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工智慧
(一)市場趨勢
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發展在近年走向「後AI時代」(亦有專家稱「厚」AI時代),整體環境不論是人力、技術、資金及政策均逐漸完善,讓AI產業生態系持續擴張、茁壯。應用上,除製造、醫療、電信、零售等主要產業積極導入AI外,近年可觀察到包含政府、國防、航太等也開始積極擁抱AI,以實現智慧化轉型。Mckinsey指出,到2030年約有70%的公司會採用至少一項以上的人工智慧應用;PWC則預估2030年時,AI會為市場帶來15.7兆美元的營收,影響全球GDP成長達14%。上述的調查,顯示著AI的導入已是當代產業界在步入新工業時代所需納入的重點科技。
(二)應用機會
當前AI技術以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為主導,其技術範疇以電腦視覺(Computer Vision, CV)、自然語言處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NLP)為主,另外像是移動控制(Motion Control)、推理推論(Reasoning)等領域也漸受到重視。近年整體AI技術發展呈爆炸性增長,相關子議題如雨後春筍般冒出,經歸納後,當前的AI發展有下述三點值得關注:
1. Transformer成為當前最強勢的深度學習模型
過去自然語言處理技術以遞迴神經網路(Recurrent neural network, RNN)為主,但RNN技術存在諸多限制,例如輸入長文字表現容易失準、缺乏記憶機制判斷前後文意等。Transformer大幅改善RNN的技術限制,架構上模仿人類接收、理解、輸出機制,將兩個RNN模型以Encoder與Decoder形式組合,Encoder負責接收與轉化,Decoder負責解構與輸出,並加入注意力機制,讓模型在訓練中可隨時注意字與字之間的關係,並隨時自動調整內部參數,因此Transformer比起RNN可執行更複雜的任務。
Transformer由於將接收(Encoder)與解構(Decoder)步驟分開,因此只要能在接收步驟將輸入資料轉換成Decoder看得懂的資訊(一般為向量)下,理論上Transformer就可以同時處理複數種不同種類的數據,例如同時處理文字與圖片。知名非營利AI研究機構Open AI推出的AI製圖模型DALL-E 2就是Transformer技術的應用案例,如圖4-1所示,DALL-E 2讓使用者只要輸入敘述文字,就能產生相對應的圖片,此模型目前已獲不少設計工作者使用。Open AI利用Transformer可同時處理文字與圖片的特性,讓DALL-E 2從大量圖片與對應敘述文字交叉學習後,便具備可依照敘述文字「想像」圖片的能力。
圖4-1 DALL-E 2功能示範與運作原理
資料來源:資策會MIC經濟部ITIS研究團隊,2022年8月
目前Transformer在幾乎所有AI任務的表現都名列前茅,並於學術與產業上獲得大量應用,此外大廠像是Microsoft、Nvidia、Google等均已針對Transformer推出開發框架或工具,甚至這些大廠均開始以Transformer為基底開發出像是GPT-3的超大型模型,預期未來Transformer將會主導深度學習技術趨勢一段時間。
2. 超大模型讓通用AI出現曙光並將AI帶入工廠生產模式
近年主要AI大廠興起超大型模型的軍備競賽(如圖4-2所示),讓AI性能突破至前所未有高度,也讓AI工程規模越來越大。例如Open AI所開發的GPT-3自然語言模型,內含超過1,750億個參數,高達96層的神經網路,並使用超過570GB的數據進行訓練。
圖4-2 AI超大型模型演進
資料來源:資策會MIC經濟部ITIS研究團隊,2022年8月
超大模型對於數據的種類、品質有較高的寬容性,同時輸出品質也比一般規模的AI模型更為精緻,而超大模型在經過微調後即可執行不同的任務,像是商品推薦、影像辨識、物件偵測等。以GPT-3為例,GPT-3以開放API形式推出,許多企業利用GPT-3變化出數十種應用,部分應用甚至出現「類」通用人工智慧(Artifical General Intelligence, AGI)的表現,詳見圖4-3:
圖4-3 GPT-3催生出數十種應用
資料來源:資策會MIC經濟部ITIS研究團隊,2022年8月
史丹佛大學教授—李飛飛聯合百餘位學者,將這種超大模型命名為基礎模型(Foundation Model),她認為未來這種由特定組織研發超大型模型,在讓產業透過微調方式使用的模式將越來越常見,同時AI相關的開發工程也會越趨規模化,因此AI開發將從由少數人的工作訪模式,變成由多人共同執行的工廠模式。
3. GAN搭配遷移式學習解決小數據問題
數據是發展AI的重要基礎,對於科技巨頭如Google、Amazon、Meta(Facebook)等來說,獲得大量數據不是件困難的事,但對於一般產業來說,數據取得有時未必這麼容易,根據Mckinsey調查,58%的製造業者將「缺乏數據」視為導入AI最大障礙,以瑕疵檢測為例,許多製造業者只有10多張,甚至更少的瑕疵樣本照片,生產過程亦不易增加更多瑕疵樣本。由此可知「小數據」是目前產業導入AI的重要課題之一。
為解決小數據問題,目前業界多以兩種方式解決,首先是以生成對抗網路(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 GAN),讓兩個AI互相進行生成、判別對抗,以產生更多訓練資料,例如從原始10張瑕疵照片,自動生成1,000張(虛構的)瑕疵照片樣本。第二種方式則是以遷移式學習(Transfer Learning)技術,讓已訓練完畢的AI模型進行知識轉移,輔以新的數據再訓練後,便可解決相似度較近的任務,以減少數據收集的限制,例如用來判別手機刮痕的模型,經知識轉移後,也可用來判別一般金屬零件的刮痕。
目前這種「利用AI生成資料」與「讓AI舉一反三」的方式已獲得越來越多產業應用,而小數據課題也會是未來AI領域持續研究的方向之一。
圖4-4 生成對抗網路與遷移式學習可解決小數據問題
資料來源:資策會MIC經濟部ITIS研究團隊,2022年8月
(三)服務模式
AI雖然在技術與應用上持續突破,但服務模式上卻面臨諸多落地問題,對於一般企業來說,即使AI技術發展一日千里,但若不能落地並立竿見影的話都是空談。實際上,根據Gartner報告指出,全球有高達85%的AI專案最終以失敗收場,失敗的原因包含:難以融入至企業流程、內部人員支持、缺乏有效專案管理技巧、數據品質不精等,因此讓AI更容易落地成為近年AI產業重要趨勢,其發展有下述兩點值得關注:
1. AutoML
Auto Machine Learning(AutoML)是讓AI開過程中耗時、重複性高的工作自動化。一般來說,AI專案會包含:資料蒐集、資料清理、特徵提取、演算法選擇、模型訓練、參數調整、落地部署、實際應用,AutoML將從資料清理到落地部署的工作自動化、簡單化,使用者可在不寫任何一行程式碼的情況下開發出AI模型,這讓非資料科學、資訊工程背景的人也可以開發專屬的AI模型
圖4-5 AutoML將複雜的AI開發流程自動化
資料來源:資策會MIC經濟部ITIS研究團隊,2022年8月
以Google AutoML中的視覺辨識功能為例,使用者只要輸入自己準備好圖片數據集,Google AutoML便能自動訓練、調整AI模型,快速生成出圖像辨識AI,並可以API形式匯出增加更多應用彈性,讓使用者能專注在價值提供,而非繁瑣的AI開發工程上。
圖4-6 Google AutoML服務示意圖
資料來源:資策會MIC經濟部ITIS研究團隊,2022年8月
目前多家大廠、新創皆紛紛投入AutoML產品開發,例如AWS即推出SageMaker Canvas功能,可在不需要程式碼的情況下,自動訓練出最佳模型;DataRobot、Dataiku等新創廠商也致力於數據處理、AI開發流程簡約化的解決方案,並受到一級投資市場關注。
2. MLOps
MLOps旨在產品服務開發、部署及維運過程中,能實現持續整合、持續部署,當中透過大量流程自動化(Pipeline)縮短溝通成本,讓AI專案開發到落地的過程可以更加快速。綜合來說,MLOps與過去常聽到敏捷開發(Agile)、極限編程(Extreme programming, XP)等軟體開發方法論類似,可被視為AI時代下的新軟體開發思維。
目前市面上已有多家大廠、新創均開發出MLOps相關產品,大廠產品包含AWS SageMaker、Azure Machine Learning、Google AI Platform等,並多以雲服務形式提供,讓開發者在數據儲存、算力提供、系統維運上無後顧之憂。新創業者Landing AI也針對製造業瑕疵檢測項目,提供以數據為本的MLOps平台,針對製造業缺數據質量問題提供更周全的服務。
圖4-7 Landing AI MLOps平台涵蓋完整的AI開發生命週期
資料來源:資策會MIC經濟部ITIS研究團隊,2022年8月
二、資訊安全
(一)市場趨勢
因為疫情的關係,工作模式與消費生活型態有所改變,在家工作(Work From Home, WFH)、宅經濟成為新常態,數位工具的角色也比過往更為重要,但這同時增加了資安的風險與需求,面對駭客的全年無休,企業必須用零信任(Zero Trust)的觀念暨意識,來面對無所不在的資安威脅,並進行風險控管。資安產業正進入一個全新網路安全架構的時代,疫情下零信任成為企業資安布局新常態。
從產業資安化(應用)的面向,看全球主流的網路安全(Cybersecurity)防護模式之發展,可發現產業的資安應用已從過去的被動部署的「防毒軟體(Antivirus Software)」、「防火牆(Firewall)」、「入侵防禦系統(Intrusion Protection System, IPS)」,演進到後來的主動防禦如「惡意程式行為分析(Malware Behavior Analysis)」,與「自動化滲透測試(Vulnerabilities & Exploits)」等,而推動近年資安產業步入此模式的原因可歸納如下:
1. 國際資安「謀財駭命」事件頻傳
疫情的蔓延,雖然帶動了宅經濟的蓬勃發展,卻也增加資安的風險與需求,而駭客及有組織的犯罪集團,更利用各種名義及方式對個人與企業進行針對性的攻擊。國際上知名的資安謀財駭命事件,有從Twitter遭駭到德國某醫院被勒索軟體攻擊導致病患錯失急救黃金期而喪命;從SolarWinds、Kaseya到Microsoft Exchange的被駭;從美國最大燃油輸送公司Colonial Pipeline,到全球最大的巴西肉品供應商JBS被有計畫的勒贖;從Facebook個資到麥當勞全球網路系統遭駭、臺灣及韓國部分資料外洩。
