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未來科技發展觀測
(一)總體環境
「全球風險」係指當某事件發生時,將造成全球多數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產生負面影響,而造成全球風險事件的因素可概括為「經濟」、「環境」、「地緣政治」、「社會」、「科技」等五個面向。
如表4-1所示,世界經濟論壇(WEF)在2024年4月發布一份《全球風險報告》,其中統計約1,500位來自產、官、學各領域專家、學者與社會大眾,針對現在、2年(短期)、10年(長期)所會面臨的全球風險事件進行排名;報告顯示有66%的受訪者認為「極端氣候」是2024年所面臨最有挑戰性的風險因素,而第二名及第三名分別是53%的「AI創造的錯誤資訊與假訊息」與46%的「社會或政治極端化」。
根據WEF研究指出,超過八成受訪者認為短期內(2年)全球會處於一種不穩定的態勢,且隨時間變遷,情況會更為加劇,包括「氣候變遷」、「人口分布位移」、「技術加速」、「地緣政治」等成為最關鍵的風險因子;以生成式AI為例,產出的內容真假難辨,不僅民眾須面對更多難以判別的虛假訊息,更可能因為此類訊息造成社會不安或動盪。
表4-1 WEF 2024年全球風險排行
資料來源: WEF(2024/04),資策會MIC經濟部ITIS研究團隊整理,2024年9月
(二)技術趨勢
表4-2整理來自Gartner、IEEE、CB Insights、Deloitte、WEF等五個主要研究機構針對未來科技趨勢的預測,綜觀趨勢預測可發現未來關鍵新興ICT技術多以軟體技術為核心,表中資訊以「AI」、「雲端」、「物聯網」、「自動化技術」為重,再藉整合垂直領域知識如「交通」、「物聯網」、「機器人」、「健康照護」等,帶動新興技術在產業領域落地,值得注意的是「AI技術落地」與「資安強化」預估將成為下一個趨勢亮點。
表4-2 未來科技趨勢預測表
資料來源:WEF,資策會MIC經濟部ITIS研究團隊整理,2024年9月
(三)風險議題
「生成式AI」是一種可以創造新內容及想法的AI,包括創造對話、故事、影像、視訊、音樂。AI技術試圖在非傳統運算任務中模仿人類智能,例如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NLP)及翻譯。生成式AI可以被訓練學習人類語言、編程語言、藝術、化學、生物學或任何複雜的主題,生成式AI會重複使用訓練資料來解決新的問題;相應的,生成式AI技術亦包含許多使用風險,例如「資料隱私」、「模型幻覺」、「透明合規」、「建置成本」等項目,容易造成假訊息氾濫、過度信任等社會風險。
因上述問題,近期國際上延伸出「主權AI」概念,透過國家政策發展符合該國社會習慣、歷史文化的大型語言模型(Large Lrnguage Model, LLM)。相關政策推出後,預期將從國家至企業全面發展LLM,掌握生成式AI應用商機;包括輝達執行長黃仁勳、IBM董事長Arvind Krishna在內,皆多次提及主權AI概念。
前文提及生成式AI應用發展方向與其伴隨風險,而就技術發展面向上,不得不提及「通用型人工智慧」(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 AGI)與「AI Agent」兩大概念。AI技術發展至今,AGI一直被視為AI界的聖杯,意指AI可以模仿人類思維及行為,應對及處理複雜的任務;而「AI Agent」(又名AI代理),則被視為目前可能實現AGI的載體。
「AI Agent」被定義為能夠自主(autonomous)做出決策、完成行動,且無須人類介入的AI;在人類下達指令後,利用感知到的資訊結合指令內容,自行做出計畫,並將其分解成不同步驟,採取相應行動;在執行任務後,將接收到的回饋,用以改進並調適自己。AI Agent的框架(圖4-1)以大型語言模型(LLM)為核心,同時具備「記憶力」記憶完整數據、「規劃力」將任務拆解為思維樹(Tree of Thoughts)並依此細分步驟、「工具使用力」作為執行計畫的手段,最終完成行為本身。
圖4-1 AI Agent框架
資料來源:Google Deepmind,資策會MIC經濟部ITIS研究團隊整理,2024年9月
隨著AGI技術發展,依照人類與生成式AI之間的自主性程度可分為不同等級,Level 1至Level 5各分別顯示不同程度的AI代理功能,可視為通往AGI的階段性成果(如表4-3)。
表4-3 AI Agent與AGI等級比較表
資料來源:OpenAI,資策會MIC經濟部ITIS研究團隊整理,2024年9月
二、AI Agent發展趨勢
2023年底微軟推出Microsoft 365 Copilot,讓使用者能夠在Microsoft 365的多種應用程式中高效工作。與此同時,OpenAI推出個人化的GPT及GPT商店,這些創新皆建立在大型語言模型(LLM)的基礎上,旨在協助人類執行更多任務並提供更精準的自然語言處理能力。2024年各種新名詞如Copilot、RAG、Agent、Grounded、Alignment等紛紛亮相,凸顯AI與人互動的方式正在發生轉變,特別是AI Agent的出現,讓AI不再只是執行特定任務的工具,而是成為能夠理解及回應人類需求的合作夥伴。
AI Agent是一種具備自主完成任務、學習及適應環境的智慧系統,其可以是軟體系統如聊天機器人,亦可以是物理型態的機器人或無人機等。代理主要是以模仿生物感知外部環境、與環境互動,甚至是做出決策。隨著LLM技術的快速發展,AI Agent成為AI發展的重要里程碑,透過自主性、創造力及協作能力推動技術創新與應用變革。根據OpenAI對AI Agent的定義,AI Agent中的Agent是由LLM、記憶、任務規劃、工具使用等元素所組成的。這些元素相互協作後,使Agent能像人腦一樣感知、思考並行動。
(一)市場趨勢
AI Agent透過其記憶、任務規劃、工具元素之間的協同作用,實現感知、分析、決策、執行、學習等基本工作流程。從感知環境、制定計畫到執行動作,再到根據反饋進行學習及調整,AI Agent在多變的情況下展現出高效運作的能力。這種協作使AI Agent能有效地應對不同情境,為個人或組織提供支持及幫助,並不斷提升其性能以應對不斷變化的環境需求。
圖4-2 AI Agent系統架構
資料來源:OpenAI,資策會MIC經濟部ITIS研究團隊整理,2024年9月
AI Agent的應用場域可以分為三種模式:
