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進行「行動支付消費者調查分析」發現, 80.2%的消費者有意願在未來會開始或繼續使用行動支付,其中已經是行動支付用戶者,更有96.1%有意願繼續使用,整體市場對行動支付的偏好度也有所提升。相較於現金或實體卡,有更多人同意更願意以行動支付付款,除了用戶從2015年59.4%成長到2016年66.1%,非用戶比例也從2015年19.2%攀升至2016年30%。資策會MIC資深產業分析師胡自立指出,消費者除了交易付款功能,也期望行動支付能被應用在更多元的生活面向上,前三名依序為「帳單繳費」、「轉帳服務」與「消費拆帳」,皆是業者可以觀察發展的方向。
根據資策會MIC調查顯示,支援行動支付的商家普遍更獲得消費者青睞,不論是否已經成為行動支付用戶,當消費者面臨具有相同商品與服務的店家時,傾向選擇支援行動支付商家的比例有提升趨勢。除此,消費者為了交換專屬優惠或商品推薦等服務,也會願意將個人資訊提供給商家參考,當中又以行動支付用戶最明顯,有高達56.8%用戶表示願意提供個人資訊,遠高於非用戶的34.1%。
整體來說,消費者使用行動支付的意願顯示為樂觀。另外,消費者是否使用行動支付的考量因素也相當具指標性。根據資策會MIC調查顯示,國人考量是否使用行動支付的前五名因素之中,安全性因素(83.3%)排首位,其次為「有無優惠(49.5%)」、「是否普遍(48.1%)」、「是否穩定(40.3%)」與「是否好用(30.9%)」。資策會MIC資深產業分析師胡自立表示,雖然安全性始終是近年消費者是否使用行動支付的首要考量,但並非業者得以說服消費者使用或在同業競爭中勝出的唯一關鍵,根據調查結果顯示,國人對於行動支付有更廣泛多元的期待,這也是業者未來吸引消費者可以參考的方向。
根據資策會MIC研究結果發現,消費者對於行動支付身分驗證方式取向已產生轉變,在在顯示出消費者對安全性的日漸重視,「掃描指紋」在2016年超越2015年比例最高的「輸入字母」,達到62.7%,成為身分驗證方式首選,至於「輸入字母(55.9%)」則位居第二名,第三名為「螢幕簽名(33.1%)」。資策會MIC資深產業分析師胡自立表示,臺灣發展行動支付,業者與商家除了應該提供消費者更具備安全性的使用環境,也宜把握消費特性,作為行銷推廣策略的參考依據。
本次調查時間為2016年第4季進行網路調查,總樣本數1,059份(男性529份及女性530份),於95%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3.0%。
註:
1. 受訪者必須目前個人擁有智慧型手機,才符合調查資格。地區樣本配額為「北部:中部:南部 = 50:20:30」,花東地區及離島地區非本調查對象。調查對象年齡介於16~60歲,年齡層採隨機抽樣分布,其中「16~20歲/51~55歲/56~60歲」之年齡層至少各30份。
2. 本次調查行動支付定義:用「智慧型手機」透過如QR Code掃描、NFC感應、聲波傳輸或一維條碼,在實體環境結帳付款、取得商品或使用服務的支付方式。
3. 本次調查行動支付範疇:本次調查範疇涵蓋手機信用卡、手機金融卡、手機電子票證(如手機悠遊卡/一卡通),以及用於實體商家交易並綁信用卡/金融卡的第三方支付服務。至於行動購物(行動版網頁購物)、購買付費版App、App內購買、水電瓦斯費、電信費、學雜費,拆轉帳、集資、線上借貸或捐款等,「不在」本次調查範疇中。
4. 本次調查名詞解釋:用戶:曾使用過行動支付的消費者。非用戶:未曾用過行動支付的消費者。