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衝擊下,防止醫療體系崩潰的科技應用與創新
  • 1154
  • 出版日期
    08月19日, 2020
  • 作者
    NIKKEI XTECH
    ;
前言

站在防疫第一線的醫護人員,即使暴露於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危險當中,依然堅守崗位。為了支援奮不顧身的醫護人員,運用機器人和AR(擴增實境)科技的非接觸式診斷裝置和服務,正在美國等處的醫療機構中迅速普及,成為新型的防疫武器。然而若是追求更進階的防疫方式,則希望無須前往醫療機構,在家即可測定新冠肺炎感染徵兆,此類型裝置和APP的發展也備受矚目,相關裝置、機器人的使用者如非必要可避免進出醫療院所,不僅能降低感染風險,也可以減輕醫療現場的負擔。本文將介紹當前在醫療場域中所導入的非接觸式醫療服務工具,以避免因新冠肺炎病患湧入所衍生出的醫療體系崩潰問題。

目錄
    智慧體溫計及其數據預測感染爆發情形
    臉部即時影像識別健康狀態
    醫療現場的四足步行機器人
    AR眼鏡串聯起現場和醫師
    MR頭戴式顯示器支援非接觸醫療
    附錄
圖目錄
    圖一、Kinsa的智慧體溫計和智慧型手機APP畫面
    圖二、亞利桑那州的異常Rt值變化
    圖三、Kinsa在紐約市收集到的異常Rt值和新冠肺炎相關死亡人數變化比較
    圖四、Kinsa異常Rt值的地圖顯示模式
    圖五、Kinsa體溫量測後的症狀點選APP畫面
    圖六、Binah.ai的APP進行臉部影片影像辨識
    圖七、裝上平板電腦的Spot機器人
    圖八、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頭戴式顯示器使用範例
    圖九、泰國醫療現場的Vuzix頭戴式顯示器使用範例
    圖十、醫療現場的HoloLens使用範例
表目錄
推薦報告
  • 以上研究報告資料係經由MIC內部整理分析所得,並對外公告之研究成果, 由於產業倍速變動、資訊的不完整,及其他不確定之因素,並不保證上述報告於未來仍維持正確與完整, 引用時請注意發佈日期,及立論之假設或當時情境,如有修正、調整之必要,MIC將於日後研究報告中說明。 敬請參考MIC網站公告之最新結果。
  • 著作權所有,非經本會書面同意,不得翻印或轉讓。
  • BACK
    評論此篇報告
    您的評論已送出
    我們會竭誠盡快地回覆您。
    分享此篇報告
    Facebook
    Line
    複製連結
    登入
    正式會員第一次使用,請輸入會員編號/會員密碼/Email,系統會偵測第一次使用,註冊/認證之後,即可上線使用

    不是會員?

    邀請您申請免費試閱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