● 單一AI Agent(Single AI Agent)用於完成特定任務,例如GitHub Copilot能提升編程任務的效率,為用戶提供精確且實用的解決策略、智慧語音助手如Amazon的Alexa透過語音控制家居環境。
● 多模態AI Agent(Multi-AI agents)應用場景彰顯協同作業的重要性,此模式多應用於軟體產業開發、智慧製造及企業管理等領域。例如,自動駕駛系統中,不同的AI Agent負責檢測障礙物、規劃路徑及控制車輛速度等多重任務,以確保行車的安全及高效運行。
● 混合AI Agent(Hybrid AI Agent)則整合人類的智慧及AI計算力,實現更全面、準確的決策。這種模式特別適用於需要結合專業知識及技術分析的領域,如醫療、法律或金融等。
(二)產業應用AI技術已經成為各個產業提升效率、創造價值的重要工具。從單一AI Agent到多模態AI Agent再到混合AI Agent,不同模式的應用將成為未來商業領域智慧融合關鍵,協助企業應對競爭激烈的市場挑戰。
圖4-3 AI Agent系統三大模式
資料來源:Microsoft,資策會MIC經濟部ITIS研究團隊整理,2024年9月
1.單一AI Agent:科技大廠帶動垂直產業廣泛應用
科技巨頭正積極推動單一AI Agent在各行業的廣泛應用,為企業提供更高效的工具及作業系統。OpenAI的ChatGPT Plus平台允許訂閱者在無須編碼的情況下自訂AI,滿足獨特的用戶需求,而GPT Store則導入個性化的AI Agent;微軟的Copilot整合Windows 11、Microsoft 365、Edge及Bing等產品的AI能力,提供全面的用戶體驗,並推出垂直產業的應用,如Copilot for Sales、Copilot for Service及新的Copilot for Finance;Salesforce的Einstein Copilot旨在優化客戶服務體驗、行銷流程及整體營運效率。
同時,許多大廠將AI技術融入各種產品及服務,例如LG智慧家居的AI Agent結合行動、學習、情感表達等功能,為智慧家居管理帶來全新體驗,推動家居產業的相關領域發展;Google的Pixel 8系列手機以AI為核心,提供更有幫助且個人化的體驗,並推動行動設備、電信服務等產業在AI Agent領域的進一步發展。
根據CB Insights的報告顯示,使用AI copilot開發軟體明顯提升工作效率,平均僅需71分鐘完成任務,相較於無AI copilot節省約56%的時間。在醫療及法律等垂直領域,應用效果更為顯著。在醫療領域,如Suki AI、Nuance、DeepScribe2等透過自動化文件處理技術,成功減少約72%至75%記錄臨床檔案的時間。而在法律領域,AI copilot能夠草擬合約、總結文件及優化研究。此外,Uniphore在AI copilot的應用中減少20%業務運作時間,達到每年節省600萬美元的效益。科技巨頭積極開發AI copilot,促使企業更加自動化,在運作業務、節省成本及提升效率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2.多模態AI Agent:科技大廠及企業獨角獸的投資熱潮
2024年科技大廠及企業獨角獸紛紛在多模態AI Agent領域展開大規模投資,展現該領域的快速擴張。OpenAI作為領先者,積極推動自主代理人的培訓計畫,同時提供1萬至10萬美元的研究影響補助金。最新一輪投資中,OpenAI成功獲得14.8億美元的B輪資金,進一步鞏固其在該領域的領先地位。其他企業獨角獸亦投入到這一波浪潮中,例如:Imbue以23.2億美元建立AI代理,不斷測試各種開發架構,並獲得Eric Schmidt、The Alexa Fund、Asteria Institute及NVIDIA等知名投資者的大力支持;ADEPT透過開發Software-agnostic多模態AI Agent,在最新一輪中募得41.5億美元的B輪資金,凸顯對其創新方法的高度認可。
科技大廠方面,DeepMind於2023年6月推出「通用代理人」技術,使AI能夠適應不確定的環境並與人類有效溝通;而Microsoft的開源Python庫AutoGen成為LLM應用框架領域的革新引擎。AutoGen為開發人員提供簡化的工作流程,使他們能夠輕鬆建立由LLM驅動的AI Agent框架。這些AI代理具備自然語言交流的能力,能夠獨立完成多項任務,如回答問題、提供資訊、執行程式碼或檢索資料庫中的資訊,同時還能夠相互合作更複雜的任務。
3.混合AI Agent:未來人機協作的智慧決策實踐
面對勞動力短缺及市場競爭激烈的挑戰,混合AI Agent模式將在推動產業創新及提升生產力方面發揮關鍵作用。如醫療、法律、金融等需要專業知識及技術分析的領域,混合AI Agent將成為解決複雜問題的得力助手,同時提供更全面、精準的解決方案。近期大型科技公司如Amazon、Google、NVIDIA、Meta、Tesla、OpenAI,紛紛投資於人形機器人領域,推動AI在機器人發展中的應用。不僅讓機器人能夠與人類專業深度融合,且在極短的培訓時間內完成更為複雜的任務,提升生產效率。混合AI代理模式正成為未來產業發展的一大趨勢,使企業能夠更靈活應對市場變化,快速做出基於人機協作的智慧決策。
(三)產業機會
1.AI代理在應用推廣時可能面臨的挑戰
多代理模式具有高度模組化、靈活性與容錯能力,適用於解決複雜的問題領域。然而,在實際開發及推廣中,多代理系統亦面臨諸多挑戰。
首先,代理之間的協作與溝通是多代理模式面臨的主要挑戰之一。由於不同代理可能具有異質架構、不同的知識表示方式及決策機制,在進行行為協調、資訊共享、共識達成方面存在困難。例如,在金融交易系統中,市場預測Agent、交易策略Agent及風險管理Agent需要協同工作,若這些代理的數據格式及決策模型不同,將大幅降低彼此之間的溝通及協作效率,從而影響整體系統的性能。
其次,知識表示與共享的挑戰亦為一大瓶頸。每個代理擁有的領域知識形式各異,恐難以實現有效整合及利用。例如,在醫療診斷系統中,某些代理專注於病理數據,而其他代理則處理臨床症狀及影像資料。這些異質數據的接入與共享困難,使得系統無法達到最佳的智慧水平,限制系統的整體效能。
第三,多代理系統牽涉大量資訊協作,若缺乏恰當的安全防護措施,可能遭受攻擊而導致數據洩露或故障。最後,複雜的多代理決策過程常常是黑箱操作,缺乏透明度並導致決策的可解釋性不足,影響人們對系統的信任。以上種種挑戰皆為多代理系統的發展及應用帶來阻礙,需要採取有力的對策來加以解決。