2. 國內針對性的擄資勒贖攻擊
國內的針對性擄資勒贖攻擊資安事件也是不遑多讓,從2020年5月開始,無論在IT基礎設施與高科技產品大廠,就從沒間斷的持續發生進行中。而格外引起產業關注的是,臺灣證交所特別針對重大訊息處理程序的修訂:有關上市公司發生重大資安事件應發布為重大訊息並予以揭露(2021年4月27日起實施);而據臺灣證交所發布的資訊,2021年至少有14家公司(母公司或子公司)遭遇資安事件,其中10到11月被駭客攻擊最密集;而遭受衝擊的產業別,含括半導體、電子零組件、電腦與周邊設備、資訊服務業、電機機械、鋼鐵、建材營造、汽車工業、貿易百貨、生物科技等。
疫情不僅讓駭客趁勢見縫插針,更是無所不在的大肆入侵。電腦病毒與Hackers攻擊的型態更隨著資安防禦的演變而改變,就如同COVID-19一樣,隨著人類對病毒的防護(各種疫苗的研發、接種後),也產生各式各樣的變種病毒。且網路攻擊的能見度愈來愈低,從看不見的異常登入行為,到看不見的網路流量,再到看不見的惡意程式。企業面對的資安風險,除了常有被駭都不知道的無助感,更會有防不勝防的無力感。
3. 駭客已成為一個產業
從科技大廠被駭甚至被勒贖,駭客組織已經成為一個產業,不光只是組織運行,甚至發展成有上下游的產業鏈營運,並開始專業化分工,且演化成像是銷售個資及信用卡資料、販售木馬程式、出售攻擊企業弱點的程式、代客攻擊服務如「分散式阻斷服務攻擊(Distributed Denial of Service Attack, DDoS Attack)」等多元化經營模式的大型產業。
駭客像黑道般強行勒索,衝擊企業商譽,而且勒贖手法,是將曝光資料的手段是從2%到5%,再到10%,就像擠牙膏一樣的視贖金支付的狀況決定後續。資安威脅愈猖獗,駭客的「商業模式(Business Model)」也在持續更新;加上地下經濟蘊藏龐大的金錢利益,除吸引網路犯罪者不斷投入外,黑道甚至開始投資駭客組織,更因為疫情的關係,原特種行業如聲色犬馬、博弈等產業大受影響,衝擊原有收入來源,讓整個萬物聯網下的黑色產業鏈,反而因為疫情的因素,就成了「富貴險中求」產業,且是瞄準企業對資安防護未做風險管控的龐大商機。
零信任架構主要就是針對傳統強化邊界的方法,面對BYOD、雲端服務與WFH情境下遠端工作等新興存取方式的挑戰而發展的。此外,軟體定義邊界是一個能夠為「國際標準化組織(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ISO)」,制定的「開放系統互聯(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OSI)」模型之七層協定架構,提供安全防護的網路安全架構,實現資產隱藏,並在允許連接到隱藏資產之前使用單個資料包透過單獨的控制與資料平面建立信任連接。
此外,零信任網路亦有五個重要議題下,從控制面向對應的相關產品,包括在「存放在應用程式及網路外部的資料控制」議題上,以「資料為核心安全」的控制面向,有企業「數位權利管理(Digital Right Management, DRM)」的產品;在「公眾應用程式」議題上,以「應用程式為核心安全」的控制面向,有「網站應用程式防火牆(Web Application Firewall, WAF)」、「網站應用程式與應用程式介面保護(Web App and 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 Protection, WAAP)」、「執行時應用程式自我防護(Runtime Application Self-Protection, RASP)」等產品;在「端點安全」議題上,以「端點為核心安全」的控制面向,有「端點偵測及回應(Endpoint Detection and Response, EDR)」、「端點防護平台(Endpoint Protection Platform, EPP)」等產品;在「企業舊有內部應用程式」議題上,以「零信任網路隔離與分段」的控制面向,有網路分段類的防火牆、「虛擬區域網路(Virtual Local Area Network, VLAN)」等產品;以及在「保護零信任網路基礎建設」議題上,以「管理者帳號」的控制面向,有身分與存取管理(IAM)、多重要素驗證(MFA)等產品。
圖4-8 零信任網路的三根基礎架構
資料來源:NIST,資策會MIC經濟部ITIS研究團隊整理,2022年8月
(二)應用機會
疫情當下,企業的資安應用,除了形成所謂的新常態、新趨勢之外,觀測後疫時代,伴隨著5G與「智慧物聯網(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Internet of Things, AIoT)」的浪潮,產業資安化發展亦有八大應用方向。
1. 企業上雲引領雲端資安市場需求
由於疫情期間,很多企業實施居家暨遠距辦公,駭客的攻擊使得資安的威脅是愈來愈大;也因為企業開始將許多辦公及溝通的事務上雲(端)上網,過去不上雲也不上網的企業,當下也必須正視資安的議題,所以企業如何防駭,包括雲端資安的市場需求及投資愈來愈大。
2. 資料外洩由點到面的持續發生
觀察並分析疫情後的資料外洩事件,可以發現資料外洩的方式已經由企業的單點,擴散到各類「暗網」等面向的持續發生。從Zoom的53萬筆企業客戶的帳號密碼流入暗網;Cyble發現有近2,000萬筆疑似為臺灣戶政資料的資料,被打包在暗網中公開販售;Digital Shadows觀察有150億組的外洩憑證在暗網中流竄,都可看出資料外洩已從過去企業內部點的擴散到疫後乃至未來企業外部面的蔓延。
3. 深偽技術(Deepfake)衍生的資安攻擊
AI技術結合詐騙從人下手的資安攻擊造就了「深偽技術(Deepfake)」的崛起,過去曾發生過模仿企業執行長的聲音進而進行詐騙的事件;其手法是蒐集目標人物的公開影片或音訊,利用AI對聲音進行學習並且假冒。未來的詐騙已不僅只是假冒聲音而已,假冒信件格式來欺騙企業進行轉帳,利用Deepfake來增加信件的真實感。當然更多「深偽技術即服務」,亦將有更多詐騙事件。
4. 5G服務帶來新商機亦產生新風險
5G服務儘管有商機,但也相對帶來各種不同的資安風險,例如基於高畫質影像傳輸與虛擬實境體驗,若受資安攻擊造成服務中斷,將帶來不小的商業損失;另如自駕車此類要求超低延遲性、超高可靠度的應用,若因遭受資安攻擊,導致網路訊號的中斷,將有可能引發不可逆轉的疏失,也可能造成大量的個人隱私資訊洩漏。而在5G應用服務展開的同時,網路架構愈來愈雲端化、複雜化、多元化,使得網路安全防護邊界正在改變當中。
5. IT與OT融合帶來更多資安威脅
隨著工業物聯網與智慧製造的發展,及疫後大型企業「工業控制系統(Industrial Control System, ICS)」/「營運科技(Operational Technology, OT)」遭駭的事件頻傳,鎖定OT系統進行攻擊的惡意軟體日漸增多,資安範疇不再限於「資訊科技(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領域,大型OT資安防護成為企業的必修課題,而針對OT資安的需求也將大幅提高。隨著企業對OT資安需求提高,以OT資安為出發點的服務與解決方案大幅出現。IT與OT融合後,工業控制系統不再獨立於既有辦公室與資料中心網路之外,更多資安威脅伺機滲透進來;未來企業的資安架構將從IT延伸至OT的場域,變成IT/OT一體的資安堡壘。
6. 勒索軟體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觀察疫後資安產業動態,發現駭客勒索軟體的攻擊目的已經轉變,並趨向多元;早期勒索軟體會透過電子郵件或網頁方式誘騙使用者下載或點擊,而最近則是採取「針對式方式」,針對目標式主機進行各種形態漏洞攻擊之後,進行一連串的破壞性侵襲。勒索軟體已不再只是將電腦資料加密獲取贖金,也開始朝家庭、企業間各類物聯網裝置下手,這遍地蔓延且從未間斷的態勢,正驗證了此資安產業的新常態。
7. 防疫與防駭雙管齊下的宅辦公資安防護
面對疫情挑戰,遠端辦公已成為全球企業維持營運的關鍵,但企業外部儲存資源、不明的網路資訊暨攻擊等挑戰卻成為企業資安的破口。企業除了防疫之外,更應部署相關防駭的資安防護機制。實施遠距辦公的企業,必須加強資安保護機制,進而有效保護企業重要資產。
8. 供應鏈信任與強韌成為新趨勢
美中科技布局加上疫情衝擊,除挑戰現有的產業供應鏈的分工模式外,歐美對供應鏈安全的信任度更形提高;加上各國資安法規從對原本使用者隱私的保護,提升為物聯網安全與供應鏈安全的要求,ICT業者強化物聯網產品資安的需求更趨於急迫,資安暨信任科技更是臺灣高科技產業打入國際供應鏈的金鑰。
(三)服務模式
未來的資安生態體系的完善,將更加著重於「聯防(Joint Defense)」與「產業領域知識(Domain Know-how)」這兩大概念,尤其以產業為主導的領域型資安生態系將逐步成型,繼國家關鍵基礎建設的金融、醫療業後,對產業發展影響甚深的半導體/晶片、5G、製造業、電動車等,產業勢必將積極投入推動、凝聚出各種領域的資安智慧聯防生態系。
以製造業為例,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 IoT)的設備/裝置所帶動的智慧製造發展,使得向來區隔於企業網路之外的產線機台也開始受到資安威脅。過去資安的解決方案多著墨與聚焦在IT領域,資安廠商、系統整合(System Integration, SI)業者因缺乏OT資料,難以敲開「工業控制系統(Industrial Control System, ICS)」大門;OT業者也因較少涉獵資安、缺乏OT專屬產品及情境劇本(Scenario),導致IoT設備門戶洞開。若能有一個「平台即服務(Platform as a Service, PaaS)」、「軟體即服務(Software as a Service, SaaS)」型式的資安平台,由第三方提供快篩機制等各式元件、模組,逐步累積成資安程式「市集(Marketplace)」,將有助於設備/裝置大廠、中小型工廠、SI業者、資安廠商快速凝聚出可更有效運作的生態系與龐大能量。
此外,主流的資安解決方案也慢慢從防火牆、郵件安全等針對網路型的「疆界防禦」,逐步轉向運用資安監控、日誌管理、日誌分析等技術,進而因應複合型網路攻擊防禦的需求,以達到真正重新定義資安模式的「零信任網路」架構。零信任架構主要更是針對傳統強化邊界的方法,面對BYOD、雲端服務與WFH情境下遠端工作等新興存取方式的挑戰,順勢而生成,抑或稱之為隨著時代動能移轉(Momentum Shift)的網路安全架構。
