期
    01月10日, 2023
  • 作者
導論

雲端服務至今已是多數企業數位轉型的必用服務,觀察近幾年發展,連同向來較為保守的金融、醫療、國防等行業都開始積極推動內部IT雲端化,此即證明雲服務已經相當成熟,未來將逐漸取代傳統企業IT架構成為新的主流。

目錄
圖目錄
表目錄
雲服務在數位轉型扮演關鍵角色
近年國際雲服務大廠如AWS、Microsoft、Google等積極在台灣找尋合作夥伴,期待透過在地的資服業者推廣自家產品,因此台灣資服業者及電信業者都陸續加入合作夥伴行列中,為市場帶來新氣象。
綜觀雲端服務市場的發展,可發現市場規模正隨著產業數位轉型的需求帶動,加上垂直領域的產業應用逐漸擴散,雲端服務已然成為大廠競逐的舞台。未來雲端服務市場規模與成長速度以SaaS最大,企業開始淘汰原始的系統,轉而升級成雲端解決方案;PaaS市場規模則隨著API管理、雲原生、DevOps等議題興起,市場規模也將有顯著成長。另外隨著5G、AR/VR、AI等新興技術的應用,也會帶動雲端基礎建設IaaS的需求,成為僅次於SaaS後第二大的雲服務。雲服務公司在產業的數位轉型則扮演關鍵角色,企業可藉由雲端服務連結生態系資源來進行各種創新加速轉型。
隨著SaaS新創公司的興起,尤其在亞洲最大證券交易所―東京證券交易所的成長板上市並占有相當大的比例,這些上市的公司多數是針對企業流程提供雲的解決方案,例如會計、人力資源、行政庶務及流程自動化等,甚至還有電子商務的SaaS平台。有鑑於新冠疫情大大加速大眾對遠距工作的接受度,可以預期透過雲端服務為中小企業和個人簡化業務工作流程將是一個持續發展的趨勢。
將步驟化繁為簡才能有條不紊
雲端的採用不僅僅是一項技術轉型,若要有效移轉至雲端,組織可以使用雲端架構作為雲端轉型的框架。透過雲端架構協助企業瞭解需要改善的領域,接續再著手進行企業的移轉工作。導入時將此架構與敏捷的實務和簡化的雲端移轉相結合,以便快速移動並加快創新速度。我們也建議採用敏捷的方法來進行大規模遷移到雲端,而不僅是作為獨立活動。企業上雲步驟主要分為上雲前的評估、上雲規劃、雲端遷移等,具體企業上雲步驟如下:
評估階段
如果雲端服務為公司主要營收來源,且對大量外部客戶提供服務,則需思考是否需要將系統功能依服務內容進行分割。將既有地端服務搬遷至雲端,並考慮客戶主要位於的區域,以及是否有網路延遲的可能性進行思考,最終全數上雲或是以混合雲的方式作為解決方案。
規劃階段
依照商業價值與系統複雜度來決定上雲的優先順序,以最小成本達成最高效益,商業價值高、複雜度低最為優先,以點破面,無論時間成本還是軟體成本,都能在短時間內回收,讓企業本身不用負擔過多因轉型而帶來的資金壓力。數位轉型與雲端化不是一蹴而成,需要有詳細規劃與步驟,而在這過程中能持續享受轉型所帶來的好處,避免因方向不正確而蒙受重大損失。
遷移階段
雲端遷移對於現今台灣企業轉型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因為雲端服務可提供更優化的安全性、靈活性、穩定性。而在了解如何進行遷移時,常可看到7Rs策略這個專有名詞的出現,此源自於Gartner所發布的 5R 模型,該模型定義了將應用程式遷移上雲的方式,而AWS將這些方式擴展成7個R,這些策略包括重構、平台重建、回購、重新託管、遷移、保留和停用。系統使用頻率過低及系統龐大,可以優先考慮停用或是保留;若使用頻率高但是系統本身龐大且複雜度度高,則優先考慮重構來調整或重新規劃系統架構以因應新的商業規模,利於未來發展;系統使用頻率高且核心架構完整,分工明確,則可使用平台重建或是重新託管來快速搬遷,只需依照原有架構去快速建構新的服務,持續優化。
概念驗證
為了確保搬遷的可能性,團隊可先進行小規模的概念性驗證(Proof of Concept, POC),藉此了解搬遷時可能遭遇的問題以及整體所花費的價格是否值得搬遷。另外,需特別留意的是,別忘記把維護的人事成本以及時間成本一併計入。不論是雲原生系統的設計與部署或是搬遷上雲,過程中多少會因產業特性與技術障礙而遇到難題,此時若有合適的地方可以詢問與討論就有機會化解危機。
若企業有採購技術支援服務(Support),自然可直接向原廠或代理商洽詢;即使沒有此預算亦不用氣餒,俗話說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永遠都會有一群志工願意犧牲自己的休息時間來經營相關技術社群,每個人亦可透過參與社群來尋求幫忙甚至是提供協助。
以終為始不斷調整加速推動轉型進程
上雲計畫與軟體迭代是一段長遠的路,唯有良好的規劃,才能避免時間的耗損與成本的增加。著手執行前宜先將一切規劃好,並且搭配逆向工作法,根據市場回饋做為動態調整方向,以最低成本與最少時間完成軟體迭代,避免方向錯誤造成巨大損失。所謂逆向工作法即是根據執行事情的起始目的為原則,並接續跟著這個目標逐步調整工作。至於逆向工法如何使用及其精神所在為何呢?執行者開始一個上雲計畫,但不知道從何為起始,可以思考從計劃的最後開始下手,想像上雲後的成效與上雲的目的,將所有的目的與任務列出,並計算每個任務需要花費的時間與所帶來成效分數,抽絲剝繭,進而了解應該從何處優先下手,並在過程中不斷的調整且能不斷創造收益,加速計畫的進程,達成最終目的。
  • 以上研究報告資料係經由MIC內部整理分析所得,並對外公告之研究成果, 由於產業倍速變動、資訊的不完整,及其他不確定之因素,並不保證上述報告於未來仍維持正確與完整, 引用時請注意發佈日期,及立論之假設或當時情境,如有修正、調整之必要,MIC將於日後研究報告中說明。 敬請參考MIC網站公告之最新結果。
  • 著作權所有,非經本會書面同意,不得翻印或轉讓。
  • BACK
    登入
    正式會員第一次使用,請輸入會員編號/會員密碼/Email,系統會偵測第一次使用,註冊/認證之後,即可上線使用

    不是會員?

    邀請您申請免費試閱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