表4-4 AI代理在應用推廣時可能面臨的挑戰
資料來源:數位轉型研究院,資策會MIC經濟部ITIS研究團隊整理,2024年9月
生成式AI及多代理模式在各領域展示強大的應用潛力,藉由協作及高度模組化設計,提升決策效率及準確性。然而,臺灣企業在推動多代理AI應用過程中面臨諸多挑戰,包括代理間協作與溝通困難、異質數據接入與共享問題、安全與隱私保護不足、決策過程的可解釋性欠缺等。這些挑戰需要透過技術及管理措施來解決,以充分發揮多代理AI的優勢,實現企業數位轉型並提升競爭力。
表4-5 AI代理推廣的解決方案
資料來源:數位轉型研究院,資策會MIC經濟部ITIS研究團隊整理,2024年9月
透過採取上述解決方案,臺灣企業能更好應對多代理模式發展過程中的各種挑戰,釋放多代理模式的巨大潛能,加速並經濟高效地完成AI轉型,提升生產效能與競爭實力,最終實現長期的經濟利益及技術優勢。
2.AI代理在企業組織中可能面臨的挑戰
現今的產業環境與商業模式皆面臨前所未有的各種變局,轉型正是大勢所趨。在激烈的市場競爭與一日多變的消費者需求下,許多企業遭遇到各種困境,傳統營運方式已然無法滿足如今的客戶需求與產業生態互動。諸多案例顯示,企業導入AI相關技術、或稱「AI-Lead組織轉型」,不僅有助企業突破營運瓶頸,更拓展與客戶互動的新模式、倍增許多商機。尤其是對於某些正在面對組織營運難改善、市場變化不友善的企業來說,組織轉型正是企業尋求蛻變的最佳利器。透過此突破轉型,不僅能夠有效提升營運效率,更有機會在快速變遷的競爭環境下異軍突起、拔得頭籌,進而持續穩健發展。在當今的數位時代,組織轉型已成為企業追求創新及競爭優勢的重要策略。然而,這種轉型並非易事,它需要企業付出巨大的努力,並面對五大挑戰與建議,詳見表4-6及表4-7:
表4-6 企業在應用AI代理於組織轉型時可能遇到的五大挑戰
資料來源:資策會MIC經濟部ITIS研究團隊整理,2024年8月
表4-7 企業在應用AI代理於組織轉型的五大建議
資料來源:資策會MIC經濟部ITIS研究團隊,2024年9月
隨著全球數位化進程的加速,AI已成為企業轉型及創新的關鍵推動力。AI Agent透過簡化複雜性、賦予員工權力、有效管理數據、簡化營運及確保合規的能力,幫助企業克服轉型過程所面臨的各種挑戰,並釋放AI的全部潛力。
在臺灣產業方面,建議中小企業密切關注單一AI Agent及多模態AI Agent的應用,以幫助企業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同時改善客戶體驗。在多模態AI Agent領域,科技大廠及企業獨角獸的投資熱潮表現出市場的快速擴張,企業應考慮從特定領域開始,如客戶服務或銷售,逐步擴展應用範圍。
以車輛維修服務為例,從預約維修到檢測報告,再到後續保養服務的推薦,每個步驟皆可導入不同的AI代理,提升服務流程的效率及個人化。這樣的協同工作模式不僅能夠為用戶提供更出色的服務體驗,亦有助於提高企業的業務效率。此外,建議企業進行相應培訓,以確保員工具備應對新技術的能力,促使企業更具競爭力。
三、資訊安全發展趨勢
(一)市場趨勢
AI技術在網路安全領域的應用,開啟一場全球性的網路防禦革命。各大資安公司紛紛推出基於AI的創新產品與服務,預告著未來將出現更多突破性的安全解決方案。這場革命不僅改變我們應對網路威脅的方式,亦重塑整個網路安全技術與市場的生態系統。
AI在網路安全中的應用主要分為兩個方向:AI輔助網路安全(AI for Cybersecurity)及AI系統本身的安全(Security of AI)。這兩個方向看似分離但實際上緊密相連,共同構成現代網路安全的核心。
在AI輔助網路安全方面,企業現可利用AI實現半自動或全自動的安全部署,並進行即時、預測性的智慧分析,大幅增強企業對抗複雜網路威脅的能力。例如,一個AI驅動的安全訊息及事件管理(SIEM)系統,可以在幾秒鐘內分析數百萬個事件紀錄欄目、迅速識別出潛在的安全威脅,這是人工分析所無法比擬的。
然而,關鍵決策仍需依賴專家判斷,特別是在應對不同階段駭客攻擊的時期。AI技術在此扮演輔助角色,類似於飛機自動駕駛系統之於飛行員、或高科技醫療設備之於醫生,這種人機協作模式充分發揮AI的計算能力及人類的創造性思維,形成一種強大的防禦聯盟。
1.AI系統安全已是新興的國家戰略焦點
在AI系統安全方面,重點在於如何驗證AI系統規格,確保其效率、安全性、穩健性及公平性。這涉及AI決策的可信度問題,尤其是在面對對抗性攻擊(Adversarial Attack)時,例如一個用於自動檢測惡意軟體的AI系統,如果被精心設計的對抗樣本欺騙,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安全漏洞。
AI系統安全已上升為國家安全層面的議題,各國積極制定相關標準與法規,並將之納入國家發展戰略。美國、中國大陸、歐盟等主要經濟體都在這一領域投入大量資源,形成一場新的技術競賽,這競賽不僅關乎技術優勢,更涉及國家安全與經濟主導權。在這個背景下,企業需要持續密切關注國際AI安全標準的發展,確保自己的AI應用符合相關規範;同時亦要考慮如何在全球化與本地化之間找到平衡,以適應不同地區法規要求。
2.AI驅動的智慧安全應用成為主流
生成式AI技術如大型語言模型、自然語言查詢系統等,正在徹底改變網路安全領域的工作方式。這些技術不僅簡化網路威脅檢測流程、擴大監測範圍,還大幅提升安全分析的效率及準確性。
基於大型語言模型的安全分析系統可以快速解讀並綜析大量的安全報告及威脅情報,為資安分析師提供更全面、更深入的洞察資訊;自然語言查詢系統則促使非技術人員也能輕鬆地進行複雜的資料分析,大大降低了執行任務的專業門檻。
然而這些技術亦面臨著一些挑戰,數據安全就是一個主要問題,因為訓練這些AI模型需要大量數據,而其中非常可能包括個人、企業甚至國家的敏感資訊。
未來的發展方向將不僅限於提供操作輔助,而是朝向AI主導安全決策邁進,類似於自動駕駛從Level 2(部分自動化)到Level 3(有條件自動化)的躍進。這意味著在某些特定情境下,AI系統將能夠自主做出安全決策,而無須人工干預。
3.企業AI安全策略的轉型
面對當前的數位化浪潮,企業需要重新審視傳統的資安鐵三角「機密性、完整性、可用性(Confidentiality、Integrity、Availability, C.I.A.)」安全模型是否足夠;新興的「分散式、不可篡改、短暫的(Decentralized、Immutable、ephemeral, D.I.E.) 」安全理念可能更適合應對現代網路威脅。這種轉變反映網路環境的根本變化,從相對靜態的環境轉變為高度動態且分散的環境。