資安防禦是個打群架更能發揮功效的特殊領域,不同產業都有專屬OT樣態,也需要獨立的領域型資安生態系作為後盾,進一步建構數位時代下的產業安全網路;各個領域資安生態系能創造的乘數效應更是可觀。從資安工具研發、各種創新商模服務到產業新興合作模式、供應鏈資安合規需求,甚至到顧問、資安人才的養成皆環環相扣,每個領域資安生態系,都將是產業/企業資安轉型聯防必須積極投入的共創市場。
三、行銷科技
(一)市場趨勢
COVID-19疫情的衝擊,使得人們在家隔離、遠距上班、雲端上課等,強化電子商務、食物外送、線上教學、線上會議等商機,也帶來數位行銷成長機會。根據市場估計,全球數位廣告和行銷市場2026年將達到7,862 億美元,複合成長率約15%。DMA臺灣數位媒體應用暨行銷協會調查亦指出2022臺灣數位行銷市場持續的成長,其中,企業偏好的行銷類型為社群操作、網紅直播、數位行銷科技導入等。
以趨勢來看,點擊和顯示廣告是占比最高的數位行銷模式。點擊廣告收費較顯示廣告費用昂貴,但點擊可確保客戶導引到廣告商的網站,可提供更好的投資回報。此外,搜尋廣告透過購買關鍵字或是提高SEO搜尋最佳化等,可以讓顧客容易地接觸到相關的廣告或公司網站。另外,愈來愈多的企業採用了諸如YouTube的影音插入廣告或其他社交媒體上進行網路行銷,使得愈來愈受到重視,成長快速。此外,全球手機用戶持續增加,智慧手機進行網路搜索和購買產品機會增加,意味著移動數位行銷的重要。對於企業而言,如何在不斷推陳出新的數位、網路行銷管道給予不同的數位行銷內容以以適時地推播給潛在客戶,並精確掌握顧客喜好或習慣,是極大的挑戰。
所幸,數位行銷的商機吸引許多數位行銷科技新創發展,造就許多獨角獸新創企業也帶來新產品服務、新商業模式以及新興技術應用,包含:聊天機器人、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大數據分析、區塊鏈等技術以協助取得數據與分析數據;此外,善用網路社群行銷,幫助行銷人員選擇交媒體平台,提供顧客分享產品或服務體驗。
行銷大師柯特勒認為COVID-19疫情將加速行銷進入「行銷5.0」時代,行銷 5.0 聚焦科技及數據的運用,包含人工智慧、自然語言處理、感測科技、機器人、混合實境、物聯網、區塊鏈協助解決產業面臨的挑戰與問題,亦即是Martech數位行銷科技將更加蓬勃發展。例如:因應COVID-19疫情的影響,國內外因此發展雲端廚房新商業模式。雲端廚房善用智慧手機App、線上支付工具、外送平台的結合等,讓餐廳可以共享空間、食材、烹調廚師等,降低成本並提高銷售能力。餐廳也可以結合雲端廚房做到具備店面用餐、店面點餐雲端廚房供應、雲端點餐與雲端廚房供應等多種模式,因應疫情的靈活性與復原能力。此外,雲端廚房可以蒐集大量消費者數據進行消費行為、口味、配方分析,亦能讓餐廳共同合作進行共同行銷。此外,國內一家童鞋業者,因應疫情使得門市90%的業績瞬間消失。公司持續運用利用Line客服帳號進行顧客服務溝通、利用Facebook進行經營、購買資料庫,可以查詢每一天在Instagram、Facebook甚至到PTT觀察網友重點討論的話題。公司掌握到家庭會員及需求,迅速轉賣蔬果食品並建立蔬果園網站,透過既有的5萬家庭會員網路平台管道,進行蔬果轉賣與宅配。
因此,數位行銷科技Martech可說是善用雲端、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等科技,協助零售業、電商業以及其他行業,從顧客行為活動中蒐集數據、提升顧客體驗,進而發展個人化行銷、產品服務乃至於商業模式轉型。那麼,數位行銷科技的範疇為何?可以從網路行銷價值鏈,可以區分為以下幾種數位行銷科技可以協助的方向:
• 數位廣告:提供關鍵字廣告、社群廣告、聯播廣告、影音廣告等廣告平台投放,如Facebook/Line/Google/Yahoo廣告投放的數位行銷科技服務。
• 搜尋優化:協助將行銷內容/網站優化以滿足搜尋網站搜尋,如SEO優化服務等。
• 社群關係:運用數位科技協助經營社群關係,包含網紅行銷、影響力行銷、聊天機器人應用等,如協助運用Line官方帳號進行行銷服務。
• 內容策展與體驗:運用數位工具提高使用者體驗,強化互動內容與個人化,如SurveyCake、Adobe Target等工具。
• 商業與銷售:協助電商會員管理、行銷、平台管理等,如會員管理服務、電商平台建立等。
• 流程自動化管理:提供協同工具、敏捷工作流程與線上會議管理等,如Slack、Microsoft Teams、ZOOM等。
• 數據應用:利用數據協助分析、行銷與顧客管理,如:客戶數據平台、大數據分析工具、顧客關係管理等,如Google Analytics、分析型CRM等。
當然,隨著網路上不斷產生的新產品服務、新商業模式,也帶來各種新的數位行銷創新發展,也帶來Martech數位行銷科技機會。觀察2022年發展,網路行銷市場有以下趨勢:
1. 元宇宙發展
Facebook母公司改名為Meta所颳起的元宇宙旋風將持續地對於數位行銷領域有重大的影響,Gucci、Nike等時尚業等紛紛利用線上虛擬空間進行沉浸式的體驗行銷,也帶來零售、旅館、餐廳、運動等各個以消費者為對象的行業進行嘗試,預期將會有更廣泛利用線上平台、虛擬分身、虛擬商品等方式進行數位行銷。
2. NFT/Web 3.0
NFT或Web 3.0去中心化金融亦影響數位行銷領域。非同質化代幣NFT可以建立的獨特數位資產的交易,如:動畫、圖片、音樂等,以區塊鏈方式存在。這對於數位行銷存在許多新的可能性,例如:NFT作為品牌會員卡、行銷點數/禮品、收藏、串聯品牌各網站或串聯各品牌等。Web3.0則形成去中心化peer-to-peer交易、價值交換、數位資產交換的可能性,讓數位行銷可不著重於特定網站而是動態的推播。儘管這些新嘗試仍在初始階段,但對於數位行銷將掀起新的創新作法。例如:NFT音樂平台Royal.io 創作者基地,協助創作者將其作品以NFT加密收藏品形式發行,讓粉絲可用加密貨幣購買其作品所有權並共享版權收益。
圖4-9 音樂版權NFT投資
資料來源:Royal.io,資策會MIC經濟部ITIS研究團隊整理,2022年8月
3. 情境行銷
由於客戶對於個性化體驗愈來愈重視,使得針對各種情境下的行銷體驗會更重要,例如:根據顧客購買階段、根據顧客先前的購買行為、根據顧客在商店的位置等,給予特定情境的內容或行銷活動。MarTech數位行銷科技可以透過各項數據分析、物聯網感知技術等,可以給予顧客情境下給予最佳的體驗內容。
4. 直播行銷、Podcast行銷
網路上的訊息愈來愈多樣,吸引消費者的注意力並不容易。此時,較長的YouTube影片、線上串流影片、線上串流音樂乃至於Podcast播客成為新興的網路行銷的管道。例如:許多行銷置入特定Podcast播客頻道,以吸引專注的聆聽的消費群;電商平台運用線上影音搭配促銷活動進行直播帶貨;線上遊戲直播平台的贊助、廣告成為新興廣告平台。
5. 社群、網紅經濟發展
網紅經濟持續地在網路行銷上進行發展,也衍生許多數位行銷科技發展以滿足企業、廣告商透過各種平台上的網紅進行各項的廣告、產品置入。以此,數位行銷科技協助發展尋找網紅、配對網紅、培養網紅等各種產品服務,進一步建立微網紅、影響力行銷聯播網路等。這意味著網路經濟將朝著更貼近消費者認識、有連結關係的朋友進行行銷。
6. 數據驅動行銷
2023年Google將逐步淘汰Chrome瀏覽器中的第三方cookie,使得這消費軌跡數據不容易被使用,對於數位行銷環境將產生重大影響,發行商、廣告商、行銷商、企業均在尋找新的數位行銷方法。其中最重要的行銷方式轉變在於需要主動去蒐集與整合顧客第一方數據、歸因行銷效果通路,成為行銷科技的重要發展機會。
7. D2C行銷
D2C(Direct To Customer)目的是讓企業透過自有官網、電商網站直接向客戶銷售產品,D2C的興起一方面是受疫情影響,讓許多企業必須透過網路進行銷售,但透過電商卻要收高額的上架費用,使得企業開始跳過電商,直接面對顧客進行銷售;一方面則來自於第三方數據逐漸取消,企業必須透過D2C直接掌握顧客第一方數據。例如:Nike便在將心力挹注在Nike.com和Nike會員計畫,讓會員能提前獲得獨家產品和提供30天免費退貨,吸引更多人直接從Nike自家的電商平台下單,而擺脫Amazon平台。數位行銷科技廠商除了可以協助數據的蒐集與分析外,也可以協助企業運用工具發展公司官網電商網站、社群電商網站等,例如:shopify平台提供一個讓公司自建電商銷售網站工具平台。
圖4-10 D2C自建電商平台
資料來源:Shopify,資策會MIC經濟部ITIS研究團隊整理,2022年8月
(二)應用機會
綜合上述網路行銷市場以及行銷科技的發展趨勢,可以分析以下數位行銷科技的幾項應用機會:
1. 超越尋常的體驗行銷
顧客愈來愈重視體驗,不論是線上線下的環境都應該創造新的顧客體驗,以尋求差異化競爭。隨著虛擬實境(VR)、增強實境(AR)乃至於元宇宙科技不斷地進步,愈來愈多企業善用相關科技提供各類型的體驗。Merrell運動服飾商創建了一種稱為「Trailscape」的VR場景,讓參與者可以體驗進行危險的山地徒步旅行包括:走過繩索走道的搖晃觸覺、面臨山體滑坡的落石危機等;Supernatural公司利用頭盔結合運動應用程式,讓人們在家創造置身優美環境的運動場景,滿足疫情影響不能去運動場館而在家運動的情境;Obsess虛擬商店利用VR,可以讓用戶進入這些華麗的虛擬商店,如同身臨其境進行購物。值得注意的是,利用體驗科技進行數位行銷,並不是單純的模擬真實,而是創造不同的新體驗。
圖4-11 網路虛擬商店
資料來源:Obsess,資策會MIC經濟部ITIS研究團隊整理,2022年8月
2. 重視緊密關係的社群行銷
在網路的世界中,我們已經離不開社群了,舉凡部落格產品開箱文、Facebook粉絲專頁、網紅YouTube影音置入行銷、Twitch(圖奇)的網紅電競直播等。事實上,Facebook母公司改名Meta即是要結合VR體驗科技與社群技術,發展元宇宙社群互動空間。此外,也引發許多協助企業進行網紅發掘、管理的新創應用;例如:Aspire新創服務公司發展網紅創作市場平台,邀請潛在網紅進入此平台;企業可在平台中觀看網紅在社群平台的經營狀況、粉絲的市場區隔,進一步可向網紅進行提案邀約,並遴選合適企畫。不過,社群行銷的趨勢也漸漸重視更微小、緊密連結關係的微網紅,乃至於一般忠誠顧客的口碑行銷的聯盟行銷。例如:Tapfiliate就是一種聯盟行銷新創服務,讓企業分析各電商平台的品牌愛用會員,邀請客戶加入聯盟行銷一員進行口碑行銷,並觀察推薦效果給予報酬。社群行銷趨勢趨勢開始思索,有認識關係的關鍵消費者對社群朋友影響力會更大。
