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製作委員會模式分析
  • 346
  • 出版日期
    12月31日, 2013
  • 作者
  • 關鍵字
前言

據統計,在全球播放的動畫節目中,有60%動畫是由日本製作,日本也因此享有「動畫王國」之美譽。日本動漫產業於1900年便開始發展,1990年代中期新世紀福音戰士「EVA製作委員會」的成功,便帶動動漫關聯業者相繼採用製作委員會模式,降低動畫製作風險,募集動畫製作資金,以及擴大動漫周邊商品效益,將日本動畫產業推向另一個高峰。

目前,動漫產業占日本GDP總額已超過10%,為日本三大產業之一。無論是新一代動漫作品「進擊的巨人」,或是老少咸宜、歷久不衰的長青動畫「哆啦A夢」皆有成立製作委員會,製作委員會統籌動畫或電影的製作程序,也發揮了異業共同行銷之效益。本研究將深入淺出地分析日本製作委員模式,並以「哆啦A夢」與「神奇寶貝」二大經典作品為例,進行說明,茲分析如下。

目錄
    日本製作委員會源起
    日本製作委員會簡介
    製作委員會模式類型
    製作委員會案例分析
    總結
    台灣借鏡之處
    附錄
圖目錄
    圖一 日本製作委員會三大階段
    圖二 採有限合夥方式的製作委員會
    圖三 採特別目的公司方式的製作委員會
    圖四 哆啦A夢映畫製作委員會
    圖五 哆啦A夢周邊效益
    圖六 神奇寶貝動畫製作委員會
    圖七 神奇寶貝周邊效益
表目錄
    表一 有限責任合夥組織形式比較
推薦報告
  • 以上研究報告資料係經由MIC內部整理分析所得,並對外公告之研究成果, 由於產業倍速變動、資訊的不完整,及其他不確定之因素,並不保證上述報告於未來仍維持正確與完整, 引用時請注意發佈日期,及立論之假設或當時情境,如有修正、調整之必要,MIC將於日後研究報告中說明。 敬請參考MIC網站公告之最新結果。
  • 著作權所有,非經本會書面同意,不得翻印或轉讓。
  • BACK
    評論此篇報告
    您的評論已送出
    我們會竭誠盡快地回覆您。
    分享此篇報告
    Facebook
    Line
    複製連結
    登入
    正式會員第一次使用,請輸入會員編號/會員密碼/Email,系統會偵測第一次使用,註冊/認證之後,即可上線使用

    不是會員?

    邀請您申請免費試閱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