AI安全不僅是技術問題,亦涉及社會及法律層面,包括AI的可解釋性、意圖、責任及治理等。企業在採用AI安全解決方案時,需要考慮這些更廣泛的影響。例如,如果AI系統做出錯誤的安全決策導致損失,誰應該負責?如何確保AI系統的決策過程是透明及可審計的?這些問題都需要企業在技術實施之外進行深入思考。
企業應在AI開發初期就考慮安全因素,並制定相應的防禦措施。這種「安全優先」的設計理念可以大大減少後期出現安全問題的風險,同時亦能提高AI系統的整體可信度。在實施AI安全策略時,企業還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 建立跨部門合作機制:AI安全涉及IT、保全、法務、人力資源等多個部門,需要建立有效的協作機制。
● 持續教育與培訓:由於AI技術及資安威脅皆在快速演進,企業需要為員工提供持續的教育培訓,確保他們能夠跟上最新發展。
● 與外部專家合作:考慮與學術機構、安全公司等外部專家合作,以獲取最新的研究成果與實踐經驗。
● 定期評估及調整:定期評估AI安全策略的有效性,並根據新的威脅及技術發展,持續做出及時調整。
在AI驅動的新時代,企業必須與時俱進,善用AI技術增強安全防禦,同時認識到AI將徹底改變網路安全格局,影響整個產業生態系統。那些能夠有效整合AI技術,並在安全性、效率及創新之間找到平衡的企業,將在未來的數位化競爭中占據優勢地位。
(二)產業應用
全球規模最大的資訊安全展覽會「RSA會議」(RSA Conference, RSAC),在RSAC的眾多活動中,「創新沙盒」(Innovation Sandbox)競賽尤為引人注目。這項競賽為資安領域的新興企業提供一個展示平台,同時亦成為觀察產業需求及發展趨勢的重要窗口。
創新沙盒競賽已有18年歷史,創造18屆冠軍。據統計,歷屆前十名入圍者共完成超過80次的併購交易,吸引高達135億美元的投資。
本屆RSAC創新沙箱競賽入圍的十家資安新創所提供的資安產品暨服務,不外乎四個關鍵詞:「AI賦能(Enabling)」、「雲端安全」、「零信任」、「資安營運暨監控中心(Security Operations Center, SOC)智慧化」。其中沙盒新創入圍團隊中,九家為美國企業、一家以色列公司,詳列於表4-8。
表4-8 RSAC 2024 Innovation Sandbox Contest Top 10
資料來源:RSAC 2024、CB Insights、Crunchbase,資策會MIC經濟部ITIS研究團隊整理,2024年9月
2024年最終奪魁的是Reality Defender公司,其運用多模態生成式AI技術,專注於提供深度偽造(Deepfake)的檢測服務,涵蓋範圍包括聲音、影像、圖片、文字等多個領域。
近年來生成式AI相關的威脅呈現爆炸性成長,根據DeepMedia的統計資料,2023年全球網路上發布的深度偽造影片數量較2022年增加兩倍,而深度偽造音訊的數量更驚人成長七倍。這種急劇成長主要歸因於生成式AI工具的普及及商業化,使得製作深度偽造內容變得簡單便宜又方便。
同時,深度偽造相關的詐騙活動、生成式AI製造的假新聞、虛假資訊、認知戰及心理操縱等問題,皆構成當前的社會挑戰。Reality Defender團隊敏銳察覺到這些產業當前面臨的棘手問題,於是採用多模型的生成式AI方法,致力於檢測及防禦深度偽造及其他AI生成的威脅,最終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
從RSAC 2024創新沙盒入圍前十名所提供的資安產品暨服務,可歸納以下三個資安新創所引領與聚焦的產業發展趨勢。
1.AI驅動的資安防護成為產業創新主流
隨著OpenAI的崛起,「大型語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 LLM)及「生成式AI」成為資安產業的熱門話題。AI三大要素—資料、運算力及演算法的快速發展,促使產業重新審視AI帶來的影響。從網路安全的角度來看,新興技術驅動的資安包括兩個層面:資安防護技術的應用與技術對資安效能的提升。
LLM及生成式AI 的應用通常是將大量具有特定特徵的資料餵給模型,經過訓練後形成推理引擎,再利用該引擎回應輸入資訊。然而,在全球高度重視資料安全的當下,LLM應用的主要缺點是缺乏對資料隱私的考量,亦因此讓許多資安廠商更著重於LLM的資料安全防護。
2024年RSAC創新沙盒競賽中,半數的新創企業專注於AI驅動的資安產品與服務,其中Antimatter、Bedrock Security、Harmonic及Reality Defender皆提供LLM應用的資安防護,而Dropzone AI則提供基於LLM應用的AI驅動安全營運中心(Security Operation Center, SOC)分析師。
2.多雲環境與韌性仍是資通安全產品服務的核心
雲端運算持續改變企業的運作方式,同時亦帶來新的安全挑戰。隨著企業上雲比例增加、資安人力不足、技術不斷進步,多雲應用(包括公有雲、私有雲、混合雲)及韌性部署始終是資通安全產品服務的重點。
近年來,RSAC創新沙盒每年都有至少四家雲端安全相關的新創企業進入十強決賽。2024年入圍的雲端安全廠商包括Aembit、Mitiga、P0security、RAD Security,他們分別提供針對多雲環境的身分管理、自動化平台、治理平台及威脅偵測服務。在多雲及數位韌性的趨勢下,雲端安全不僅強調SOC的雲端化,多雲環境下的身分服務亦成為今年新創企業的主要方向。
3.智慧化資安營運暨監控中心成為市場主角
面對日益增多的網路攻擊,部署「資安營運暨監控中心」(SOC)變得尤為重要。目前市場上的資安營運系統主要以SOC為核心,亦包括安全資訊與事件管理(Security Information and Event Management, SIEM)、安全編排自動化與回應(Security Orchestration, Automation and Response, SOAR)、威脅情資平台(Threat Intelligence Platform, TIP)、使用者與裝置行為分析(User and Entity Behavior Analytics, UEBA)等功能。