3. 挖掘客戶行為的數據驅動行銷
數據是新的石油,企業或廣告商從電商網站、社群媒體、新聞網頁等蒐集顧客的屬型、瀏覽行為,進一步利用人工智慧、大數據技術等,探索顧客喜好、推薦顧客產品、預測顧客購買行為等。然而,過去作為行銷依據的第三方cookie被取消後,減少了用戶瀏覽歷史來判定顧客的喜好後,更需要各種數據行銷科技來挖掘、判定顧客的瀏覽行為、瀏覽情境乃至於跨平台的顧客旅程數據。例如:強化在文章上下文間的廣告,以把握顧客當下的情境。或者,透過顧客數據平台(CDP)蒐集顧客的旅程數據,如:segment顧客數據平台可以協助企業將各社群管道蒐集與整合顧客數據,進一步建立客戶的畫像,並建議各項通路的行銷策略。
圖4-12 數據平台建立顧客畫像
資料來源:Segment,資策會MIC經濟部ITIS研究團隊整理,2022年8月
4. 行銷工具整合與自動化
面對愈來愈多樣的行銷工具、消費者行為數據匯流、不同社群平台的行銷等,行銷人員必須要善用各種工具,往往造成許多行銷操作的困擾。許多數位行銷工具開始協助將各種行銷工具進行整合乃至於自動化協助,滿足行銷人員的便利操作。例如:Automate.io提供行銷人員進行自動化流程設計,滿足串接各種平台的自動化作業。此外,透過各項數位科技與數據分析,愈來愈多數位行銷科技方案提供行銷人員自動化行銷,例如數位內容建議、自動化內容行銷撰寫、自動化產品推薦、自動化顧客辨識等。此外,因應D2C發展而提供的自建電商平台亦是新應用機會。
圖4-13 行銷自動化工具
資料來源:Automate.io,資策會MIC經濟部ITIS研究團隊整理,2022年8月
(三)臺灣產業機會與挑戰
數位行銷科技對於數位行銷軟體服務、零售業軟體服務產生全新的發展。對於臺灣資訊服務業者而言,將有以下機會與挑戰:
1. 套裝軟體
數位行銷科技機會對於數位行銷相關軟體服務將產生新的機會的發展。一方面,數位行銷軟體服務業者必須積極回應不斷變化網路行銷趨勢,發展滿足社群行銷、數據驅動、行銷自動化、線上線下行銷融合等各項需求;一方面,結合物聯網、AR/VR,滿足實體的現場沉浸式體驗行銷需求。對於數位行銷領域的軟體服務業者將持續新的機會發展,以滿足後疫情時代的網路行銷、電子商務需求。
2. 系統整合
數位行銷科技帶來主要的系統整合需求在於線上線下融合、實體沉浸式體驗的需求等,系統整合業特別可以著重在沉浸式體驗上,VR/AR、物聯網等與實體環境、系統的整合。此外,數位行銷領域不斷地產生新創服務業者,系統整合商也可以積極地接觸以共同發展數位行銷科技方案。
3. 雲端運算
網路行銷、電子商務的持續發展將會帶來雲端運算服務的更多需求,雲端運算服務商可以與相關新創服務業者合作,強化數位科技行銷拓展的需求。另一方面,雲端運算服務商考慮愈來愈多的金流的網路活動,亦要加強資訊安全防護技術。
4. 資訊安全
愈來愈多企業、店家運用網路進行行銷、電商、金流等,勢必有愈來愈多的資訊安全威脅產生。資訊安全業者特別可以強化網路服務上的資安,包含:個資外洩、隱私權侵犯等防護。
四、元宇宙
(一)市場趨勢
自從Facebook母公司宣布改名為「Meta Platforms」(股票代號:META)後,目標就是發展元宇宙(Metaverse)。自此,元宇宙成為科技界、財經界爭相追逐的熱門名詞、商機與產業鏈。元宇宙一詞起源於1992年的科幻小說「雪崩」,現實世界的人們透過各自的「化身」進入元宇宙世界進行交流與娛樂。在虛擬實境(VR) 和擴增實境(AR)以及3D電腦視覺技術持續發展的今天,成了讓玩家進入的重要數位科技;元宇宙平台則是基於雲端運算、網際網路技術的入口。
Facebook創辦人祖克柏認為元宇宙是「一個實體化的網際網路,在其中,人們不僅可以查看內容,還可以參與其中。」意味著人們參與互動是一個重點。目前,最接近的理想元宇宙的是「Roblox」、「要塞英雄」、「Minecraft」等線上遊戲平台。透過訂閱服務向玩家收取費用並分潤給創造遊戲的玩家。財報顯示,Roblox 2021年第三季營收增加102%,從2020年的2.51億美元上升至5.09億美元;訂閱量較同期成長28%至6.378億美元;平均每日活躍用戶為4,730萬名,比前一年同期增加31%。其中,約4,000名5-24歲的玩家透過創造遊戲而賺到了每年約1,000美元收入。其中,最有名的是由玩家創造的遊戲為「Adopt me!」,可以讓玩家領養、照顧與相互交易寵物,訪問次數超過2億次。
因此,祖克柏認為:「如果你每天都待在元宇宙裡,就需要數位服裝、數位工具和不同體驗。我們的目標,是幫助會員接觸到其他10億人和價值數千億美元的電子商務。」對於META公司而言,朝元宇宙的發展是協助旗下Facebook、Instagram、WhatsApp等社群軟體公司持續拓展電子商務營收的關鍵。
圖4-14 Roblox 玩家自創的Adopt Me!遊戲
資料來源:Roblox,資策會MIC經濟部ITIS研究團隊整理,2022年8月
那麼,究竟元宇宙應用關鍵要素為何呢?從「Roblox」社群線上遊戲空間的應用上,可以解析幾項重要關鍵:
• 身分:用戶有他的虛擬分身可以自我創造、具備虛擬形象。
• 社交:用戶可以在元宇宙中與其他人進行溝通、一起競賽乃至於交朋友、交易。
• 使用者創造:用戶可以具有不同自由度創造自己的內容、遊戲,滿足成就感甚至進而創造收入。
• 沉浸:用戶因為具備虛擬分身、具有社交關係以及真實且豐富的虛擬世界而沉浸。儘管目前Roblox、Minecraft等遊戲中,仍然以較為粗糙模擬真實的方式呈現,未來透過VR/AR技術以及AI技術的結合,使得虛擬世界將更栩栩如生,這也是META公司極力投資技術發展的關鍵。
• 經濟:用戶可以其中透過虛擬幣進行交易,元宇宙的虛擬世界也可以創造不同的商業交易形式,發展與實體不同的經濟體系。例如:運用區塊鏈技術的非同質化代幣NFT(Non-Fungible Token)就是新興虛擬經濟體系。
以此來看,元宇宙的價值應該是生態系各個成員合作創造價值。Jon Radoff定義的元宇宙7層價值鏈是最為人所知元宇宙價值創造方式,以下說明:
• 第7層-體驗(Experience):VR/AR頭盔、虛擬分身、沉浸式遊戲、虛擬音樂會等均是創造用戶的一種體驗的元素,例如:Roblox與Gucci合作的Gucci花園、要塞英雄吸引了與名人棉花糖DJ合作的虛擬音樂會等。創造體驗的方式可以是遊戲、購物、教育、音樂會、藝術表演等。
• 第6層-發現(Discovery):Jon Radoff定義的發現層價值鏈是一種帶領用戶進入體驗的入口、平台。要將用戶引入體驗,除了體驗本身的內容有趣、擬真外,還需要人與人的互動,意即是社群的元素加入,使得體驗空間的黏性更大。我們也可以想像,聽虛擬演唱會最好能夠數萬名聽眾一起吶喊才會有更強的體驗;玩遊戲跟團隊一起攻城掠地;虛擬商城中有商家能夠即時互動,甚至有買家一起跟商家喊價,例如:XRSPACE 未來市是由宏達電前執行長創辦。XRSPACE MANOVA世界是VR社交實境世界平台,讓用戶透過專屬的全身虛擬化身能彼此相見、共事、一同玩樂等,其中場景包含用戶獨有虛擬住宅、個人影院、虛擬商城,並能進行散步、瑜伽、太極運動乃至於物理治療等,並搭配XRSPACE MANOVA頭盔顯示器以及搭配數位內容服務的優惠方案。
圖4-15 虛擬社交空間
資料來源:未來市,資策會MIC經濟部ITIS研究團隊整理,2022年8月
• 第5層-創造者經濟(Creator Economy):用戶可以具有不同自由度創造自己的內容、遊戲,滿足成就感甚至進而創造收入,例如:Roblox可以讓用戶創造遊戲進而創造收入而帶起商業模式;GPU晶片商NIVIDA發展的NVIDIA Omniverse平台,展示海量圖形處理技術,包括通用場景描述、材質定義語言和NVIDIA RTX即時光線追蹤技術;該平台提供相關工具,可以提供企業、應用服務廠商創造即可亂真的數位展示品。
• 第4層-空間計算(Spatial Computing):利用電腦視覺技術、地理空間測繪、3D引擎等技術,可以模擬更真實場景,讓用戶能夠進入和操縱 3D 空間,滿足更虛實整合的需求。例如:UNREAL公司提供3D虛幻引擎,讓使用者利用線上創作工具作出3D影像,用在遊戲、建築、製造業、影視製作等。臺灣新創團隊光禾感知結合實體空間與虛擬影像,利用電腦視覺、AI深度學習技術,創造虛實融合的體驗,提供球場、城市觀光、線上展覽、智慧照護、健康光源等領域各項方案。例如:在球場中利用智慧手機App,讓球迷享受AR輔助的開場表演、互動抽獎遊戲、精彩賽事關鍵回放、場上即時戰術圖等,提高現場看球的互動及娛樂性。
圖4-16 棒球賽虛實融合表演
資料來源:光禾感知,資策會MIC經濟部ITIS研究團隊整理,2022年08月
• 第3層-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去中心化指的主要是善用邊緣運算、AI智慧代理、微服務、區塊鏈,滿足社群協同、交易等運算需求。這部分的價值鏈除了臺灣的工業電腦廠商、電腦視覺廠商外,也包含一些善用區塊鏈的新興新創業者。例如:OURSONG是臺灣新創團隊創造的區塊鏈虛擬貨幣NFT 的遊樂場,在其中可以將音樂、時尚、攝影或動畫數位收藏品等進行收集、交易、把玩等,並創造用戶收入。
• 第2層-人機介面(Human Interface):人機介面指的是能促進元宇宙參與者的沉浸式體驗,包含運用觸覺、手勢、聲音、腦神經介面技術發展的穿戴式設備、應用和體驗等。人機介面牽涉到終端硬體是臺灣電腦硬體廠商專長,如:宏達電、宏碁、華碩等均積極參與。
• 第1層-基礎設施(Infrastructure):基礎設施是提供元宇宙服務平台、穿戴式設備、智慧手機運行的運算基礎,諸如:5G、WiFi、雲端資料中心、GPU、半導體等。臺灣廠商在相關基礎設施,如:伺服器、晶片、半導體技術均具有全球領先地位。
綜合來看,元宇宙結合雲端運算、行動運算、邊緣運算、分散式運算等技術,臺灣電腦硬體供應鏈仍會積極地協助Facebook、Apple、Google、微軟等國際大廠布局下一世代的技術。但除了此之外,元宇宙第3-7層還有許多資訊服務業可以發展的商機。
(二)應用機會
儘管理想的元宇宙世界還在發展,但已經逐漸地運用在各個領域當中。除了線上遊戲外,以下介紹三個企業領域常運用的應用:
1. 數位行銷