AI的發展推動SOC朝智慧化方向演進,成為本次創新沙盒競賽參賽團隊的共同目標。Dropzone AI、Mitiga及RAD Security分別提供AI驅動的SOC、雲安全SOC、雲原生應用的SOC,而VulnCheck則專注於漏洞及威脅情資相關的SOC。
然而SOC在企業應用仍面臨一些挑戰,如大量事件或警報的處理,企業可能因缺乏完善的處理流程或優先順序判斷能力,而陷入「有可視化、卻無應變力」的困境。儘管如此,基於合規及供應鏈需求,企業紛紛建立相關單位或尋求外部協助。如何實現SOC的真正智慧化、提升企業的資安治理及管理能力,已成為產業共識與發展方向。
(三)產業機會
觀察RSAC創新沙盒競賽,不僅有美國本土的新創企業,以色列的資安新創也占有相當比重。放眼全球除了美國之外,以色列無疑是最成功推動資安產業,且培育出眾多知名資安新創及獨角獸企業的國家。
然而,每個國家的產業發展背景各不相同,不能簡單照搬他國經驗。業界普遍認為臺灣資安新創成功的關鍵之一在於「走出去」,即進軍國際市場。無論是從鄰近的日本市場、拓展至東南亞,抑或是進軍具指標性的美國市場,皆為建立品牌及全球營運的重要途徑。
臺灣資安產業的發展需要篩選獨特價值,而扶植本土資安新創是從價值判斷到策略選擇的重要方向。除了將「形成具代表性、成功的資安新創」作為產業發展的指標外,亦需要關注臺灣整體產業環境、未來趨勢、結構調整、競爭力、人才供需、相關法規調適等方面,以加速並深化「資安產業化」進程。
在當前地緣政治及美中競爭的背景下,供應鏈安全已成為臺灣資安產業發展的優勢。儘管本地資安業者規模不大、國際行銷資源有限,但可以利用歐美對供應鏈安全的重視、AI物聯網(AIoT)資安產品的需求,尋找發展機遇。
參考國際資安新創解決痛點的差異化商業模式及募資能力,臺灣資安新創應該在「了解外部環境、評估自身實力」的基礎上,制定「大市場、小題目」的策略。順應AIoT資安產品服務需求的趨勢,資安新創若能結合臺灣ICT產業大廠的全球生產布局優勢,有望成為開啟國際信任供應鏈的隱形冠軍。
四、金融科技發展趨勢
(一)市場趨勢
「金融科技」是利用新興科技重新定義金融服務,更新傳統金融服務模式,創造新的商業模式與產品服務,使個人及企業用戶更容易獲利,降低決策成本。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 WEF)於2024年1月發布的研究調查顯示,目前金融科技公司主要分布在亞太與歐洲地區,代表性國家有中國大陸、新加坡、英國等,美國亦為金融科技產業發展時間長且成熟的市場,在融資市場上吸引大額資金,孕育出如Stripe等著名的金融科技獨角獸。
此外,根據WEF的調查顯示227家以零售為導向的金融科技公司主要從事數位支付(30%)與數位借貸(27%)業務為主,其次為保險科技(17%)、數位籌資(14%)、數位銀行(12%)。其中,數位支付長期以來驅動整體產業成長,尤其在COVID-19期間迅速成長,預期到2030年仍會是主要金融科技公司所從事的業務。
本節透過各大Fintech展會、產業重大新聞等管道,梳理金融科技產業的市場趨勢,並以社會環境、技術應用、經濟環境、監管規範四大面向統整論述。
1.社會環境面
金融詐騙橫行成為金融產業棘手問題:隨著科技進步與交易手段的多樣化,金融詐騙的手法層出不窮,這些詐騙行為不僅威脅用戶資產安全,亦可能導致金融機構遭受巨額經濟損失及聲譽受損,為了應對這些風險,金融單位必須加強遵從相關監理規範,投入大量資源進行預防與檢測。
除了金融機構需要定期更新內部政策、流程、舉辦教育訓練等,並建立完整的內控體系與合規管理框架防範內部風險之外,可以預期金融機構對於以數據分析、機器學習、演算法等相關將被用來監控及分析交易模式、即時識別異常交易行為的解決方案需求大幅提升,提供法遵合規相關解決方案的FinTech業者受到市場或產業關注。
(1)不同世代的消費者需求挑戰銀行適應性
銀行的適應性(adaptability)係指銀行針對外部環境變化(如客戶需求變化、技術趨勢)能夠即時因應的能力。隨著Z世代及高齡化社會來臨,金融業者將面臨不同世代的消費者族群,基於秉持顧客至上的精神,任何金融產品無法一體適用於各族群世代,因此各大金融業者應針對不同世代,根據實際需求打造專屬的金融產品,藉此滿足不同的客戶族群。
Z世代通常是數位原生世代,以喜好新穎事物、求新求變及重視社會意識聞名,因此市場上陸續推出創新產品與服務,例如針對LGBTQ 群體的數位銀行、針對青少年發行的信用卡等。同時,政體社會面臨高齡化問題,因此金融機構亦積極推動高齡金融產品,例如針對退休族群推出養老基金。
(2)ESG Fintech市場發展前景看好
由於淨零碳排成為全球趨勢,帶動ESG成為企業顯學。若從全球各國角度觀之,經濟及地緣政治會影響ESG發展,如ESG在美國及英國的發展,明顯受到政治影響;全球存在富裕及貧窮國家,而不同國家能負擔永續發展的能力亦有所差異性。科技實踐ESG最先會面臨ESG數據蒐集不易、資訊不透明的情形,而Fintech可以協助解決此問題,如:區塊鏈技術協助蒐集ESG數據,並讓資訊透明化。
運用Fintech實踐ESG亦為所謂的ESG Fintech,2023年ESG Fintech全球新創企業獲得165億美元的資金,占金融科技投資的10%。展望2024年及未來,隨著全球各國企業經營皆優先重視ESG及國際組織ESG規範的上路,各國持續探索如何強化ESG監管。ESG已蔚為全球風潮,各項監管規範會隨之而來。2024年《國際永續揭露準》正式上路,凸顯企業在ESG資訊揭露必須要採用更嚴格的標準,強化ESG資訊揭露透明化,預期未來Fintech技術在企業推動ESG過程將扮演重要角色。
2.技術應用面
(1)以生成式AI或AI為基礎的新興商業模式方興未艾
AI、區塊鏈、雲端運算、大數據分析等技術演進,發展出新的商業模式,提升銀行、保險及證券等服務效率與便利性。根據WEF研究,金融科技業者認為近五年產業的首要關鍵議題為AI,隨著技術進展到生成式AI階段,有別於過去根據既有規則、資料庫,進行判斷預測,生成式AI透過神經網路辨識、學習資料與結構模式,讓AI模型可以快速自然生成新文件、圖像、影片等內容。
2024年生成式AI持續影響整體金融業,預期市場上會誕生更多生成式AI為基礎的金融應用。從產業整體發展軌跡來看,AI技術早已廣泛應用於金融產業,但大多聚焦在預測及分類類型,且有其侷限性。若生成式AI若能廣泛被金融業者應運用,在預測型AI與生成式AI 交互作用影響之下,將能強化客戶體驗及提升服務效率。
舉例來說,預測型AI可以根據客戶的歷史及行為數據,預測客戶的喜好,而生成式AI則會基於這些預測產生出客製化的金融解決方案,若整合兩種不同類型的AI將能夠為銀行業提供個人化服務。
隨著AI逐漸普及化,金融業正運用機器演算法打造以AI為驅動化的服務,如加入機器學習演算法於決策過程中,讓整個邏輯更加透明且易於了解,例如AI被使用在迅速有效評估申請者負擔能力、風險、信用審核評估,促進先買後付(Buy Now Pay Later, BNPL)等金融創新商業模式。
(2)嵌入式金融運用AI將朝向更具個人化發展
由於消費者需求不斷變化,希冀提供無縫接軌的金融服務體驗,因此形成嵌入式金融(Embedded Finance)發展的背景,該概念被喻為下一波金融科技的趨勢,涵蓋廣大的商機,目前吸引銀行業者及非銀行業者投入此領域。
根據Money 20/20 USA 2023年專家預測,由於嵌入式金融持續成長,2024年嵌入式領域將看到更多大型銀行與小型Fintech企業合作的案例。另外,隨著技術不斷迭代及數位轉型蔚為全球風潮,嵌入式金融將進入醫療保健、零售、交通等諸多產業領域,並且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展望2024年,由於生成式AI技術預期會持續影響金融業,AI讓嵌入式金融朝向更個人化及智慧化發展,並開發出更多嵌入式金融創新商品的可行性。
3.經濟環境面
(1)有技術優勢的Fintech受到投資人關注
儘管全球金融科技新創融資金額趨緩,AI相關的金融科技新創仍受到投資人青睞,S&P Global Market Intelligence研究顯示,與AI相關的新創金融科技在2023年相較起來更受到投資人青睞。例如,儘管投資人對金融科技產業融資市場不熱絡,提供中小企業AI智慧支付系統方案的英國新創SumUp仍在2023年Q4完成F輪3.07億美元融資。金融產業多項工作有高度自動化的潛力,亦被McKinsey等研究機構視生成式AI為重要的垂直應用領域之一。
(2)影響力投資是下一波永續發展重點
隨著氣候變化加劇、社會不平等及全球性挑戰日益嚴重。新一代投資者如Z世代希冀投資的資金能對於社會及環境產生正面影響,且投資行為能反應自身價值觀與社會承諾。在此背景之下造就影響力投資(Impact Investing)崛起,並成為現今資本市場的一項重要議題。
根據WEF及全球影響力投資協會(Global Impact Investing Network, GIIN)發表的影響力報告顯示,近年全球影響力投資金額有上升趨勢,代表影響力投資意識增加。國際諸多銀行如巴克萊銀行、花旗銀行等皆成立影響力基金,試圖透過資金投入解決社會或環境議題。在全球氣候變遷影響加劇,各國面臨環境社會課題與全球興起多元共融(Diversity、Equity and Inclusion, DEI)之下,影響力投資迎來新一波機會。
對於金融業者而言,一方面可以運用影響力投資概念實踐ESG,另一方面也可以擴大自身企業的影響力。展望2024年以及未來,由於新冠肺炎以及俄烏戰爭的影響之下,根據聯合國的看法,2030年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依照目前進度將延至2065年方能達成,加上氣候變遷的影響,預期影響力投資會是永續金融下一波發展的重點。
各國政府可研擬混合型金融(Blended Finance)機制,吸引私人資本挹注環境與社會議題,讓投資者與社會創新企業依照自身需求,採用適合的金融方式進行投資,更能兼顧財務及社會效益的策略。
4.監理規範面
(1)生成式AI興起讓AI監管受到關注
有利的監理環境是支持整體產業發展的關鍵要素之一,根據WEF的研究顯示金融科技發展成熟地區更重視監理環境(全球平均38%、北美43%、歐洲50%、亞太52%),亦代表北美、歐洲、亞太地區的金融措施制度更加完善。
隨著AI技術興起,AI監管議題再次受各界關注,各國相關監理陸續針對AI應用制定相關規範,包括歐盟的《人工智慧法案》(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ct, AI Act)、美國拜登政府在2023年10月簽訂AI行政命令等。
在AI監管議題再次受到全球重視之下,2024年AI金融監管亦被各界廣泛討論,包括美國金融業監管局在2024年1月發布的年度報告將AI列為新興風險、新加坡專門針對生成式AI在金融業應用的MindForge計畫皆值得產業持續關注。
(2)加密貨幣相關監管措施將朝向強化發展進行
目前加密貨幣缺乏嚴謹的監管機制,容易造成洗錢、交易所無預警下倒閉等諸多負面案例,因此各界一直呼籲需要強化加密貨幣監管。在外在環境驅動之下,各國政府亦紛紛提出加密貨幣監管法案,但並非是全面性監管方案。
歐盟首部《加密資產監管(Markets in Crypto Asset Act, MiCA)法案》將於2024年正式上路,該法案可謂是全球首部全面性監管加密貨幣法案,其中規範加密貨幣服務廠商必須保護加密貨幣用戶權益,若加密貨幣投資者無故虧損,服務廠商必須擔負相關責任,相關內容亦是針對近年諸多交易所無預警倒閉,消費者求償無門的狀況進行管理規範。
加密貨幣已經是全球無法忽視應用之下,監管加密貨幣似乎逐漸成為全球共識,因此可預期MiCA在2024年正式上路及法規逐步到位之下,各國會跟隨MiCA法案腳步,從全面的角度監管加密資產,屆時全面性監管加密貨幣時代將會來臨。後續可以持續觀察MiCA法案對於加密資產產業發展影響,以及DeFi、區塊鏈等相關議題是否因而強勁復甦。
(二)產業應用
隨著金融科技持續發展,將可發現以下幾個不同面向的商機,提供資訊服務業、金融業乃至於各行業的應用機會參考。
1.針對Z世代推出有獨特價值觀的創新服務與產品
隨著消費者需求變化及Z世代進入職場,金融業者在市場上將面臨不同世代的消費者族群,若能吸引更多不同的世代族群成為客戶,將更有機會從激烈的商場中脫穎而出,無論是金融機構或Fintech皆積極針對Z世代價值觀,陸續推出創新應用。
例如,2018年成立的新創STEP主打提供13-18歲青少年Z世代信用卡、銀行帳戶服務,讓青少年學習財務觀念,同時亦能夠建立信用紀錄,有利於之後申請學生貸款時能得到更優惠的條件。
2.運用Fintech技術推動ESG
在淨零碳排及ESG趨勢下,ESG Fintech發展前景看好。金融業者可選擇與ESG Fintech新創合作推動永續及ESG發展,如美國新創團隊Spiral即為一家ESG Fintech企業,協助銀行將永續性及社會影響力嵌入至產品與服務中。銀行業者透過與Spiral合作,透過該公司的影響力即服務模式(Impact-as-a-Service)平台,擴大環境與社會影響力。