在元宇宙的世界中,讓顧客沉浸在虛擬世界中,體驗產品並行銷是最為可行的方法。線上遊戲要塞英雄舉辦吸引1,000萬人觀看著名的棉花糖DJ的虛擬音樂會;由於雲端計算的能力,千萬觀眾分成一百個伺服器運行,所有參加的人只能看到99個其他玩家。Gucci與Roblox合作,提供用戶數位體驗,讓用戶在展覽的七個數位房間中走動,鼓勵沿途收藏Gucci虛擬物品並進一步能購買。Walmart亦開始在虛擬世界打造虛擬商店,讓顧客可以在虛擬商店中購買商品。當然,業者要注意元宇宙平台所吸引的顧客族群,以選擇適合的產品進行行銷,如:Roblox主要玩家是5-24歲。此外,業者亦要思考利用現場臨場感或情境,搭配合適的技術進行虛實混合的行銷,例如:運動現場搭配VR穿戴式設備及相關運動鞋、服飾的產品展現與線上交易等。
圖4-17 元宇宙平台的數位行銷
資料來源:Roblox Gucci Garden,資策會MIC經濟部ITIS研究團隊整理,2022年8月
2. 虛擬工廠
在工業4.0的發展下,許多先進工廠已經開始整合物聯網,進一步結合設備進行數位孿生產品、工廠模擬與即時監控。在元宇宙的技術協助下,BMW使用晶片商NVIDIA的Omniverse軟體平台來重建雷根斯堡工廠生產線。BMW根據不同材料的特性,模擬生產線配置方式,並分析零件更改如何對另一個零件產生連鎖反應或者模擬人類工人抓取零件狀況等,找到最佳生產程序並最大程度減少人體工程學問題。BMW的虛擬產品與工廠的數位孿生不僅結合IoT物聯網與AR/VR,甚至將真實人員的互動過程、物料生產過程一起進入模擬。隨著類似Omniverse軟硬體平台、3D模擬等技術發展,將能提供更完善的虛擬模擬技術。
圖4-18 運用元宇宙技術進行虛擬工廠模擬
資料來源:NVIDIA,資策會MIC經濟部ITIS研究團隊整理,2022年8月
3. 智慧供應鏈
在智慧供應鏈中,已經陸續採用物聯網、區塊鏈、雲端運算等技術來實現「身分辨認」、「交易」、「經濟」等。例如:Accenture與DHL合作,利用區塊鏈協助辨別與追溯製造商、倉庫、配送商、醫院、醫生等,避免偽造藥物影響人們健康;以雲平台為基礎的供應鏈網也逐漸發展「社交」乃至於「交易」,如:工業設備大廠西門子於2021年併購電子產品價值鏈平台Supplyframe,能快速媒合供應鏈設計、採購的買賣雙方。在供應鏈轉變成以平台為中心的智慧供應網時,顯然「交易」、「經濟」地去中心化的信任關係技術,如:區塊鏈將會比「沉浸」的AR/VR技術更重要,更值得關心智慧供應鏈的企業進行關注與合作。
圖4-19 供應鏈媒合平台
資料來源:Supplyframe,資策會MIC經濟部ITIS研究團隊整理,2022年08月
從前述的幾項應用機會來看,根據應用情境需求,善用元宇宙技術即可產生不同的創新應用。除此之外,元宇宙技術帶來最大的改變應該是提供數位資產的新價值創造空間,並產生產品服務與商業模式的變革,以下列舉幾項:
1. 數位收藏
數位藝術品、球迷卡等數位收藏主要利用稀缺性、唯一性來創造價值,也可以連結實體的虛擬整合價值來加值,例如:球迷卡購買後,實體比賽可以打折;或者,可以跟該球員或球隊的門票收入進行分潤。例如:建構在區塊鏈上的NBA官方授權卡牌NBA Top Shot,有超過28萬人進行交易,且交易量已經超越4.7億美元。卡牌資訊包含了精彩進球的影片、該場比賽比分及球員資訊,遠較實體球員卡包含的資訊量更多。其中一個存有LeBron James 24秒灌籃影片的球卡,成交價錢已經超過了50萬美元以上。
2. 數位空間
在數位空間中,可以讓使用者買地、自己建房子,具備模擬真實、轉換流通的價值;透過限制的虛擬土地,創稀缺性的價值。在數位空間中,也可以聘僱建築師或購買材料來打造虛擬房子,也可以進行房子出租。此外,企業可以在數位空間裡進行廣告,以吸引數位空間活動的眼球。
3. 數位遊戲
數位遊戲就是一種虛擬的數位空間,玩家可以買道具、創造遊戲並販售、出租道具或出租角色;企業也可以將廣告放在遊戲空間、道具上以吸引眼球,例如:區塊鏈遊戲Decentraland上的一塊虛擬土地就以近100萬美元的價格銷售。
4. 數位時尚
時尚滿足人們的虛榮、社交需求,透過元宇宙的模擬真實,可以滿足真實生活無法實現的時尚體驗;稀缺性與唯一性也可以滿足元宇宙虛擬世界的虛榮、社交需求。透過虛擬真實的整合可以讓真實的時尚可以反映到虛擬空間,例如:Nikeland是Nike 專門打造的元宇宙空間,利用Roblox平台與粉絲見面、社交、參與促銷活動並參與一系列品牌體驗。Nike亦發展NFT運動鞋,在6分鐘內成功售出600雙總價為310萬美元。
圖4-20 元宇宙平台上的虛擬時尚交易
資料來源:Roblox,資策會MIC經濟部ITIS研究團隊整理,2022年8月
5. 數位碳權
隨著ESG、綠色議題的發展,企業間透過區塊鏈、NFT等進行能源交易、數位碳權購買,亦是一項新興的數位資產交易。Toucan的碳橋可就是一個透過區塊鏈進行碳權購買的平台。企業可以從該平台購買經過驗證的全球專案,以補償企業活動對地球造成的碳排放,例如:購買可再生能源、土壤復育、森林種植等補償碳排的專案。
(三)臺灣產業機會與挑戰
元宇宙議題對於整體的線上遊戲、線上教育、線上旅遊、數位行銷乃至於新創服務產生全新的發展。對於臺灣資訊服務業者而言,將有以下機會與挑戰:
1. 套裝軟體
遊戲、教育等相關內容服務軟體業者已經進行相關內容數位化在網路上進行經營,如:線上手遊、線上遊戲、線上教育訓練等。對於新興的元宇宙議題將對於軟體業者產生重大的商機,一是結合VR/AR、電腦視覺或其他沉浸式技術等,對顧客提供更加沉浸式體驗、一是區塊鏈/NFT等造成新的商業模式。儘管理想的元宇宙產品尚未成熟,相關軟體服務業者應積極地面對此機會發展進行布局。
2. 系統整合
元宇宙發展勢必產生對於人機介面的重新定義,包含VR/AR穿戴式設備的整合、各種類型物聯網感測等,相關系統整合業者應積極地布局這一塊的技術或引進新方案。此外,區塊鏈的發展也值得系統整合業者積極地參與,並與新創服務業者結合探索新創機會。
3. 雲端運算
元宇宙將帶來更高頻寬、更高計算的雲端運算需求。雲端運算服務業者可以與相關線上遊戲、線上教育業者進行合作,拓展雲端運算服務生態系。此外,雲端運算業者也要留意與區塊鏈新創服務商合作,發展相關區塊鏈新創服務。
4. 資訊安全
許多資訊安全業者已經積極地參與區塊鏈的技術發展、新創合作等。隨著元宇宙相關議題的發酵,將帶來區塊鏈的技術空間,資訊業者除了技術合作外,也可積極與金融相關業者合作。
5. 資訊委外
資訊委外業者可以強化對於區塊鏈技術、VR/AR技術人才培養與委外發展機會。特別對於VR/AR技術相關3D電腦視覺設計人才,是新的人才需求方向。
五、資訊人才
(一)市場趨勢
1. 臺灣資訊服務暨軟體產業結構
依據行政院主計總處之行業標準分類以及經濟部商業司公司營業項目代碼,本研究將臺灣資訊服務暨軟體產業分為資訊服務與資訊軟體兩大類別,資訊服務類可再細分為系統整合與資料處理類和電信類、資訊軟體類則再分為軟體設計及通路經銷類,共四大細項。以下將說明四大細項類別涵蓋的產業定義與代表企業:
(1) 電腦系統整合服務業:整合電腦軟硬體及通訊技術,從事電腦系統規劃設計、對客戶電腦設備提供現場管理、操作與資訊技術顧問服務;代表企業為神通資訊、大世科、精誠…等。
(2) 通訊機械器材相關業:電腦軟硬體系統整合業務、產品工程設計開發、消費性電子產品通訊功能測試及驗證;代表企業為兆勤科技、正文科技…等。
(3) 網際網路相關業:一般網路服務、配合企業需求規劃網路系統、資訊全整合業務、前端頁面開發、產品專案設計;代表企業為一零四、友訊…等。
(4) 多媒體相關業:建立數據分析報表、依客戶需求設計開發產品、跨部門合作共同專案開發、網路設備維護;代表企業為優像數位、立視…等。
(5) 電信與其他電信及通訊相關業:電信網路規劃、網路設備安裝、測試、交付及維運,軟硬體整合、雲端應用加值服務;代表企業為宏華、遠傳…等。
(6) 電腦軟體服務業:接受客戶委託從事電腦軟體設計、修改、測試及維護,包括系統營運服務、問題排除、新需求開發;代表企業為緯創、鼎新…等。
(7) 其他軟體及網際網路相關業:外包軟體服務、技術顧問諮詢、品牌策劃行銷、系統開發設計、網路整合服務、使用者介面設計;代表企業為訊連科技、三竹資訊…等。
(8) 數位內容產業:從事遊戲機、線上遊戲及電腦單機遊戲軟體出版;作業系統、應用軟體、套裝軟體出版;代表企業為欣盟互動、易來數位娛樂…等。
圖4-21 臺灣資訊服務暨軟體產業結構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總處、經濟部商業司,資策會MIC經濟部ITIS研究團隊整理,2022年8月
2. 臺灣資服人才發展趨勢
根據經濟部統計處公開資料顯示,我國電腦及資訊服務業之歷年營業額分別為2017年新臺幣3,322億元、2018年新臺幣3,466億元、2019年新臺幣3,804億元、2020年新臺幣4,036億元,2017-2020年複合年均成長率為5.0%,呈現逐年成長趨勢。2021年1-6月營業額達新臺幣2,091億元,有望突破2020年整體營業額,2021年營業額主要成長因素為遠距辦公推升相關軟硬體需求成長,以及COVID-19疫情影響下,宅經濟帶動網站平台管理業績提升,企業雲端服務需求強勁。
另依據經濟部工業局公開資料說明,臺灣資服業歷年從業人數分別是2017年73,666人、2018年78,823人、2019年83,950人、2020年89,820人,2017-2020年複合年均成長率為6.9%,亦呈現逐年增加趨勢,推估2021年資服業從業人數將達96,110人。臺灣資服產業因5G、雲端、AI、物聯網等數位科技興起,在營業額逐年成長之下,帶動相關應用加值服務之資服人才需求增加。
圖4-22 臺灣近5年資訊服務營業額與就業人數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總處、經濟部商業司,資策會MIC經濟部ITIS研究團隊整理,2022年8月
3. 供需趨勢
本研究以量化研究方法分析104人力銀行2019年至2021年1-4月資服人才相關資料,首先定義以下三項專有名詞,(1)職缺數:指公司確實具有該項工作機會或職缺,已對外或可立即對外公開徵人,但尚未找到適任人員之現有職缺;(2)需求人數:同一職缺可能需要一名以上人員,故需求人數會比職缺數來得多;(3)應徵人數:指投遞履歷應徵該職缺的人數,一個人可能同時應徵多個職缺。
4. 資服業整體人才市場競爭愈加激烈
2019年至2020年資服人才市場之職缺數量與需求人數小幅下降,應徵人數卻成長約11%,推測資服人才市場供需受疫情影響,導致競爭更為激烈。進一步以需求人數除以應徵人數計算求供比,得知2019年求供比約0.03,顯示一名求職者僅有0.03個工作機會,2020年求供比更是下降至0.027,資服人才市場競爭激烈程度提升。2021年1-4月由於未達畢業求職旺季,求供比則為0.18。