3.法遵合規解決方案受到關注
金融詐騙等議題受到全球關注,全球範圍的法律合規要求持續增加,無論是金融機構或Fintech皆積極投入發展預防性的解決方案。
例如,2024年5月Mastercard宣布以生成式AI技術增強卡片詐欺偵測,透過掃描數十億張卡片與數百家商店交易資料,進行卡號比對,檢測出可能被盜卡的卡號並即時向銀行發出警報,即能停止該卡繼續進行交易;而Visa亦於2024年3月推出三項新的防詐解決方案。
Fintech則積極以AI等新興技術打擊金融犯罪,例如成立於2019年的布拉格新創resistant.ai即推出文件詐欺偵測、交易監控、身分驗證等解決方案。
4.持續發展AI自動化完成任務的應用
AI技術的最終目標是達到自主完成任務,過去金融機構多以embedding、Copilot模式使用大廠或Fintech的AI工具提升作業效率,例如Stripe導入GPT-4模型應用讓代理商查詢文件、讓系統開發人員查詢文件等場景;2024年微軟等大廠亦陸續針對金融等垂直領域推出Copilot工具。
可以預期AI將往更自動化的模式發展,亦即Agent模式,代理人類自主完成任務,而Google等大廠亦逐漸發展相關的解決方案。
5.推出新興金融商業模式
隨著技術與數位平台發展,預期Fintech業者將積極與零售、電商等平台合作並嵌入新興方案。以支付方式為例,過去Fintech業者透過軟信用調查,包括大數據及風險分析模型,分析消費者過往繳款紀錄,評估申請者風險承擔能力,作為放貸與否的標準,促進「先買後付(Buy Now, Pay Later, BNPL)」支付方式興起。
近期Fintech業者再推出「先存後買(Save Now, Pay Later, SNPL)」的支付方式,改善BNPL衍生出過度消費、信用風險高的缺點,例如2021年成立於美國紐約的Accrue Savings,透過與各式產業、品牌合作,在結帳時嵌入SNBL解決方案,當消費者儲蓄到一定金額時可以獲得現金回饋,降低需要支付的價錢,若消費者改變主意,不想購買該產品亦可以提取資金且不需支付額外手續費用。
(三)產業機會
隨著新興技術發展,帶動整體金融科技產業持續蓬勃發展。對於臺灣資訊服務業者而言,將有以下機會:
1.協助金融機構成立創新實驗室
不論是以生成式AI、AI為基礎的商業模式或嵌入式金融AI,皆凸顯市場上創新應用不斷推陳出新。若無法掌握市場應用動態,可能會黯然從商業市場退出,因此對於金融業者而言,可以成立如創新實驗室的專門研究單位,發展創新業務。
然而金融機構在人才、技術等資源相關匱乏,資服業者可以與金融機構合作,針對產業環境與新興科技技術變化,能即時研擬相對應的解決方案。
2.提供金融機構輕量版解決方案
金融機構導入AI技術尤其是生成式AI,面臨著高昂成本及技術複雜性挑戰,且臺灣有多家中小型金融機構,因此資服業者可以提供輕量版解決方案,以滿足金融機構初期數位轉型或有限範圍內的需求。首先,輕量版解決方案可以在現有IT基礎架構上進行無縫集成,從而減少對大規模硬體升級的需求;此外,輕量版解決方案靈活性更高,金融機構可以根據需求逐步擴展功能,初期導入簡單的AI模組,隨後根據業務需求及技術成熟度,逐步添加更多功能模塊或升級至更為複雜的系統;最後,輕量版解決方案更可以針對特定業務場景進行優化,例如針對詐欺偵測的輕量版AI工具,針對小範圍內的特定交易類型進行高效分析,無需處理所有交易,更符合金融機構的實際需求。
3.提供金融機構雲端與SaaS服務
資服業者亦可提供金融機構雲端運算與SaaS(軟體即服務),透過提供彈性、高擴展性、經濟高效的雲端服務,使金融機構能迅速適應市場變化,優化資本支出並專注於核心業務。
同時,SaaS解決方案能即時更新及自動化管理,降低內部IT營運的複雜性與成本,且SaaS產品通常內建最新的安全及合規功能,有助於金融機構應對日益嚴格的監管要求,提升數據保護的能力。
伍、韌性供應鏈發展趨勢
(一)市場趨勢
1.供應鏈韌性助力企業面對各種風險
供應鏈韌性係指企業在面對風險衝擊時,能迅速恢復並保持正常營運的能力。在當前複雜且互聯的供應鏈環境中,企業需要重視多方面的策略來提升韌性。
供應鏈韌性包括風險管理與規劃,以識別與評估潛在風險並制定應急預案;多元化供應來源以分散風險;靈活的生產及物流能力以適應需求變化;數位化技術應用如大數據、AI、物聯網,提高供應鏈可視性及預測能力;協作與溝通機制以增強與供應商及物流服務提供商的合作;靈活的庫存管理以平衡庫存成本或應對需求激增;持續改進與學習,以從過去經驗中總結並優化策略;可持續性及環保要求,以提升企業形象及市場競爭力。這些措施共同作用,幫助企業在面對各種挑戰時保持穩定並提升競爭優勢。
2.全球供應鏈現況觀測
2023年全球供應鏈的危機由氣候變遷、地緣政治及工業行動等多重因素共同導致。巴拿馬運河因乾旱問題使船隻通行數量減少20%,嚴重影響連結美洲與亞洲的貨物運輸。此情況延長硬體元件的運輸時間,讓IT製造商及服務提供商的即時交付受到影響,迫使企業加強供應鏈管理系統,並提升數據監控以減少風險。
自2023下半年,蘇伊士運河頻繁的襲擊威脅迫使船舶繞行好望角,增加運輸時間,進一步影響歐亞市場的貨運。資料中心設備及IT元件交付因此延誤,資訊服務企業被迫加強數位基礎設施的韌性,確保伺服器硬體能夠即時補充。
此外,2023年第三季至第四季期間,歐美碼頭工人罷工威脅增大,進一步推遲科技產品的交付,包括網路設備及伺服器。企業需加快採用AI及自動化技術,提升供應鏈管理效率,以減少對人力與實體基礎設施的依賴。同時,歐美對中國大陸電動車徵稅的預期亦促使中國大陸加速出口,搶占運輸艙位,壓縮全球供應鏈。IT製造商因此需重新規劃物流路線,並增加對本地供應商的依賴。
3.全球供應鏈危機對產業的影響
2023年的供應鏈危機對資訊服務產業的影響深遠,企業不僅面臨硬體交付延遲,還需重新評估其供應鏈的彈性與韌性,並應用自動化技術來應對未來挑戰。此外,俄烏戰爭進一步加劇全球供應鏈的壓力,戰爭導致國際物流系統堵塞,許多航運路線及物流樞紐受到嚴重影響。同時,俄羅斯及烏克蘭作為全球重要的原材料供應國,戰爭引發的供應中斷使得原材料價格飆升,進一步擾亂全球市場的供需平衡。
表4-9 俄烏戰爭影響範圍與情形
資料來源:資策會MIC經濟部ITIS研究團隊,2024年9月
(二)產業應用
提升供應鏈韌性需要企業從多方面入手:首先,企業應減少對單一供應商及地區的依賴,建立多元化的供應鏈網路,例如在不同地區設立生產基地或與多家供應商合作,以便在某一環節出現問題時能迅速找到替代方案。