圖4-23 臺灣資服人才供需概況
資料來源:104人力銀行,資策會MIC經濟部ITIS研究團隊整理,2022年8月
5. 軟體設計工程師是資服人才市場最熱門職類
將資服業前十大熱門職類進行排名,第一名至第五名分別為軟體設計工程師、國內業務人員、Internet程式設計師、行銷企劃人員、網路管理工程師;第六名至第十名則是系統維護操作人員、網頁設計師、網站行銷企劃人員、軟韌體測試工程師,以及軟體專案管理師。2020年前五大熱門職類合計52,525人,占前十大職類82%;2020年資服業總需求人數共119,351人,前五大職類占44%。
圖4-24 資服業前十大熱門職類排行
資料來源:104人力銀行,資策會MIC經濟部ITIS研究團隊整理,2022年8月
6. 專案管理與行銷分析證照需求增加
104人力銀行之證照相關資料,主要可分為資訊管理與行銷企劃兩大類別:在資訊管理證照方面,由Cisco頒發的初階網路管理認證(Cisco Certified Network Associate, CCNA)最為熱門,須具備該證照之職缺數從2019年482個職缺上升至2020年508個職缺;在行銷企劃證照方面,由美國專案管理學會(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 PMI)所發行的國際專案管理師(Project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PMP)認證最受重視,須具備該認證資格之職缺數從2019年170個職缺上升至2020年217個職缺。
圖4-25 資服業各職缺對專業證照要求情形
資料來源:104人力銀行,資策會MIC經濟部ITIS研究團隊整理,2022年8月
7. 具備專業技能之經營管理人才需求提升
求職者背景超過五成為經營管理人才(包含企管商學與資管系人才)、具國際業務潛力之英美語系人才則小幅提升至12.9%。在企業端方面,近年來逐漸重視兼具專業技能與管理知識的π型人才,企業對於至少擁有兩種專業技能,且具備管理知識的複合型人才需求提升。
圖4-26 資服業主要職缺科系要求分布
資料來源:104人力銀行,資策會MIC經濟部ITIS研究團隊整理,2022年8月
8. 軟體設計工程師人才缺口擴大,薪資水平高
軟體設計工程師是資服業第一熱門職類,在定義上指負責開發軟體應用程式,並維護系統正常運作,主要工作內容包含寫程式、測試、修復除錯;所需技能為軟體程式設計、軟體工程系統開發、資料庫程式設計、系統整合分析…等。軟體設計工程師在企業端的需求人數從2019年至2020年經整體增減後,共增加500人,其中以電腦軟體業的需求人數增加幅度最高,人才缺口擴大682名需求人數;通訊機械器材相關業則增加116名需求人數。在薪資水平方面,學士約38,000-50,000元、碩士約43,000-60,000元、博士約47,000-65,000元。
圖4-27 關鍵職缺分析—軟體設計工程師
資料來源:104人力銀行,資策會MIC經濟部ITIS研究團隊整理,2022年8月
(二)未來展望
本研究透過實際訪談資訊服務業者(精誠資訊、宏碁資訊、臺灣IBM)和電信相關業者(中華電信),透過與業界先進的交流,請益對資服人才未來發展方向、必須具備的新興技能與核心能力、未來資服新興職類或可能消失的職類、產學合作相關計畫,甚至不同產業所需資服人才之差異…等面向進行探討,以更深入研究主題並納入多方面資服人才議題觀點,呼應量化研究分析結果,並提供資服人才發展相關建議與因應對策,整體可歸納為下述三點:
1. 雲端相關技術人才是未來資服業求才重點
根據實際訪談內容,觀察到企業雲端部署方式逐漸以混合雲為主,由於混合雲可兼具公有雲的彈性與私有雲的隱私性優點,未來不論是重視資料隱私性的製造業或產業法規較為嚴苛的金融業,甚至是其他產業領域在上雲需求都將逐漸以混合雲部署模式為優先考量。在混合雲相關技術發展下,容器(Container)、Kubernetes、微服務(Microservices)、無伺服器(Serverless),以及結合機器學習與DevOps的MLOps…等新軟體技術將成為資服業者重點發展方向,未來資服人才必須能夠掌握彈性、分散且快速變化的軟體技術架構。
此外,多間資服業者的訪談內容,均提及雲端業務將是未來布局重點方向,在人才需求方面,愈來愈重視具備三大公有雲認證的專業技術人才,取得相關證照將成為未來資服人才求職的黃金敲門磚。舉例來說,AWS雲端證照共分四種層級,分別是基礎級、助理級、專業級(依照不同職務可再區分為雲端架構師、營運人員與開發人員)、專家級則是針對資料分析、機器學習或資安…等不同技術專業領域進行認證;微軟Azure雲端證照依技術能力分為三種層級,分別是掌握基礎知識的基礎認證、深化技術能力並管理各種產業解決方案的專業認證,以及拓展技術能力的職務認證;Google Cloud Platform主要提供基礎雲端架構師、專業資料工程師、專業雲端架構師三種認證。
2. 資料科學與跨領域人才備受重視
隨著5G、雲端、AI、邊緣運算…等科技快速發展,未來資服人才需求除了軟體設計工程師外,還將包含資料分析師、商業流程分析師和應用領域專家之新興職缺類型,以下將分別進行說明,(1)資料分析師:由於5G具有低延遲特性,帶動更多即時串流資料產生,需藉由資料分析師萃取並分析影像、語音等資料意涵,作為資料工程師與資料科學家之間的溝通橋樑;(2)商業流程分析師:協助客戶分析商業流程並導入AI技術,實現自動化與智慧化成效;(3)應用領域專家:提供專業領域與大數據需求串接見解給資料科學團隊,扮演數據應用決策的關鍵角色。
此外,系統整合業在未來資服人才需求上,聚焦於匯聚五大核心能力的指數型科技人才,所謂指數型科技人才是指集合程式素養、數據、AI演算法、資安與行銷科技五大能力之人才。根據訪談內容得知,未來資服人才的樣貌除了能夠掌握軟體相關技術,還須結合行銷科技能力(Marketing+Technology, Martech),成為兼具軟硬實力的多核心能力人才。另外,電信產業在未來資服人才需求上,重視跨產業領域知識的ABC技術型人才, 涵蓋AI、Big Data、Cloud三種硬實力。由於近年來電信相關業者積極布局企業客戶雲端導入需求,在雲端應用加值服務方面,需要的資服人才不僅須具備技術上的硬實力,還必須擁有跨不同產業領域的經驗與知識,在顧問服務上才能更加貼近客戶的需求。
六、ESG數位轉型
(一)市場趨勢
受到COVID-19疫情的發展,促使企業和社會意識到地球及其生態系統的脆弱性及人類的相互聯繫、氣候和生物多樣性危機等衝擊的財務風險。2021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報告指出,按照目前碳排放趨勢,全球氣溫到2030年將較工業革命前上升攝氏2.7度,遠超「巴黎協定」訂下不超過攝氏1.5度的目標。聯合國秘書長認為減排失敗正讓全球走上「災難的道路」;世界銀行更預言2030年將全球將會有2.1億人因為氣候問題被迫遷徙。
2021年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6)通過了2030年要減少45%碳排的目標。這使得ESG成了疫情後,各國政府與企業必須要面對的問題。我國政府也設定2030年較2005年減碳20%的目標、2050年淨零轉型、淨零碳排入法等政策;金管會亦發展「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路徑圖」,要求大中小上市櫃公司分批進行碳排放查證等。
ESG由環境保護(Environment)、社會責任(Social)和公司治理(Governance)三個字縮寫組成,可以用來評估一間企業的非財務的經營指標。其中,環境保護(Environment)指的是公司對於溫室氣體排放、水及污水管理、生物多樣性等環境污染防治與控制。社會責任(Social)則是企業對於客戶福利、勞工關係、多樣性員工與共融等對利害關係人的影響。公司治理(Governance)指的是商業倫理、競爭行為、供應鏈管理等與公司穩定度及聲譽相關指標。相較於過去CSR企業社會責任的道德責任概念,ESG進一步與公司營運連結,進而影響投資人對於公司的評價。
圖4-28 2050年臺灣淨零排放路徑
資料來源:國發會,資策會MIC經濟部ITIS研究團隊整理,2022年8月
ESG不僅僅是靜態的年度報告,還要持續地衡量對於環境、社會的影響結果,唯有透過動態蒐集客觀數據才能夠持續地衡量企業的ESG治理成果。這使得ESG的治理不僅是文字報告或單一行動事件而是持續的監控與透明化呈現,例如:透過區塊鏈技術協助為每一個資產產生可信、透明和可驗證的數據集;利用衛星獲取的空間數據以提高投資ESG的透明度與減少風險等。以此,數位化已經成為企業進行ESG治理的必要工具。歐盟的數位歐洲計畫即提出「孿生轉型」(Twin Transformation)概念,透過數位科技一方面協助企業數位轉型,同時也能達到ESG治理的目標。
因此,國際雲端平台服務商、電信業者、顧問服務業者、企業軟體廠商等資訊服務商,基於本身在雲平台、網路連接、永續治理或企業軟體以及顧問輔導能量等積極布局ESG數位轉型方案:
1. 雲平台服務商
對於雲平台服務商而言,數位永續、ESG有兩個層面:一是降低自身資料中心的能源消耗、碳排放等,達到ESG治理方向;另一方面則是藉由雲服務方案提供企業客戶永續綠色、ESG相關數據的彙整、追蹤與分析等。AWS即宣布2025年之前要使用100%可再生能源為資料中心、辦公室等提供動力;2040年承諾實現淨零碳排放。AWS在2021年即宣布在美國建立14個新的風能和太陽能電力計畫,以實現可再生能源的運用;在加拿大,AWS亦啟用太陽能農場,發電量超過100萬兆瓦,為超過100,000戶加拿大家庭供電。AWS基於其雲平台,為企業提供各個產業、各種規模的數據、知識和工具,以建置和實作滿足永續發展需求。例如:AWS客戶碳足跡工具提供企業可視化的分析組織、產品碳排放的狀況;AWS Data Exchange提供企業尋找、訂閱及使用雲端中與永續發展相關的ESG資料、天氣、空氣品質、衛星影像等第三方資料。微軟同樣宣布其Azure雲平台到2025年要達到100%可再生能源、2030年補充水量要超過消耗量、2030年零浪費的認證等。Microsoft在其Azure上亦發展永續雲(Microsoft Cloud for Sustainability),提供企業可視化檢視碳排放狀況,並追蹤是否達到減排目標或符合各地或行業的法規。
圖4-29 碳排放計算雲服務
資料來源:Microsoft,資策會MIC經濟部ITIS研究團隊整理,2022年8月
2. 電信業者
電信業者在ESG、永續的議題上同樣是雙面刃,一方面提升到5G或高速的網路消耗的電力,造成能源的消耗;一方面運用快速網路協助企業更有效率的傳輸數據、加速雲化,減少碳排。以此,在自身的ESG治理上,許多電信業透過可再生能源的運用減少碳排,例如:西班牙電信墨西哥公司能源需求來自太陽能供應商;荷蘭電信營運商VodafoneZiggo還推出了綠色債券,以訴求投資人投資,加速向低碳運營轉,電信業者協助企業則從強化連接或推廣5G寬頻應用來協助企業達到ESG永續治理;AT&T在減少碳排服務上,提供IoT連接服務、車隊管理服務、工廠設備監控、能源和建築管理系統、線上會議系統、資產管理等來協助企業減少碳排放;Nokia電信設備商提供人工智慧的電網技術,與西門子和A1 Telekom電信服務業者合作使用可再生能源和微電網來減少維也納園區對電網電力的依賴,從而減少與電網電力生產相關的碳排放。
3. 顧問服務公司
由於ESG、永續發展的重要性漸增,輔導企業發展的顧問服務重要性也與日俱增,全球大型管理顧問公司Accenture、PWC、KPMG、貝恩公司和波士頓BCG等公司亦積極地擴充此領域的服務。這些顧問服務公司除了協助企業發展永續、ESG策略、碳排放盤查外,也搭配數位轉型,協助企業進行ESG數位轉型、智慧製造發展。例如:Accenture提供myNav Green Cloud Advisor,用於訂定綠色雲遷移戰略工具,可以建立現有數據中心能耗、計算要求和永續性目標的標準,並提供了雲解決方案的綠色評估工具;PWC發展ESG報告產生工具、碳排放追蹤平台、Air Trace供應鏈數據追溯區塊鏈平台等。
4. 企業軟體廠商
企業軟體廠商亦積極於雲平台、企業軟體服務上發展相關ESG永續軟體方案,以協助企業進行碳排放計算、碳追蹤等。Salesforce.com SaaS軟體服務商發展NetZero Cloud,可以分析與跟蹤碳排放和能源消耗狀況,並快速完成碳會計審計作業。ERP大廠SAP則發展SAP Cloud for Sustainable Enterprises系列方案,包含快速整合與自動化報告永續的績效、管理產品碳足跡、永續產品設計與包裝、產品合規分析、環境健康安全管理等多種產品解決方案。
(二)應用機會
從國際大廠的數位方案布局看出有許多潛在的ESG數位轉型商機可以發展。從新興技術角度,亦可以發現以下ESG數位轉型機會:
1. 雲端運算
雲端運算平台本身即可以降低企業自行購置伺服器、建置資料中心的能源、水等碳排放。此外,透過雲端運算服務,可以允許上下游分享原物料、產品、運輸、使用、廢棄等各階段碳排放、責任採購、廢棄物處理等各種數據透明化與追蹤,成了發展數位化ESG必要的服務平台。例如:歐盟C-SERVEES計畫即建立一個具效率的電子電機產業循環經濟商業模式,結合消費者與供應鏈,發展洗衣機、碳粉盒、電視機、顯示器等產品的生命週期追蹤、終端使用者的使用回饋、維修手冊、維修跟蹤、消耗品管理、重複使用或回收等應用。透過雲端服務平台並引進ICT廠商發展相關應用,建立永續生態系,進一步還可以發展創新服務,如:租賃、產品客製化等,C-SERVEES計畫希望能達到工業4.0與循環經濟雙方面的轉型。
圖4-30 雲端運算協助永續生態系
資料來源:歐盟c-serveesproject,資策會MIC經濟部ITIS研究團隊整理,2022年8月
2. 物聯網(IoT)
利用物聯網解決方案可以即時的蒐集、追蹤與分析數據,讓公司可以更快地了解狀況、進行決策乃至於做出行動。聯合國世界經濟論壇的報告指出,84%企業認為物聯網可以幫助企業製定 ESG 計畫,達成聯合國的永續發展目標(SDG)。例如:製造業可以感測器與物聯網技術來監測壓力、氣體流量和其他變數以即時監控洩漏狀況,以防止環境破壞;也可以用來監測或分析工廠、設備電力消耗狀況,以隨時採取行動減少電力消耗。電機大廠施耐德建立的數位永續大樓即利用太陽能電池板、部署1,000多個物聯網及感測設備以實現能源細粒度管理和即時優化策略,為全球大型辦公樓平均能源效率的九分之一。該系統並監測和控制建築物中任何能源系統的狀態,並進一步匯總和分析來自所有感測器和或儀表量測的數據,並可快速利用能源系統相關指標分析,以節省能源消耗。
3. 區塊鏈(Blockchain)
利用區塊鏈技術可以提供跨公司的供應鏈成員,紀錄可信、透明和可驗證數據集,以分析供應鏈的能源消耗、碳排放、生產履歷追溯等;進一步還可以進行碳交易、能源交易等。例如:石化業、時尚業可以追溯塑料製造到最終製造塑料容器、回收等過程,以確認塑料生命週期的碳足跡;利用區塊鏈能源交易平台以協助進行電力交易、電網管理或是點對點電動汽車充電和共享服務。又例如:Power Ledger區塊鏈能源交易平台允許能源餘裕者,擁有太陽能電池發電的企業可以通過平台儲存多餘的能源並將其出售給需求者;公寓大樓居民將能夠透過平台交易太陽能能源,將比傳統電網供應更便宜的能源價格。
圖4-31 區塊鏈能源交易平台
資料來源:PowerLedger,資策會MIC經濟部ITIS研究團隊整理,2022年8月
4. 人工智慧(AI)
電腦視覺、自然語言等認知型人工智慧技術也能在許多ESG治理部分發揮有效的應用。例如:透過光學感測器可以檢測井口或管道是否有氣體排放;透過電腦視覺分析可以分析廢水排放的檢測、建築傾倒材料的檢測、廢棄物分類違規分析等,也可以防止工廠發生工安操作問題以確保員工操作安全。例如:viAct提供基於場景的AI電腦視覺技術,可以監控建築、生產環境,提高工作環境的安全;亦可以監控現場非法傾到、廢棄物違規等違法行為。
圖4-32 電腦視覺偵測違反環境永續法規
資料來源:viAct,資策會MIC經濟部ITIS研究團隊整理,2022年8月
5. 數位孿生
數位孿生技術主要是創建一個虛擬環境,複製現實世界的資產或流程,蒐集數據並進行模擬預測。透過數位孿生、機器學習等數據分析技術,可以協助企業模擬與預防風險。例如:皇家殼牌石油將數位孿生技術融入天然氣工廠,探索運營績效、最大限度地減少能源消耗,最終增加天然氣和增加石油產量;新加坡政府將數位孿生技術放入智慧城市規劃,可模擬道路橋樑、城市建設對於交通、電力能源消耗的影響。
6. 無人機和機器人
利用無人機、機器人可以替代人員進行骯髒、危險的工作。例如:利用無人機進行工廠、管道的氣體洩漏查看;利用機器人操作避免人員受到病毒感染或發生危險等。
(三)臺灣產業機會與挑戰
ESG數位轉型議題渴望在原本智慧化、數位轉型的方向為企業加上供應鏈要求、政府政策等必須要做的壓力。對於臺灣資訊服務業者來說,應該把握這項機會,善用數位科技協助企業ESG數位轉型。以下分析臺灣資服產業的機會與挑戰:
1. 系統整合
對於系統整合業者來說,顧問服務、雲端服務轉移、軟硬體整合將因為ESG議題有新的商機。就顧問服務來說,ESG議題帶來溫室氣體盤查、產品碳足跡等均需要顧問服務、查證業者合作。即使既有的系統整合業者跨入綠色相關顧問服務、查證等仍需要時間,但與既有管理顧問公司、查證公司並帶入相關系統將有許多的商機。例如:配合溫室氣體盤查顧問帶來電力能源管理、智慧電表整合、生產設備物聯網等,均是新的機會。進一步針對不同行業別,如:鋼鐵業、金屬加工、電子業、紡織業等,均有不同永續議題需要發展,可以提供系統整合業者深入行業別的整合方案。
2. 雲端運算
對於雲端運算服務業者而言,ESG議題將特別著重在跨企業、集團、供應鏈等社群雲的永續數據透明,可以建立相關服務滿足企業需求。此外,雲端運算服務本身相對於傳統IT軟議題的碳排放量較少,可以藉此機會鼓勵企業客戶轉移至雲端運算服務。不過,ESG議題帶來的挑戰將是對於資料中心的電力消耗、水資源等更嚴格的要求,雲端運算服務業者將在此處強化投資或要求雲端服務供應商的永續標準提升。
3. 資訊安全
永續相關數位方案進入工廠,將產生對於感測器、物聯網乃至於資料洩漏的潛在風險,資訊安全商渴望更進一步強化物聯網相關資訊安全保護方案。
4. 資訊委外
針對ESG議題,資訊委外商將更朝向雲端運算的轉型,協助相關服務的發展。此外,ESG數位轉型較多會牽涉到企業資產的物聯網連接,將朝培養行業領域、物聯網、電力、碳排等領域的委外人員需求。
5. 套裝軟體
套裝軟體業者將趁ESG數位轉型議題積極思考是否有上雲端或混合雲的機會發展,滿足供應鏈對於永續數據透明的要求。傳統的廠務資產系統則可發展結合碳監測、碳計算的功能,滿足碳排監測需求。
七、韌性供應鏈
(一)市場趨勢
全球供應鏈系統比想像來的不安定與脆弱,自1997年開始,亞洲金融風暴、911恐怖攻擊、南亞海嘯、東日本大地震以及每年全球各地發生的地震、颱風豪雨、森林大火、乾旱、國際間貿易戰等,都不斷地干擾、破壞供應鏈體系運作,造成供貨延遲、生產中斷及難以估計的經濟損失。2020年COVID-19全球疫情爆發以來,美中貿易戰、貨櫃塞港、俄烏戰爭、上海疫情封城等風險陸續發生。根據供應管理協會(the Institute for Supply Management)於2020年4月的調查指出,95%的企業均受到COVID-19疫情影響,遠超過以往侷限在地區、產業的供應鏈影響。這使得使得「韌性供應鏈」(Resilient Supply Chain)或「韌性企業」(Resilient Enterprise)的概念再度被提起,更被視為國家重要的產業政策。
事實上,韌性供應鏈乃至於風險管理辨認、復原策略等概念與做法已經發展近20年。然而,英國脫歐、COVID-19、美中貿易戰等諸多影響大部分供應鏈的風險事件陸續發生,讓政府、產業界重新思考企業韌性的管理重要性。特別是COVID-19造成了全球大部分地區疫情,影響供應與採購、製造、物流配送以及顧客購買等各供應鏈層面,使得復原策略更為複雜;美中貿易戰則影響中長期的供應鏈結構,使得供應鏈管理模式有所調整。由於COVID-19疫情影響,許多政府、醫療機構、企業善用數位科技、無接觸科技來協助民眾,數位化科技亦成了韌性供應鏈的重要協助手段。以下整理幾項後疫情時代的韌性供應鏈數位科技應用趨勢:
1. 供應鏈透明
COVID-19造成許多製造業對於上游一階供應商到二階供應商的狀況並不了解,以至於供應商產能減少、物料無法運送等,導致無法完成原先生產任務。疫情期間也發生貨運塞港、延遲等問題,導致供應延遲。因此,供應鏈的透明化便顯得相當重要。此外,因應永續供應鏈的發展,中心廠或品牌廠也急於知道上下游、代工商、運輸夥伴的減排狀況,以滿足產品減碳規範。最後,疫情造成廠長、老闆不容易到工廠現場了解生產進度、產品良率等重要問題,工廠透明化議題亦浮現,實現供應鏈透明的技術主要為雲端平台、物聯網、區塊鏈等。
2. 積極感知風險
COVID-19疫情也讓供應鏈變得更不可預測,可能來自於供應商封城、貨運塞港造成原物料短缺、又可能是因為解封形成市場需求或遠距上課的電腦需求等,讓整個供應鏈喪失了原有的穩定性。企業思考是否能夠積極跟蹤需求、交貨時間、成本、供應商狀況等,以協助企業盡早識別市場變化,趁早採取行動。企業希望能快速地連結、蒐集事件的發生,以進行決策,實現積極趕知風險的技術包含物聯網、大數據分析、需求感知分析、預測分析等。