其次,加強數位化轉型至關重要,利用大數據分析、AI及物聯網技術提高供應鏈透明度與靈活性,即時監控狀況、預測並應對潛在風險,例如利用物聯網技術監測運輸過程中的環境參數。靈活的庫存管理亦必不可少,企業應維持適當的安全庫存,並使用先進的庫存管理系統提升效率及靈活性強化供應鏈合作,建立透明的資訊共享機制,透過定期協作會議及風險評估來共同應對潛在威脅。
最後,政策支持與國際合作亦相當重要,政府應推出支持企業提升韌性的政策,並加強國際間的合作以應對全球挑戰。此外,持續改進與學習是關鍵,企業應從過去事件中學習,總結經驗並定期評估及改進供應鏈風險管理策略。
1.各國應對供應鏈韌性的政策行動
隨著全球供應鏈面臨的風險與挑戰日益增加,各國政府紛紛採取多種政策行動以提升供應鏈的韌性,確保經濟穩定及成長。表4-10為全球主要國家及地區在提升供應鏈韌性方面所採取的政策及措施。
表4-10 各國應對供應鏈韌性的政策
資料來源:資策會MIC經濟部ITIS研究團隊,2024年9月
各國在應對供應鏈韌性方面採取多種政策行動,這些措施涵蓋供應鏈的多元化、國內製造能力的提升、數位化轉型、區域與國際合作、可持續發展等多個方面。這些政策不僅有助於提升供應鏈的穩定性及韌性,亦能促進經濟的長期成長與競爭力。在全球經濟日益互聯的背景下,供應鏈韌性將成為各國確保經濟穩定及發展的重要戰略目標。
2.企業運用數位工具強化供應鏈韌性
企業運用數位工具提升供應鏈韌性,能有效應對各種風險與挑戰。以下是從採購、生產、物料管理三個面向,分析如何運用數位工具來強化供應鏈的韌性。
表4-11 企業對於數位工具的運用措施
資料來源:資策會MIC經濟部ITIS研究團隊,2024年9月
3.韌性、安全、永續三大目標
提升供應鏈的韌性、安全、永續性是現代企業面臨的重要挑戰,韌性(Resilience)的目標是提升供應鏈的適應能力及反應速度,以迅速應對市場變化及突發事件,實施策略包括多樣化供應商、靈活生產、優化庫存管理,數位工具如大數據分析、物聯網、數位孿生技術及先進規劃與排程系統可支持這些策略;安全(Security)則旨在確保供應鏈各環節的安全,防範數據洩露、供應中斷及產品質量問題。透過供應商評估、預防性維護及應急庫存設置來實施,數位工具如區塊鏈技術、供應鏈管理系統及自動化倉儲管理系統能增強安全保障;永續(Sustainability)的目標是實現供應鏈的環保及可持續發展,減少對環境的影響及資源消耗。推動綠色採購、優化生產流程並促進可持續物料管理是主要策略,數位工具如大數據分析、智慧生產管理系統、綠色供應鏈管理系統可幫助這些目標。表4-12說明目標推動階段與其執行任務,以及在企業中所涵蓋的供應鏈範疇與型態。
表4-12 企業導入數位工具的因應階段與進程
資料來源:資策會MIC經濟部ITIS研究團隊,2024年9月
表4-13 韌性供應鏈推動範疇與型態
資料來源:資策會MIC經濟部ITIS研究團隊,2024年9月
(三)產業機會
1.AI協助整體供應鏈面對不同挑戰
AI在供應鏈管理中具有廣泛的應用,能顯著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並增強韌性。以下是AI在供應鏈各個環節的主要應用:
表4-14 AI協助供應鏈面對之不同挑戰類型
資料來源:資策會MIC經濟部ITIS研究團隊,2024年9月
2.應用趨勢:整合「分析型AI」與「生成式AI」
在當前的供應鏈管理領域,分析型AI與生成式AI 的結合代表一個重要的趨勢。隨著技術迅速發展,許多企業開始將這兩種AI技術整合,利用其優勢增強決策能力及應對市場變化的能力。
(1)分析型AI的應用現狀
分析型AI 透過處理及分析大量數據,幫助企業做出數據驅動的決策。現代廠商廣泛應用預測模型(如回歸分析及時間序列分析)來進行需求預測及市場趨勢分析。
此外,AI技術亦用於風險評估,透過機器學習模型評估供應鏈風險,如供應商失敗及物流中斷,並利用優化演算法進行資源管理,如庫存及運輸路徑優化。這些技術提升預測準確性,幫助企業在複雜市場環境中做出更精確的決策。
(2)生成式AI的興起
生成式AI主要以創造新內容及生成解決方案為主,最新技術突破使其在供應鏈管理中展現出巨大潛力。生成式AI技術包括:自動生成市場營銷內容及產品描述,以提升創作效率;根據數據生成營運策略、設計方案或應急計畫,支持快速反應;透過自然語言生成技術,提供智慧客服及個性化服務,改善客戶體驗。隨著生成式AI的發展,企業能夠更靈活應對市場變化及需求波動。
(3)整合「分析型AI」與「生成式AI」的應用趨勢
隨著AI技術的進步,分析型AI與生成式AI的整合為企業提供了強大的新功能。整合應用的主要趨勢包括(1)智慧預測與建議:分析型AI提供準確的需求預測及風險分析,而生成式AI則根據這些預測結果自動生成應對方案,如庫存調整計畫及促銷策略;(2)動態調整及反應:分析型AI針對市場變化及即時數據提供洞察,生成式AI則根據洞察生成動態調整建議,例如調整生產排程及修改運輸路徑,以迅速應對突發狀況;(3)創新設計與市場適應:分析型AI提供市場需求洞察及用戶行為分析,生成式AI則基於這些洞察生成新產品設計方案或改進現有產品,以適應市場需求變化;(4)客戶體驗提升:分析型AI解析客戶數據,識別需求及問題趨勢,而生成式AI則創建個性化的客戶服務回應及推薦,提供更符合客戶需求的支持。
(4)未來展望
隨著AI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分析型AI 與生成式AI的結合將成為企業實現智慧化管理及創新的一個重要方向。未來的AI應用將更深入融合這兩種技術,提供更高效的決策支持、創新的解決方案、更靈活的市場應對策略。
在面對持續的突發事件,如自然災害、全球疫情、地緣政治衝突等,企業的供應鏈管理變得愈加複雜,建立韌性供應鏈已成為企業應對財務風險的關鍵策略。供應鏈韌性不僅幫助企業應對當前的不確定性,亦能在未來挑戰中保持穩定。
表4-15 建立韌性供應鏈的關鍵步驟
資料來源:資策會MIC經濟部ITIS研究團隊,2024年9月
表4-16 AI 技術的創新應用
資料來源:資策會MIC經濟部ITIS研究團隊,2024年9月
在快速變化的市場環境中,建立韌性供應鏈是企業獲得競爭優勢的關鍵。企業需識別脆弱環節、定義影響範疇、導入先進資訊科技工具並進行因應措施演練。新興AI技術,特別是生成式AI及大型語言模型,為建立韌性供應鏈提供創新應用。透過結合「分析型AI」與「生成式AI」,企業可提升決策判斷及流程整合的能力,在面對未來挑戰時保持穩定性及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