3. 自動化發展
封城或工人染疫等造成生產力的下降,使得企業更意識到利用自動化設備來實現智慧工廠能夠更有效地減低類似事件的衝擊。此外,企業亦面對缺工或者勞工成本不斷上漲等議題。因此,許多企業開始積極思考運用更多的自動化設備來協助減少對於人工的依賴。
4. 發展數位市場
COVID-19亦使得許多企業被迫要在網路上進行商品販售,諸如:食品、零售、3C等民生用品。此外,出國參展機會大減,使得要透過線上研討會、線上虛擬看展、線上交易等方式進行。例如: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發展7類線上展覽服務,如:「國際論壇」、「一對一媒合會」、「國際記者會」等滿足企業線上對外貿易需求。企業必須學習將行銷內容數位化及進行數位溝通、連結、交易等。
以此,數位技術可以協助企業韌性,也可以協助以往數位供應鏈、供應鏈4.0數位轉型要求的效率。雲端平台服務商、企業軟體廠商、顧問服務業者等資訊服務商,延伸數位轉型的科技,協助供應鏈韌性發展,以下摘要幾個大廠作為:
(1) 企業軟體商
軟體大廠SAP發展一系列智慧企業相關軟體服務,提供企業韌性、可利潤、永續的整體方案。例如:智慧企業軟體協助管理員工、顧客、產品、花費、資訊科技等各部門作業管理,並提供嵌入式分析,可進行360度的全方位商業檢視。商業網路平台可以讓企業連結夥伴,共享資料、跟蹤訂單狀況、強化流程協作,並能透過智慧分析來導引夥伴網路最佳化建議。Oracle在其企業軟體雲服務上提供更多協助企業業務彈性的功能,例如:SCM具備因果分析工具,可以跟蹤特定觸發因素,包括季節、地理、流感或天氣事件,以判定需求是短期還是長期因素,避免增加不必要產能或採購;運輸管理可以讓使用者評估宏觀層面的供應鏈中斷(如:極端天氣或機場延誤)和網路層面的供應鏈中斷(如:人力和產能短缺)所帶來的潛在影響;顧客關係管理服務則提供匯集線上、線下及第三方顧客資料來源以及具備內置的機器學習技術,協助優化顧客體驗、預測顧客需求、個性化顧客管理等。
圖4-33 物流運輸韌性管理服務平台
資料來源:Oracle,資策會MIC經濟部ITIS研究團隊整理,2022年8月
(2) 雲平台服務商
對於雲服務商而言,雲端平台的彈性資源運用、資料共享等特性即符合企業韌性供應鏈的管理;因此,雲服務商積極地推廣與掌握企業轉移到雲平台的契機。微軟從幾個角度來推廣其雲端服務,包含:遠端工作方案(Microsoft Teams)、資安、快速與低程式碼開發工具、銷售與服務、敏捷供應鏈、雲端轉移工具、商業分析等。Dynamics 365供應鏈方案中即指出滿足企業即時可見、人工智慧需求預測、規劃優化、倉庫自動化、混合現實、邊緣製造與倉儲等,滿足彈性、可持續性的韌型需求。Amazon AWS從雲端的彈性、可恢復性來強調協助企業度過COVID-19及其他類型的風險,如:IT自動化部署減少停機時間、利用雲端運算資源來模擬分析風險情境、利用運端服務快速開發工具,可以加速產品上市、利用雲端服務進行遠端工作,加速工作場所的敏捷性、加速決策者的靈活性等。
(3) 工業設備商
近年來許多工業設備商亦積極結合數位科技、軟體服務與設備產品,協助企業、工廠進行工業4.0、數位轉型,如:GE、西門子、洛克威爾等。在企業韌性方面,工業設備商數位方案更強調IT/OT融合、設備自動化控制等,以達到快速地偵測與回應。例如:GE Digital發展數位電網方案,可以協助電網、設備進行可視化、預測、監控和控制,以進行分散式電網管理與快速復原;並透過數位孿生系統、電腦視覺系統,協助電網管理者快速檢視可能潛在斷電風險諸如野火、重大區域停電等災難性事件發生。西門子提供分散式、自動化與遠端控制的能源系統;在交通控制上,提供即時的監控系統、動態改變的交通號誌系統、藍牙系統快速檢測交通流量、緊急車輛等訊息,以協助管理人員快速地應變。洛克威爾自動化公司以自身經驗,發展IT/OT融合技術,提供資產維修預測服務,並建立雲端服務平台協同設備商、零配件商、工廠客戶進行協同。
圖4-34 電腦視覺電網風險偵測系統
資料來源:GE,資策會MIC經濟部ITIS研究團隊整理,2022年8月
(4) 顧問服務與系統整合商
輔導企業客戶利用數位技術提升供應鏈韌性主要是Accenture、Deloitee等顧問服務與系統整合服務商在企業韌性中提供的服務。例如:Accenture發展供應鏈韌性的快速評估問卷、供應鏈壓力測試工具等來協助企業快速檢視韌型程度,並提供供應鏈績效評量服務以量化供應鏈的彈性、識別潛在的缺點、定義復原策略並評估相關的財務風險;進一步協助企業將供應鏈相關作業移轉到雲服務。Deloitee發展企業韌性管理的框架,包括討論可能性、分析影響性、了解重要性、設定衝擊的臨界點、做出策略選擇、建立壓力測試、進行長期規劃的步驟等,輔導企業在韌性策略、數位技術實施的發展。
(二)應用機會
從國際大廠的數位方案布局看出有許多潛在的數位韌型供應鏈方案的商機可以發展。從新興技術角度分析,可發現以下商機:
1. 物聯網(IoT)風險偵測
利用RFID或器感測器等的物聯網解決方案可以即時蒐集、追蹤與分析數據,更快地偵測風險事件並進行預警,諸如:天災、空氣污染、製程中斷、貨物延遲等,讓企業能夠即時做出準備與反應。例如:聯邦快遞發展FedEx Surround平台,利用FedEx網路中數百萬個物聯監控的數據,並善用人工智慧、機器學習技術,主動分析FedEx包裹在遞送路線上的風險,例如:天氣中斷、交通延誤、機械故障延遲、法規認證問題、地址錯誤等問題,提供客戶及早行動或進行主動干預,避免運籌中斷。聯邦快遞物聯監控系統利用可放在包裹上的小型藍牙跟蹤感測器以監控溫度、濕度、壓力、衝擊、曝光等數據並結合運輸路線、外部天氣、航班等數據進行預測,聯邦快遞的風險事件偵測提供委託運輸客戶、第三方物流運輸商等,減少不預期風險、降低成本以及更好的顧客滿意度。
圖4-35 運用物聯網進行物流運送風險監控服務
資料來源:FedEx、SenseAware,資策會MIC經濟部ITIS研究團隊整理,2022年8月
2. 區塊鏈(Blockchain)信任追溯
利用區塊鏈技術可以提供跨公司供應鏈成員,記錄可信、透明和可驗證數據,以追溯整個供應鏈的物料供給、產能、物流、碳排放等數據,並在可信任的狀況下進行數據交換,提升整體供應鏈的透明度。Circulor使用區塊鏈和物聯網來跟蹤材料到成品的來源、製造狀況、碳排放等,幫助製造商和供應商建立透明的供應鏈。材料供應商、製造商將數據輸入Circulor雲端平台,記錄到不可更改的區塊鏈分類賬上,滿足公司對環境和社會努力加強問責制的呼籲、ESG目標。以Volvo客戶為例,該汽車客戶現在能夠明確證明電動汽車中的電池材料來自何處、可回收性、合規性等。此外,Circulor結合第三方數據、人工智慧技術,協助企業辦別供應鏈的可能異常、變動而盡早發現風險。
圖4-36 運用區塊鏈進行供應鏈信任與透明化服務
資料來源:Circulor,資策會MIC經濟部ITIS研究團隊整理,2022年08月
3. 預測分析預知風險
利用大數據、機器學習技術可以進行需求、供需平衡、多供應商評估、設備預測、物流最佳化等預測分析以及計算適當的效率、成本、彈性等衝突目標下的最佳化分析。此外,預測分析還可以根據歷史經驗進行事先預測,以提前進行各項風險管理準備。例如:大型自動化設備商洛克威爾公司透過最佳化數據分析方法,可以在5分鐘內快速排定工單生產順序、10分鐘內排定員工排班等,提高作業的彈性。進一步,可以快速地重新進行排程以因應勞工短缺、供應料延遲等問題。這使得洛克威爾公司面對疫情時,造成勞力短缺、生產瓶頸等,透過預測分析技術,能夠快速進行規劃、分析與生產執行,以迅速、彈性的方法調整生產順序。
4. 人工智慧與自動化設備
電腦視覺、自然語言等認知型人工智慧技術結合自動化設備,能同時達到效率與韌性,例如:利用電腦視覺結合機器學習、深度學習技術,可以彈性地進行混線的品質檢測、機器手臂的彈性夾取、自動化物料搬運小車的動態路徑、無人機的電腦視覺多種工安狀況檢測。例如:洛克威爾公司利用3D電腦視覺技術偵測表面黏著製程的品質,提早發現品質異常、減少製程瑕疵;Pickit新創公司提供3D視覺系統,可以結合舊型的機器手臂,提高機器手臂的彈性夾取,適用於多種隨機和半結構化箱子取放、零組件分檢等各式應用。Pickit利用視覺導引系統能夠協助機器手臂進行更準確、更高效率的夾取作業及更彈性、無須編寫程式的設置方式。
圖4-37 彈性視覺引導自動化輔助系統
資料來源:Pick-it,資策會MIC經濟部ITIS研究團隊整理,2022年8月
(三)臺灣產業機會與挑戰
韌性供應鏈議題是在智慧製造、數位供應鏈方案上,更強調彈性、風險管理、上下游協作的議題。對於臺灣資訊服務業者而言,將有以下機會與挑戰:
1. 系統整合
與傳統韌性供應鏈管理比較,現今的管理更注重立即的感知與自動化處理。以此,臺灣系統整合業者因更注意物聯網、人工智慧等在工廠自動化、供應鏈整合等商機,並結合風險管理概念,協助企業管理風險並提升效率。系統整合業者應更積極與物聯網、AI、自動化設備商合作,以提供完善韌性供應鏈方案。此外,協助企業進行韌性供應鏈管理亦是一個新服務商機,不過比較多會是中大型企業的需求,也會面臨國際顧問服務公司的競爭。
2. 資訊安全
對於企業而言,資訊世界的攻擊亦是現代企業面臨的重要風險,資訊安全商將持續地提升資安方案完善度以協助面對相關資安威脅。此外,隨著韌性供應鏈議題強化風險感知、自動化處理等,將會引發更多的物聯網、設備安全疑慮,資訊安全商將特別注意此方向趨勢的發展。
3. 雲端運算
韌性供應鏈管理議題上,雲端運算服務商主要的機會點在於上下游供應鏈風險透明、風險分析等應用。雲端運算服務商應更積極協助發展以社群、供應鏈為基礎的雲服務,滿足企業風險管理需求。此外,結合物聯網的風險偵測將是雲端運算服務商可以結合5G、物聯網服務商進行發展的雲端運算服務。
4. 套裝軟體
套裝軟體業者在韌型供應鏈管理議題上,將朝結合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技術,發展更為自動化的軟體服務與硬體整合系統。例如:流程自動化軟體(RPA)結合自動化設備是近期的趨勢,套裝軟體業者應思考此方向發展可能性。
5. 資訊委外
針對韌型供應鏈管理,資訊委外業者的著墨空間較少,主要仍以朝雲端運算服務布局。此外,資訊委外可以強化人工智慧、自動設備、物聯網方向人才訓練與委外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